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31 03:28:35閒逸

「三隻小豬」是不是成語?



如果我問你:「你開的車是不是我最喜歡的那個廠牌?」九成的人會先問:「你最喜歡哪個廠牌?」換句話說,要判斷「是不是」時,通常必須先畫出 「是」的範圍,落在範圍外的才能判斷為「不是」。那麼,我再問個問題:『三隻小豬』是不是成語?」或許同樣有九成的人會直接回應:「當然不是!」然而,在下這個判斷前,多少人曾經想過成語是什麼?成語是怎麼生成的?倘若不曾想過,倘若沒能釐清「是成語」的範圍,又如何能判斷出「不是」這個答案?

要談到「成語」是什麼,必須要先知道「語言」是什麼。要言之,「語言」就是一種人類表情達義的工具,與海豚間的鳴叫並沒有太大不同,只是更為精細與複雜。在最初的生成,因為是以溝通為目的,只要對話雙方具有共識,懂得對方想要傳達的意思,大致上就算達到目的。然而,當不同組的對話者形成一個族群時,為了各組間能夠互相理解,就必須凝聚最大共識,並且在這個共識上生成更多語言,以符合生活中越來越複雜的溝通需求。在這裡,所謂建立在某種共識上生成語言的潛在規則,其實就是我們從許多歷史語言中歸納出的「語法」。我們今天把這規則尋找出來,一方面為了了解古人留下的語言(文獻),一方面也是為了沿續既有共識以生成更多語言。所以,即便在我們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常常是先學語法,再學閱讀及造句,但這只是一種學習的技法,並不代表語法的生成是在語言之前

這一路下來似乎與「成語」離題了,主要是想先說明一個概念:語言的生成是自然的,語法是後人歸納出來的使用及生成規則。子曰「君子懷德」,2000年後的曹雪芹作「劉姥姥二進大觀園」,句子結構同樣是主詞加動詞加賓語,難不成他們的語法學科師出同門?當然不是,只因「約定成俗」才能使語言工具發揮最大的溝通效能

成語」也是語言,生成方式當然也相同,絕非先訂出規則再據以創製,而是語言長期使用中自然形成的一個類別。人們在觀察大量的文獻時,發現有一種語言類型十分特別,他們的形式很固定,反映約定俗成的特有語義,其中有部分無法從表層理解語義,必須探求典源才能知道真正的義涵,學界稱這個語言類別叫熟語」,如:不到烏江心不死」滿招損,謙受益」外甥打燈籠」濫竽充數」,再往下細分,其中反映人情但用語較俚俗的叫諺語」,意旨在砥勵言行的叫「格言」,如打謎語般的叫歇後語」,帶有深層典源語義且典雅、凝聚性高成語」。也就是說,並沒有語言天生就是成語不是成語」,這是經過人們有意識區隔出來的語言類別,且即使這樣的分類方法行之已久,卻因為這只是歸納出來的語言現象,並非語言生成的嚴格規範,所以有些詞語甲說是諺語,乙說是成語,但無論如何並不妨礙實際的語言功能,也就沒有人會去執著於類別的爭議

釐清了成語什麼之後,終於可以切入正題:『三隻小豬』是不是成語?」我們可以拿形式固定」反映約定俗成語義具有典源」典雅」這幾個分類標準去檢驗,個人認為它滿足了第一和第三項,可以說與成語扯上了50%的關係,卻仍不能歸類為成語。但未符合的第二和第四項,會是永遠的事實嗎?先談約定俗成語義,可試想電影羅生門」,劇情中有謀殺、各說各話等多種元素,但今天若說「此案是羅生門」,接收者大致都不會認為這句話是說此案為謀殺案,這便是語言在長期使用中逐漸約定俗成的語義;再談典雅」,記得小時候師長都不准小孩說」,認為太過粗俗,但今天小朋友卻可以在課堂作文中使用此字,這代表雅俗的標準並不是千年不變。據此,三隻小豬」是否在百年後就符合成語的所有標準?似乎也非絕無可能。況且語言本來就還不斷的生成,成語」這個類別當然也有生成的可能

