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06 15:31:51阿樂

桃園神社紀行(1)

在一個溫暖的星期天下午,我和旅白來到了位於桃園高中旁,
這個現在今日現在叫忠烈祠,
而在五十幾年前叫作桃園神社的所在。

「以前台灣有三十三所神社,現在只剩下這裡了。」旅白說。
天啊?又是三十三這個數字。
(但後來從中研院(http://www.sinica.edu.tw/photo/subject/2_temple)得來的數字是68座)
大帥好像對「東國三十三所」、「西國三十三所」等日本式的刈香行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而且老是想把我列為團員之一,
日本廟寺風光雖然大多清幽典雅,
但想到這行程可能長達三個月,
還要和一大堆歐巴桑湊在一起健行誦經,
正常男子如我當然要搖頭如貨郎鼓。
但大帥哪天說要自己成行,
我可一點都不會意外!

又想起以前我旗山老家的公園也有一處遺跡,
石頭砌成長二、三百階的參道,
二旁是完好且排列整齊的石燈籠,
神社雖然已變成孫中山銅像的基座,
但在整齊的植栽、茂密的樹蔭之下,
還是完整的保存了神社特有的寧靜莊重氣氛。
但在十餘年前,
一個國民黨縣長粗暴的將之剷平,
蓋成一個設計簡陋、施工粗糙,
現在成為本地笑柄的孔廟。
(笑柄是:只進行過一次祭孔就被列為危險建築而被禁止使用;
笑柄是:這二十年內國民黨無法在高雄執政)

我還記得,
小時候阿公阿媽喜歡來這裡運動,
順便帶我來散步。
所謂寧靜莊重,
對當時還是一個小孩的我,
毋寧叫做陰森恐怖較為適當;
好像每個石燈籠下都埋著一具冤死的屍體,
每株參天古木之後都躲著一個猙獰的精怪。
但阿公阿媽對我不停的發問只是輕輕的笑著,
並沒有給一個小朋友可以懂的答案,
更添加了我覺得這地方必有古怪的疑心。

直到我慢慢長大,
離家求學、工作,待在旗山的時間越來越少,
但記憶中那個帶著奇異氣氛的影像,
卻越來越鮮明,
但想要再重新體會這種感受,
卻已不能復得。
直到二年多前,
我去了京都,
脫了鞋,
站在東本願寺略帶冰涼,嘎嘎作響的木板長廊上,
想著終於來到了長久期望能來的所在,
深深吸了一口帶著淡淡燃香的空氣,
突然懂了當時阿公阿媽笑容裡的意思,
我不禁也笑了起來。
這個笑容,
應該是和我二十幾年前帶著不解、疑惑、好奇,
仰望著的那一個笑容,應該是一樣的吧。


CANON EOS630
KODAK200
光圈優先F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