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05 12:55:49櫻天女
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
近來迷二月河的帝王系列迷的昏天地暗。
雖然頗感有些劇情著實頗為理想化,有些地方還有些粗糙(當然,自個兒的文章更是不值一哂,但讀者總喜歡說說話嘛),大體而言,對凌先生的學問還是十分佩服的。
我想,依照凌先生對鄔思道的講法,倒是他自己是個十通人(笑)。
(讀千捲書即為通人)
當然論整體清朝盛世三部曲來看,當以乾隆的六部,也就是十二本,結構的縝密性和完整度最值得稱頌。
可偏我特愛的部分卻是康熙大帝的亂起蕭牆,以及雍正皇帝的九王奪嫡。
因此,依照我的私人偏好緣故,因此稍稍提及以上兩位帝王^^~
這裡不談康熙皇帝的功,關於他的『功』,以及用人的方式,史學家已談的太多,因此更多人想明白康熙的心理,難為二月河先生能將帝王心理描繪的淋漓盡致~。
關於愛新覺羅‧玄燁他的確是中國開國以來,開古亙往,無人能及的一位皇帝,難得其英明是在專制集權的時代,康熙的確不負自我期許,受後世評價甚高,我認為難得在於他於老年能能保持清醒的思維,不崇尚不死身,亦不相信萬年,他的目光弘遠,條理清晰,聰敏機伶而最要緊的是他能用人,能容人亦會替人著想,雖說他終究是君主,但身為真龍天子,能體諒下人已是萬分難得了(較之漢×帝和唐×宗而言)。
其實私心認為,康熙大帝寫的斷沒有後兩部精采,我本身非常崇仰康熙,書中有幾個地方是讓我印象相當之深刻的,例如:康熙被眾兒的奪嫡黨爭中的胤禵氣的半死時,胤禛順勢勸康熙的一首《黃瓜台辭》詩: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二摘使瓜稀。三摘猶自可,四摘抱蔓歸。」
(胤禛勸康熙不要擅殺子嗣,孰料天家無骨肉親情,而政見亦分歧太大,使得胤禛《雍正》即位終究免不了要對胤禩黨《即八爺黨》開戒。)
(黃瓜台辭是唐,武則天之二子李賢寫辭用以勸戒武曌,以瓜媲子,不要擅殺骨肉,雖最後李賢終究難逃流放巴蜀而亡,然此辭卻流傳了下來。)
令我銘感的是康熙聽到胤禛的勸戒之時,想像康熙閉起眼睛,仰天淚流而長嘆的神情所說的,「朕一個瓜...也不摘...,武則天還是殺了李賢,她做的不好...朕不學他了...。」
想必其心定傷痛欲絕,可他終究下不了手殺掉他其下的任何一個兒子,較之漢武帝為求長生不老將公主賜嫁給巫師,又因巫蠱之變殺死太子劉據,再逼皇后衛子夫自盡。
康熙終究是狠不下心,說他為求全名不願落下個殺名而百般容忍也罷,但我相信他是不願殺害自己的兒子們的,一個都不願。
我的朋友和我說,他不喜歡康熙,他實在太過於防備兒子們了,我微微苦笑,心想:焉能有所不備?
