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2 01:57:16

良醫出於孝慈之門



1.人間重晚晴

第一次見到柯吉隆醫師是在雙溪的義診,那天天氣微寒,北台灣冬的腳步猛然到來,雙溪活動中心一天內湧進了二、三百人,算來是北區人醫會一次大型的義診。那天牙科來了三位醫師,柯醫師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我以為他是初發心加入「人醫會」,一問之下才知道,他義診的年資已有兩年,大陸去過三次,印尼去過一次,台灣本島不下十次,聽他談起國外的義診,感想細膩,觀察入微,頗有深度的思考,超乎他年輕的外表,讓我肅然起敬,一位志工師姐對我說:「柯醫師帶媽媽來義診喔!老太太八十歲了。」我對他更加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家庭能夠培養出一位良醫?

義診結束後幾天,我接到一份差事,要專訪一位八十多歲的榮董,一看資料竟然是柯醫師的父親,我於是和柯醫師電話聯絡,柯醫師一聽說要訪問他父親,似乎有些為難:「我爸爸這幾年臥病在床,他意識不太清楚了,恐怕沒辦法讓你訪問。」我一聽就猜出端倪,榮董大概是柯醫師為父親圓滿的,說不定連他家人都不知道呢。果然,老太太壓根也不懂什麼是榮董,她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

再次見到柯醫師是在他的家中,他介紹老太太讓我專訪,把訪問時間安排在老太太午睡之後,一切都安置妥當,他又匆匆騎著機車趕去診所為病人服務。老太太看來開朗建談,她挨坐在柯德國老居士身旁,雅致的客廳裡有一幅阿彌陀佛畫像,阿彌陀佛的念佛聲不絕於耳。

柯德國老居士罹患巴金森氏症,近二十年的疾病侵害使他四肢有些僵硬,已無法表達自我意識,但身體卻仍然健朗,看得出來他的家人為照顧他盡心盡力,目前負責照顧他的是一位菲傭。我問老太太會不會有怨嘆?「不會啦,就是這樣子了呀!」說完她笑起來,那神情不是宿命而是一種豁達,她說:「只是覺得可惜,他是一個大忠厚人喔,很有兄弟緣,被人佔便宜他是從不計較的。」

我翻閱著老居士和老太太的舊照片,那些都是十年前,發病中期的旅遊相簿,場景在日本和泰國,照片中的賢伉儷,每一張都是笑滿懷,鶼牒情深,盡在不言中,我向老太太求證,她說:「有啦,他有疼阮哦!」然後她轉頭看看老伴,「阿國ㄟ,對不對?醒一醒啦!」她拍拍老伴的大腿,也不管老伴回不回答她,夫妻患難相惜的情義,就在那小小的一個動作中表露無遺。

2.養活二十個人
柯德國是北投八仙里人,民國六年生,才七歲大,家裡就幫他物色了一個童養媳陳滿,小滿兒才滿月,長得可愛討喜,是鄰居人家的女兒,做母親的拜恩主公很虔誠,長年茹素,還特地幫兩孩子合了八字,希望下一代和偕到白頭。交換童養媳在當時很普遍,或許是務農人家節省嫁娶花費的一個變通方式。

柯德國北投國小畢業後,就開始參與家裡的生產行列,種稻子、在基隆河沿岸養鴨子,二十多歲與陳滿正式「送作堆」,兩人婚後共育有八子二女,賢慧的陳滿從小就是柯家的好幫手,這時更負責照料臥病的公公的日常生活起居。柯德國有三兄弟,大哥被日本政府徵去海南島做軍伕一去不返,三弟從政,做過鄉民代表,但只出不進,他便撐起大家庭經濟的擔子。

「他一共要養二十個人,大伯三個孩子,小叔五個孩子,還有婆婆。」陳滿老太太說,對夫婿年輕時的打拼相當佩服。
或許是家裡張口吃飯的人多,柯德國的鴨子愈養數量愈多,還兼做下雜魚貨的買賣,除了北投、士林、劍潭、金包里(今金山)一帶,還遠到基隆,他的行商路線也就是「金山古道」,當時貨物交流是以魚貨和雞為主,商賈的交通工具,從兩肩頭擔魚貨到開小發財車,幾十年的歲月不驚覺的過去了。

