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3 12:00:00guy

為環境資訊協會寫的募款文

很久沒有寫文章了,以前國、高中寫作文,對於字數我可是斤斤計較的,因為很少有什麼事件(如2008.11.06)讓我那樣的稍微活起來,活得有自覺。

 

今天在FB上,連著看了兩位朋友幫環境資訊協會募款的文章,才想起她們發出的環境電子報是如何豐富我的每一天,如同鎮洲說的從2000年發刊的環境電子報滋養著我對地球的認識,不只讓我比一般人多知道一些些環境大小事,最直接的影響是決定了我碩士Master Project的題目 - 共管制度(Comanagement)。這個題目緣自於當年政府欲在棲蘭山地區成立一座馬告國家公園,引起保育團體、原民團體,還有森林主管機關-林務局間的筆戰,也剛好當時我修習的自然資源管理課程介紹了森林保育到林場之間的各種管理方式,老師直接將這些管理方式以光譜方式呈現,教科書上的介紹恰巧對映了臺灣現實森林管理的處境,給予我很深入的思考方向。

 

環境電子報持續追蹤這則報導,透過網路,人在美國的我可以直接掌握共管制度在現實中如何被討論、原住民傳統領域的界定、原始森林及舊有的林場該如何被管理等各項議題,這些都經過各領域的學者們腦力激盪及激烈爭辯,讓我這個幸運兒,只是訂閱一份電子報,生命卻好像被人打開了一扇窗,眼界因而開闊了一些。

 

回到台灣之後,與環境資訊協會的直接接觸是到協會當短期志工,協助蒐集國外生態工法的案例,翻譯並撰寫簡單的介紹,當然囉,協會還找了個對文字掌握非常厲害從中文系畢業的朋友當主編,幫大家修改文字,不然以我辭不達意的爛文筆,應該會讓很多人讀到眼睛痛!最後我們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完成了案例集,產出了一份光碟,這些資料也呈現在生態工法的網站上。

 

一個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絕大部分必須仰賴募款,因此隨著個人經濟逐漸穩定,我開始定期定額以信用卡方式捐款,初期只有少少的每月300元,那是一個月光族的小小心意!後來薪水跟著年資調漲後,我多增加一個捐款的社福單位,也將那少少的每月300元稍微提高到500元,這樣子好像也維持快3年有了吧(不確定,哈)。當我每天打開環境電子報,閱讀著各項專欄如生物多樣性、生態工法、環境信託等精闢的介紹及評論時,心想,去哪找這麼專業的作者啊?!當我看著環境資訊協會每年規劃的活動,像是生態工作假期、環境信託行動等,心想,這些工作都要花錢耶!我捐的錢那麼少,他們卻為了地球做了好多好多事。

 

現在的我能力很有限,但還算有朋友,希望我親愛的朋友們能夠一起跟我多關心環境的議題,提供一些援助給這個默默耕耘10年的環境資訊協會。

 

哪些援助是我們可以提供的呢?

1. 當志工。http://e-info.org.tw/taxonomy/term/3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