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03 19:25:48chiachiaqq

轉載揚州市"关于加强沿运河

扬州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大运河是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结合体,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生命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在运河沿岸,分布着众多历史悠久、遗存丰富的古镇,它们记录并反映着大运河历史文脉的延续和传承,是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根据本年度工作计划,市政协组织了专题调研组,对沿运河古镇保护这一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和我们的意见、建议作如下报告。
一、沿运河古镇历史悠久,遗存不少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的邗沟,成为大运河的起始河段。大运河在漫长的岁月里浇灌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孕育出一个个明珠般的城市和村镇。随着运河的开凿与改道,扬州境内形成了独特的沿运河古镇群。
(一)扬州古运河孕育沿岸古镇群
通过考察和研讨,我们认为,如今扬州境内的沿运河古镇有11座:瓜洲镇、湾头镇、邵伯镇、车逻镇、高邮镇、界首镇、范水镇、安宜镇、射阳湖镇、真州镇、十二圩镇。
春秋时,古邗沟经射阳湖折向西北,达末口与淮水相接,这使射阳湖镇成为邗沟古道上的交通枢纽、运河沿线最早的古镇之一。东晋时谢安出镇广陵,筑邵伯埭治水惠民,邵伯镇因而得名,并成为运河重镇。东晋永和年间开挖了仪扬运河的前身,真州镇得以成为运河古镇。隋唐时,运河沿邗沟故道在扬子入长江,扬子津繁华一时。后因沙洲淤涨,唐开元年间自瓜洲直达扬子的伊娄河开凿,瓜洲便成为“漕运正道,盐船入江之路”,同时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直到光绪二十一年,瓜洲全城坍入长江。十二圩是与古运河关系密不可分的古镇,清代随着淮盐的中转兴盛而蜚声海内外,繁盛长达半世纪之久,居住人口最多时达20万人,有“小上海”之誉。此外,“控江挹淮”的扬州北大门湾头镇,曾因获得八宝而使唐朝皇帝改元的宝应安宜镇,承载千年邮传历史的高邮镇、界首镇,相传秦始皇曾御驾临幸的车逻镇,始建于唐代的范水镇等,也都名闻古今。这些古镇与古运河唇齿相依,都有着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遗存。它们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盛,也曾随着运河交通地位的式微而衰落。

(二)沿运河古镇拥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
虽经千年历史变迁,扬州境内11座沿运河古镇仍拥有不少的历史文化遗产。
首先是物质文化遗产。比如,邗沟故道上射阳湖镇的两汉墓葬群“九里一千墩”;安宜镇保存完好的古街区、流淌千年的城中运河、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的学宫、清代连出三个亲兄弟进士的朱家巷;高邮镇的城墙和奎楼、由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让道保塔”的唐镇国寺塔、历来为“淮堧名胜”的宋文游台、传承2000多年邮运史的明盂城驿、新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清朝当铺;邵伯镇长1200米的古条石街、沿街的谢太傅祠、700多年树龄的古甘棠、清四部尚书董恂故居、乾隆御笔亲题的“大马头”、民国年间建造的第一座新式船闸遗存;真州镇始建于唐代的天宁寺塔、始建于明代的鼓楼;湾头古镇的茱萸树、唐山光寺遗迹、宋井、清古镇圈门与古街、古避风塘、太平天国时遵王赖文光的“系马桩”、镇水之物“九牛二虎一只鸡”的遗存石壁虎;瓜洲镇的江口后街沿运河历史街区;界首镇和十二圩镇尚存的古街道和古建筑,等等。
蕴涵在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沿运河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可胜数。首先,沿运河古镇有一条由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巨商大贾、国际友人,以及为开凿和治理运河、发展扬州地方经济与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各色人等汇成的风流人物的长河,如夫差、刘濞、杨广、康熙、乾隆,如李白、杜牧、王安石、秦观,如汪鲁门、江春、黄至筠、鲍漱芳,如普哈丁、马可•波罗,如陈登、沈括、魏源,等等等等。他们的功过是非、荣辱成败都是后人关注的课题,他们的名篇佳作已成为古镇千秋不朽的文化名片。以瓜洲为例,随着古瓜洲的坍塌,簸箕城、江淮胜概楼及大观楼诸胜景皆沉入了江中,无法寻觅。但凭借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的描写,凭借鉴真大师三次从瓜洲出发东渡日本传法的史迹,凭借《瓜洲镇志》的记叙,我们完全可以领略当年瓜洲襟扼南北、傲视千古的精神气韵。其次,沿运河古镇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曲艺方面,有扬州小调,它们是由人民群众在民俗活动中口头创作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扬州水乡的日常生活和生活情趣,有流畅的旋律,规整的结构,极具艺术感染力,代表作有《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杨柳青》、《四季歌》、《数鸭蛋》、《撒趟子撩在外》等;此外还有邵伯的锣鼓小牌子、高邮的扬剧、宝应的淮剧等。民俗故事方面,有运河边“九牛二虎一只鸡”的镇水神功、有高邮州堂正梁的“皇木”传奇、高宝湖上湖市蜃楼的奇妙幻景等等。传统手工艺方面,湾头一向有着玉器加工的传统,至今走在古镇的街巷中,仍可听闻阵阵玉石打磨声;瓜洲产的铁锅曾在江淮间红极一时;十二圩和界首的茶干也得到过皇帝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