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03 19:27:21chiachiaqq

轉載婁靖的文章"周莊:遺憾的傷痕"

站在江南水鄉烏鎮應家橋上,俯瞰沿河兩岸清一色粉牆黛瓦青石板小路的明清建築,蘇州周莊鎮鎮長莊春地情不自禁地感嘆:“烏鎮修舊如舊,完全恢復古鎮原形原貌令人震撼,周莊再也不能驕傲了。”

日前周莊、同裡、踨靾? 箱薄 謖頡 魈亮靋茈j鎮參加了江南水鄉申報世界遺產培訓研討會。古鎮之間互相參觀學習,並成立了江南水鄉古鎮申報世界遺產聯誼會,莊春地當仁不讓擔任了第一任理事長。因為在此輪保護古村、古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熱中,周莊是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18年前,周莊聽取了國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的意見,對古鎮全面保護,避免了80年代經濟熱潮中填河、拆橋、開路、造廠的開發性破壞。如今,周莊已成為古鎮旅遊熱地而聞名全國,並列入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單。每年150萬遊客創造了5000萬元門票收入,還吸引中國科學院在那裡建立了高科技園區。現在,3000人的小小周莊全年收入近4個億。周莊的大紅大富,使一大批鄉鎮和地區領導醒悟:保護古村、古鎮、古建築,不但不會影響經濟的發展,相反,可使經濟擴展深邃的文化內涵,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阮儀三教授等當年提出的保護開發周莊的“保存古鎮,建設新區,發展旅遊、振興經濟”十六字方針,如今已成為江南水鄉6個古鎮的共同經驗。但在今天的周莊人看來,走過的彎路和付出的代價是那樣的刻骨銘心,已成為周莊的遺憾,留給了後人,也留給正在實施保護之中的古村、古鎮和古城。

水泥橋破壞了天然環境,恢復擺渡難實現周莊原來四面環水,必須擺渡坐船纔能進入。這是古代江南水鄉以水為路,以水建村、建鎮、建市的地域特色。失去這些,就會失去水鄉古鎮的歷史信息和文化韻味。1988年,周莊提出要建大橋告別水路。有人甚至認為,專家們提出保護原生態環境,是不懂人民疾苦。結果是,為了省錢,造了一座笨重粗大的鋼筋混凝土橋。沒想到十多年後,為了保護古鎮和控制旅遊容量,大橋將停止通車,失去主要功能,而要恢復擺渡,因有了橋而難以實現。如今,這座破壞原生態的水泥橋如同一處難以抹去的傷痕,留在了周莊的臉面上。

古鎮興建商業街,難以吸引城裡人周莊的魅力是水鄉古鎮古街的歷史氛圍、建築特色以及老街上的土特產、工藝品。早些年,周莊在實施開發建設中,堅持要在古鎮外興建商業街,以為可以吸引遊客,繁榮新區。但生活在大都市的上海人和中外遊客,到周莊多是為了品味悠遠的歷史文化,而不是為了購買百貨。事實證明,這條商業街除了為本鎮居民服務外,很少有外地遊客光顧。在周莊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因建造商業街而浪費的不僅僅是巨額資金和土地資源。

古鎮邊建學校,缺乏長遠眼光

阮儀三教授在編制規劃中,將學校設在新鎮生活區。他認為古鎮旅遊發展後,人口結構會發生變化,不會有多少青少年與兒童,而新區會因人口增加而需要中小學。古鎮邊應留作旅遊設施基地,以適應將來旅遊業的發展。可鎮裡人認為,小學生離學校太遠,不方便,堅持將學校建在了古鎮邊。學校建成不到兩年,古鎮成了旅遊熱地,居民大量遷入新區,上學路遠又成了新的問題。而許多投資商看中的旅遊設施卻因學校,失去了投資機會。

新建寺廟假古董,破壞湖面好風光周莊出名以後,許多企業看中了這塊寶地。1994年,上海一家投資公司斥資數千萬,要在周莊南湖區域建造寺廟。這是周莊面向湖面風景秀麗的開闊地塊,是陸龜蒙垂釣處和劉禹錫寓所遺址,在阮教授的規劃中是重要的風景旅遊地段。可當時周莊被千萬元的資金吸引住,不顧規劃設計,硬是在此建造了非清非明水泥梁柱的寺廟。殊不知,這個龐然大物如今遊人稀少,卻占去了周莊最好的風景地段,成為一處敗筆。

公路將要入侵古鎮,周莊環保面臨危機今年以來,鄭孝燮、羅哲文、阮儀三等一批專家學者聯名向有關部門遞交了保護千年古鎮周莊環境與自然風貌的呼吁書,原因是蘇州的一條環城公路,將要通過周莊大橋。此路一通,周莊的步行橋將成為穿越浙江、江蘇與上海的交通要道,會對周莊的外環境和自然環境造成極大破壞,汽車尾氣也將對古建築造成巨大腐蝕,如不及時制止,造成損失無法挽回,也會給周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帶來嚴重障礙。建設部為此專門發了文件。

事實上,建造蘇州環城公路可以采用原有的北線方案,繞開周莊,不知何故,專家的呼吁沒有得到重視,如今公路已通到周莊附近,那裡的外環境正受到嚴重威脅。

周莊的保護發展一波三折,難怪鎮長莊春地面對後起之秀的烏鎮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保護措施會有一番感嘆。

近年,我國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已呈熱浪。世界文化遺產的基本標準之一是代表一種文化的傳統人居環境或土地利用的傑出實例,必須具有獨特的創造性、原真性和完整性。一旦申報成功,便是人類共同財富而受到保護。古歐洲城市的輝煌得以延續,是得益於上千年堅持不懈的保護,我國五千年文明史由於戰亂和無知,能夠展示古鎮文明的如今已屈指可數。周莊的成功和遺憾,既令我們扼腕長嘆,又使我們猛然驚醒。

《人民日報.華東新聞》(2000年11月24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