然而,現在畢竟是現在,現在的三隻小豬」明顯還不是成語,媒體卻批露『三隻小豬』是成語,教育部還在硬拗」,難道堂堂官方辭典的編審諸公連這道理都不懂?查閱所謂出包」的教育部《成語典》,真的找到了養在辭典中的三隻小豬,但並非如媒體所言,小豬其實不是養在「成語」的範圍,而是在「非成語」的附錄資料(參考語料),編者清楚說明:「......我們為了日後研究者的可能需求,也就未雨綢繆地把相關的資料一併留了下來,將它們歸納為幾個類別。如果有人想要從事研究,這應是個基礎。但也因為這只是基礎資料,我們採取較為寬收的態度」接著用紅色粗體強調:擺在附錄,就表示說它們不是正文的一部分,只是提供參考而已。」另外,利用基礎檢索查到這筆資料時,該典也設下重重關卡,先說明正文查無資料,若讀者還硬要點選附錄一探究竟,就先跳出警語:您將進入瀏覽附錄資料。本資料為提供研究基礎,收錄較廣,若為教學利用,請以正文中的主條成語為主。」在確認讀者已獲知訊息後,才會放行瀏覽附錄資料。就此處理方式探討,從語言的觀點,必須同意三隻小豬」目前雖然不是成語,但確實具有成語的部分性質;從辭典使用的角度來看,編者似乎也善盡了清楚說明及提醒的義務。那麼,藉由辭典宣示對於語言的看法有何不可呢?就算三隻小豬」百年後仍舊不是成語,又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當然,媒體可以扮演評論者,可以不贊成教育部提揭的語言看法,但或許應當如實的說:『三隻小豬』是與成語有關的語料,教育部還在硬拗!」或許應當進一步確切的指出:『三隻小豬』與成語一點關係都沒有,教育部不應在寬收參考資料時納編!」又或許可以更加擴大事端,舉辦一場屬於客觀語言知識的辯論,提供民眾多面向思考的機會......當然,這一切是在說笑而已,因為不這麼如實、確切的媒體,也就沒有追求真相及真理的企圖,也不想讓民眾有報導以外的思考空間。


、得的並不會

上一篇:咆哮

下一篇:選擇題

每天教成語的叔叔 2011-06-18 14:38:22

我很不好意思的說:
當初媒體爭議一出,我的第一個直覺是:
三隻小豬當然可以算是成語。
我當時只是單純的想著,
一個故事若有名到可以當成警語,
當成語有何不可?
頂多教小朋友引用時,
在三隻小豬上頭加個上下引號,
看的人就會聯想起它背後的意義,
而這個,就是文章中使用成語的初衷。

不過當時我沒有這樣告訴我的學生或同事,
因為我從新聞報導中嗅到一點政治企圖,
所以這道理是說不清的,乾脆就不討論了。

回過頭來說這件事情本身,
就算這裏頭沒有任何政治意圖,
但年輕一輩的記者素質普遍低落,
有些採訪者、播報員就連字音都讀錯,
何況要定義像成語這種屬於語言進展裡的成分?
這對他們是苛求了。

版主回應
成語叔叔:其實「三隻小豬」是不是成語也不那麼重要,如何能讓孩子們獨立自主的思考問題才是重要的。現在多個有思辨能力的孩子,未來就少個隨波逐流的大人。 2011-06-27 23:08:12
楊風 2011-04-11 11:15:01

在華人地區
成語似乎已經定型
只有那麼幾個
不能再增加

其實
成語是每個時代都會新增的
放開心胸看待新世待的用語
也許問題就好辦點

版主回應
是的。十分同意您的見解。 2011-04-11 22:18:35
2011-04-10 11:22:33

如當作外來詞彙呢?

版主回應
這個故事確實是外來的。 2011-04-11 10: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