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1 10:48:29秤子

現世生活以外-《約束的場所》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books/book_basic.asp?pclassid=AC&id=AI0930

看完約束的場所了,如果要我寫這本書的讀書心得,我大概會定個標題為「現世生活以外」,因為書中的訪談充滿了要逃離現世生活的人。

看到最後,倒數第二位訪談者(因為是跳著看的,所以其實這是最後一篇看完的)是一個美女,她說她入信以及出家的原因是,可以什麼都不要想,交給宗教就可以了,那種依賴感;讓我不禁感到有點鄙夷,一方面我又不是感大剌剌地表現這種姿態的人,所以我又馬上解釋了一番。

首先,會這樣熱切地熱衷宗教的人,是不是或多或少都是這樣呢,另一方面來說,這是一種很徹底的心靈依靠,而且體系完整,而且看起來又是那麼善、那麼好的,所以就依靠了,這麼安穩自適的,現世裡所有的混亂,在這裡都有很好的解釋,而且只要相信這樣的解釋就好。

說起來我鄙夷的是那種「就可以不用想了、交付就好了」的說法,但我又緩和圓滑地想,就像西方世界有很多著名的科學家仍有堅定的宗教信仰,難道他們也都懶得想嗎?當然不是,這是一些會思考但仍有宗教信仰者的極端例子,該怎麼去解釋呢?就是有些人希望把心思放在某些特定的地方,至於無解的部分(天外之外、靈魂一類的)就交給宗教,可以節省一些腦力,是這樣說的嗎?

因為如果什麼都不想了,那我們何以自稱為超脫於萬物之外的靈呢?孩子在成長的時候,我們要求他們「想」,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但當變成大人之後,許多的大人往往是不思考的,好,另一種說法是,社會化到某個階段之後,大多發生在眼前的事皆已既定,大概是這樣吧!大家就會叫你「接受吧!它就這樣的。」就算不是有人告訴你,有時候自己想到最後,也往往會有這樣的結論的,不是嗎?

書讀到中間的時候,想到的是我自身的宗教經驗。

正如廣大的台灣「鄉民」(噢,網路用語)一樣,是一個道教的、可有可無的、萬物有靈的宗教生活,嚴格說起來甚至不算宗教;不過中學的時候,父母為了省錢,把我丟到一個夏令營去,好像一、兩個禮拜(或以上)包吃包住才五百元!就算在快二十年前的時代,也是便宜得不得了的安置孩子暑假去處的好方法;是一貫道,當時台灣創始者(?)年老體弱了,但仍活著,而且就住在那裡,好像還有出來講幾句話;那個夏令營的生活其實沒有什麼特別,就是聽很多宗教的課,而我這個人只要聽課就打瞌睡,於是發生了我印象最深刻的事:

有次,我又在打瞌睡,有人(輔導員)傳過來萬金油一類的東西,由於我不是完全自願來到這個營,所以對於上課打瞌睡的罪惡感遠低於在校,當有人要提醒我「不可以睡覺,萬金油擦一擦吧!」的時候,就算是溫柔和緩的,我還是非常地,嗯,怎麼說呢,很悶吧!然後朦朧之間,萬金油擦到眼睛!!!!一直流淚,而且他們比較關心的是我醒著,而不是我醒著的原因被萬金油弄到眼睛很不舒服。

嚴格說起來他們人一定都很好的,一般夏令營會有的自我介紹啊或團體活動的都有,但對我來說完全充滿了彆扭感,當時的我還頂著在青春期米粉毛躁到極限的頭髮,朦朧、夏天,然後那些人好到令人做噁,原諒我,那是我真的想法,而且要我們感恩那些教義啊什麼的,那種崇仰,實在無法令我由衷。

高中的時候很好的學姊是基督教徒,高中的團契我跟她去過幾次,到現在還會唱「我是主羊」(也只記得這首了),畢竟我實在很懷念和學姊在黃昏的時候坐在無人的球場上大聲唱歌的感覺;接觸過的基督教徒令我感到非常彆扭的大概只有一位,女傳教士,不過她送我的聖經倒成為我之後閱讀國外翻譯小說引用時查用的工具書。

身邊虔誠佛教徒也是不少,就連我自己在這兩天都抄了兩遍心經,不過這些宗教的因子在我這種冥頑不靈的人身上,都只是生活的元素之一而已。

又陷入回憶了。

所以宗教呢,在社會上密集封閉地發展到了一個程度之後,原來善的竟然會變成這樣;就像這本書最後,有一個對話篇章「懷著惡活下去」,就說到要完全摒除惡的、黑暗面的東西,而封閉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團體,最後還是需要一個惡的出口,其實是並不意外的。

大致上,我可以接受這樣的結論;說起來,那些所謂的現世的惡,我竟已經看得如此理所當然地存在,在脫離了敏感的社會化初期的年紀之後,我甚至會幫那些惡找出很多原因,雖然一方面我也希望明快的切割出,某些部分的確純粹是單純的惡,但世界上的是不是那麼簡單,惡可以被簡單切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