2008-05-31 19:34:56棉兒

左傳與公羊(2006/2/15讀書筆記)

《左傳》和《公羊》所呈現的義理思想並不相同,展現儒學不同的風貌。連著兩年上劉正浩老師的《群經大義》和《春秋三傳》,在群經課堂上,老師簡介群經的內容與義理內涵,學兼今古,是非常好的經學研究入門課。《春秋三傳》則更有趣了,雖然課名叫做《三傳》,然而習得五十年左傳的老師只教《左傳》,甚且報告也都只收《左傳》(使君聽見大為讚嘆,認為此舉簡直是德政~~)。因為他的堅持,我於是認真讀《左傳》,從隱公開始,讀到文公、宣公時,態勢開始吃緊──我自己論文做的是《公羊》,然而左看看右看看,義理實在相互違背,可是這個違背很奇怪,左傳寫事,公羊著重於歷史哲學解釋,怎會有義理違背之處?
舉個例子,《公羊傳‧隱公‧三年》:宣公謂繆公曰:「以吾愛與夷,則不若愛女;以為社稷宗廟主,則與夷不若女,盍終為君矣﹖」宣公死,繆公立,繆公逐其二子莊公馮與左師勃,曰:「爾為吾子,生毋相見,死毋相哭。」與夷復曰:「先君之所為不與臣國而納國乎君者,以君可以為社稷宗廟主也。今君逐君之二子而將致國乎與夷,此非先君之意也。且使子而可逐,則先君其逐臣矣。」繆公曰:「先君之不爾逐可知矣,吾立乎此攝也。」終致國乎與夷。莊公馮弒與夷。故君子大居正,宋之禍宣公為之也。
同樣的《左傳‧隱公‧三年》:(傳三.五)宋穆公疾,召大司馬孔父而屬殤公焉,曰:「先君舍與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靈,得保首領以沒;先君若問與夷,其將何辭以對﹖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對曰:「群臣願奉馮也。」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為賢,使主社稷。若棄德不讓,是廢先君之舉也,豈曰能賢﹖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務乎﹖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使公子馮出居於鄭。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殤公即位。君子曰:「宋宣公可謂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饗之,命以義夫!商頌曰:『殷受命咸宜,百祿是荷』,其是之謂乎!」
在春秋經曰「八月庚辰,宋公和卒。」這個史事是這樣的,宋武公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宣公,小兒子名叫和,宣公秉持商人兄終弟及的傳統,要傳為給自己的弟弟和,宣公本有嫡長子與夷,宣公死後,公子和即位為宋繆公,繆公有兩個兒子馮與勃,繆公放逐二子,在死前把自己的王位傳給宣公的兒子與夷,與夷即位成為「殤公」,這個名字表示王位不長,繆公的長子馮殺了堂兄殤公,自己即位為宋莊公。
這一連串像霹靂火你讓我我讓你你殺我我殺你的史事,公羊大大的批判宣公,認為這個人腦袋有問題,好好嫡長子不傳,傳給自己的弟弟(父死子繼是周人傳統),導致王位不穩,國政混亂,必須杜絕這種現象。可是左傳就認為宣公是賢君,他知人善任,了解弟弟繆公是個公正無私的人,定然會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與夷,流放親生二子,正表示繆公賢良寬仁的道德。
這種例證很多,公羊與左傳基本上是不同的兩個解釋體系,公羊一面倒地站在君王的立場著想,而左傳則溫厚有人情,表現一個「人」真正的慾望和情感與道德選擇,至於我的論文,恐怕得先站在君王的立場想想,而放棄自己的情感與慾望了!!
胡言亂語,一整個就是罹患失心瘋的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