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2 12:31:51ines

活在抱怨批評中,孩子學會了指責 (上)

 

孩子像海棉,有意無意的吸收學著我們的一言一行.  如果我們習慣性的批評抱怨周圍的人事物,無形之中就好像讓他們知道怎麼去指責別人,或許更糟的是責備他們自己.  我們好像教他們去注意世界不好的而非好的. 

 

抱怨的方式很多,用字遣詞,語氣,態度甚至眼神.  我們都知道怎麼使個責備的眼神,或尖酸刻薄的批評;而年紀小的孩子對這些事情是會格外敏感,而且會往他們心裡去.  某個媽媽可能說 該走了”,而另一個媽媽說一樣的話,但催促 及不耐煩的樣子,對孩子而言,可能暗示你拖拖拉拉的,你不乖”.  雖說孩子對同一句話可能感受截然不同,也不能說對孩子一定有什麼影響,但後者的表現,一定會讓孩子覺得是自己不好.

 

當然我們難免有批評抱怨的時候,也很難不當著孩子的面.  與習慣性的抱怨不同,習慣性的批評抱怨,假以時日,對家庭生活自然形成一種負面影響.  為人父母是可以選擇的,可以選擇讓家是個充滿批評不滿的地方,也可以選擇讓家成為充滿鼓勵與支柱的地方.

 

六歲的艾比站在廚房 的椅子上把剛摘的花插在塑膠花瓶裡, 突然花瓶倒了,,,葉子散落一地,艾比一身是水的站在那裡大哭,她媽媽也在,看見了大怒的對她說哎呀!妳怎麼這麼笨手笨腳的.”  我們都可能會這麼說. 我們常常不經思索的反應,話出口太快,有時我們自己都嚇到.  可能我們很累,也或許有些煩心事,不管是什麼原因,馬上改變語氣還不晚.  不要讓自己這一時失控的情緒傷了孩子的自尊.  如果艾比的媽媽冷靜下來為自己一時情緒化的言詞道歉並收拾善後,艾比可能會對打翻花瓶這事沮喪,但不會過份自責.  但如果艾比的媽媽不停的責備她,艾比可能開始認為自己是個笨手笨腳而沒有能力的人.

 

儘管我們知道為了孩子好,我們要努力壓抑一些情緒化的反應,雖然有時很難.  但如果在情況發生時先問事情是怎麼發生的?” 有助於我們只對事不對人,如此一來可避免使孩子產生不必要的自責與挫敗感,也提供了孩子一個有建設性的學習空間.  藉由鼓勵孩子講出事情發生的經過,能一起找出事情發生的原因,因而日後若相似情況發生時才能有不同於這次更好的應對.

 

然而有些意外是可以事先預防的,只要一開始花些時間計劃,定下規矩即可.  孩子大多想討父母歡心的,只要一開始我們能準確的依照小孩的年紀來建議或訂下規定,他們就比較容易遵守,並約束自己的行為.  一個下雨天四歲的小班告訴他媽媽,他跟來家裡玩的小朋友想用黏土捏小動物玩.  他的媽媽正忙著看帳單付帳,很可能她就這麼答應兒子,隨他們去,但她卻沒這麼做,反而起身,拿來了一塊舊浴簾出來,而它就是為這時候準備的.  她把它攤開在地板上,並對孩子們說坐在中間,這大到你們可以做個動物農莊了”.  正當他們把黏土堆起來的時候,小班又問他媽,”我們可不可以用廚房的刀?”,”不可以,刀不是用來玩的,不過塑膠刀可以媽媽回答他.  好吧! 還要木頭湯匙小班又說,”當然沒問題,記住,待會你們要幫忙整理”,他媽一邊找塑膠刀和木頭湯匙時一邊說. 

一開始抽空投資這幾分鐘,可能替小班的媽媽省下稍後在地板刮黏土,而又要忍著不責怪孩子的窘境.  也因她一開始的參與,給小班一個是否可以拿廚具來玩的這事,有母子討論談判的機會,讓小班從小學習做決定與學習遵守約定,有助於他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及成為有能力的人. 

 

不過說實話,我們也不是每次都有時間或充分準備來對付每次的問題.  正如我的朋友有一天催她五歲的女兒凱蒂說快點喔!我們要去剪頭髮, 可別遲到了!”突然沒來由的,凱蒂對剪頭髮這事找碴,出於無奈做媽的說了她任性”,這讓凱蒂氣的不說話.  對大人而言,凱蒂的媽這麼說並不過份.但聽在凱蒂的耳裡像是數落她:--《因為妳任性,你一點也不乖》.  待凱蒂不氣了,她才說她不想留瀏海的事,她媽媽難以相信,發這種小孩脾氣,為的是這個事.  好吧!待會告訴理髮師,不要剪妳的瀏海”. 

 

如果她先前想到,與女兒吃早餐的時候討論一下,這種不愉快,或許就可以避免了.  不管我們多有耐心或配合孩子的程度多高,還是一開始就跟他們討論,總會有彼此意見不合的時候,而重點就是,儘量將衝突傷害減到最低.  凱蒂的媽媽若與女兒彼此僵持不下,沒有人會是贏家,做媽媽的理應尊重女兒的意見,畢竟是女兒的頭髮.  適度的放鬆對類似小事的支配權,有助於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以便日後他們成為青少年時,面臨一些重大決定時,能找你討論.  當孩子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知道我們能傾聽並尊重他們的想法,他們也會願意向我們開誠佈公,一起幫他們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