無論今個是子嗣主導對帝王發難,或亂臣慫恿勸其篡位,自古以來,天家骨肉無情,現下民主政治尚為爭權互相攻許、興風作亂,更何況自古秦二世偽詔即位、李顯對武曌的五王發變、趙匡胤的陳橋兵變、趙光義的燭影斧聲、朱棣的靖難之役...。
康熙能不防嗎?他深愛自己的兒子們,但他更不願大清莫名而亡,也希望自己能死得其所...。
玄燁天縱英明一世,老來二度廢太子,他終究是不願再立太子了,奪嫡黨爭讓他倦了,心也傷透了,他努力保全子嗣活命,又要保全自己的五德,又要保全用心而忠於熙朝的臣子,又要保全真正想傳帝位的大權不至於旁落,而又要保全其他兒子不至於陷於黨爭而沉溺太深,其用心良苦,斷不可對外人言喻。
難為他致死仍懸念百姓...。
我想他該是自古以來中國最偉大的皇帝,這裡不談別的,我相信康熙的心智,為得保大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緣故,他絕對不會在死前栽個筋斗,因此,康熙傳位我相信的確是傳於雍正皇帝,一個剛建不拔、心智堅忍的皇帝,而不是竄改傳位於十四皇子胤禵緣故,可歎他的兒子雍正在後世如今仍遭受不白之冤,卻也是康熙生前所難料吧。
雖然頗感有些劇情著實頗為理想化,有些地方還有些粗糙(當然,自個兒的文章更是不值一哂,但讀者總喜歡說說話嘛),大體而言,對凌先生的學問還是十分佩服的。
我想,依照凌先生對鄔思道的講法,倒是他自己是個十通人(笑)。
(讀千捲書即為通人)
當然論整體清朝盛世三部曲來看,當以乾隆的六部,也就是十二本,結構的縝密性和完整度最值得稱頌。
可偏我特愛的部分卻是康熙大帝的亂起蕭牆,以及雍正皇帝的九王奪嫡。
因此,依照我的私人偏好緣故,因此稍稍提及以上兩位帝王^^~
這裡不談康熙皇帝的功,關於他的『功』,以及用人的方式,史學家已談的太多,因此更多人想明白康熙的心理,難為二月河先生能將帝王心理描繪的淋漓盡致~。
關於愛新覺羅‧玄燁他的確是中國開國以來,開古亙往,無人能及的一位皇帝,難得其英明是在專制集權的時代,康熙的確不負自我期許,受後世評價甚高,我認為難得在於他於老年能能保持清醒的思維,不崇尚不死身,亦不相信萬年,他的目光弘遠,條理清晰,聰敏機伶而最要緊的是他能用人,能容人亦會替人著想,雖說他終究是君主,但身為真龍天子,能體諒下人已是萬分難得了(較之漢×帝和唐×宗而言)。
其實私心認為,康熙大帝寫的斷沒有後兩部精采,我本身非常崇仰康熙,書中有幾個地方是讓我印象相當之深刻的,例如:康熙被眾兒的奪嫡黨爭中的胤禵氣的半死時,胤禛順勢勸康熙的一首《黃瓜台辭》詩: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二摘使瓜稀。三摘猶自可,四摘抱蔓歸。」
(胤禛勸康熙不要擅殺子嗣,孰料天家無骨肉親情,而政見亦分歧太大,使得胤禛《雍正》即位終究免不了要對胤禩黨《即八爺黨》開戒。)
(黃瓜台辭是唐,武則天之二子李賢寫辭用以勸戒武曌,以瓜媲子,不要擅殺骨肉,雖最後李賢終究難逃流放巴蜀而亡,然此辭卻流傳了下來。)
令我銘感的是康熙聽到胤禛的勸戒之時,想像康熙閉起眼睛,仰天淚流而長嘆的神情所說的,「朕一個瓜...也不摘...,武則天還是殺了李賢,她做的不好...朕不學他了...。」
想必其心定傷痛欲絕,可他終究下不了手殺掉他其下的任何一個兒子,較之漢武帝為求長生不老將公主賜嫁給巫師,又因巫蠱之變殺死太子劉據,再逼皇后衛子夫自盡。
康熙終究是狠不下心,說他為求全名不願落下個殺名而百般容忍也罷,但我相信他是不願殺害自己的兒子們的,一個都不願。
我的朋友和我說,他不喜歡康熙,他實在太過於防備兒子們了,我微微苦笑,心想:焉能有所不備?
無論今個是子嗣主導對帝王發難,或亂臣慫恿勸其篡位,自古以來,天家骨肉無情,現下民主政治尚為爭權互相攻許、興風作亂,更何況自古秦二世偽詔即位、李顯對武曌的五王發變、趙匡胤的陳橋兵變、趙光義的燭影斧聲、朱棣的靖難之役...。
康熙能不防嗎?他深愛自己的兒子們,但他更不願大清莫名而亡,也希望自己能死得其所...。
玄燁天縱英明一世,老來二度廢太子,他終究是不願再立太子了,奪嫡黨爭讓他倦了,心也傷透了,他努力保全子嗣活命,又要保全自己的五德,又要保全用心而忠於熙朝的臣子,又要保全真正想傳帝位的大權不至於旁落,而又要保全其他兒子不至於陷於黨爭而沉溺太深,其用心良苦,斷不可對外人言喻。
難為他致死仍懸念百姓...。
我想他該是自古以來中國最偉大的皇帝,這裡不談別的,我相信康熙的心智,為得保大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緣故,他絕對不會在死前栽個筋斗,因此,康熙傳位我相信的確是傳於雍正皇帝,一個剛建不拔、心智堅忍的皇帝,而不是竄改傳位於十四皇子胤禵緣故,可歎他的兒子雍正在後世如今仍遭受不白之冤,卻也是康熙生前所難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