柯吉隆是柯德國的么子,從小伶俐可愛,甚得村裡人的疼愛。從柯吉隆有記憶以來,父親一直是忙碌的,總是早出晚歸,一大早三、四點就出門了,他很難得看到父親。為了分擔家裡龐雜的農務,他自小學中年級就跟著哥哥們種稻子,捆稻草;也學做鴨寮的工作:清早撿鴨蛋,切豆餅煮鴨食,洗水池裡滑稠的污垢。當他做得愈累,就愈能體會父親的辛苦。偶爾,當他放學經過河溝,父親還彎著腰在撈水草,回頭看到他,父親總是很慈藹的特地跑去雜貨店,買一小包零食塞在他手裡,父子倆雖然年紀相差頗大,大約四十多歲吧,小小的柯吉隆還是感受到父親對他的疼愛,笑得合不攏嘴。

柯德國似乎長年都是勤快的做著他的魚貨生意,四子長大後跟著他經商,他果真以這個生意養活了二十個人,孩子們也都接受相當的教育。直到水污染的環保議題漸為社會重視,養鴨人家開始接到罰單,最後一家一家的收攤,柯德國的生意也在六十一歲時收了,而柯家的孩子們先後成家立業。

3.人子的盡心

不知從何時開始,柯吉隆卻發現父親不知是老了,還是過度勞累,似乎動作愈來愈緩慢。
「巴金森氏症初期的症狀就是動作遲緩,手會抖,但一般人很容易忽略。」那時正在念牙醫系四年級,有一天上臨床課,教授正說著,柯吉隆腦海裡閃過父親的身影,與教授所描述的非常吻合,他心中一驚,莫非--
經過檢查,終於證實他的憂慮,也因為發現得早,柯德國的病情不致惡化太快,他似乎是隨著時間,慢慢僵化了。「他不會討寒也不會討熱,不亂吵,就是一直睡。」老太太說:「他沒有福氣啦,正可以享福,他卻病了。」說著,她拍拍老居士的手臂,似乎無限惋惜。

柯吉隆終於成為一位牙醫,但父親的病卻漸重。「還好,我爸爸的假牙在他還有意識時就做了,那時他還能配合做些動作,假牙裝得不錯,所以他吃飯沒困難。」柯醫師對此很感安慰,老太太說居士一餐可以吃一大碗粥。
老太太閒談的都是老居士的飲食瑣事,看似無關緊要,但對一位長年臥床的病人而言,他需要就是這些日常照料,而最難的也是日復一日的恆持心。十多年來與年邁的雙親同住,那意義不僅是生活的關照,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陪伴,柯醫師所做的就是人子的一份盡心吧!

「七哥在客廳播放佛號,希望爸爸能夠自己念佛。」柯醫師說。
一年多前,柯醫師開始嘗試素食,那是接觸慈濟之後的事。老太太自三十五歲就茹素,兒子吃素,我問老太太會不會擔心?「不會啦,我要恭喜他喔。」她又開朗的笑著。我想這大概就是柯醫師會帶著老太太去義診的原故,因為義診對她來說是一件歡喜的事:「我不累啦!」她很堅定的說。
最讓老太太感到安慰的是:「十個孩子都是厚道的人,不曾和人衝突。」十個孩子也都孝順,即使分住各地,父親需要任何奧援,兒女都衷心承擔。所謂的「孝順」在父母需要時,就是一份承擔吧。

「有時我會夢到爸爸像以前一樣可以走路,那麼的真實,醒來時幾乎分不清夢與現實,有一次,我竟夢見爸爸在寫書法。」柯醫師說,他笑起來,開朗的神情和老太太相似。
我想起他告訴我第一次到銅陵縣義診時,那個在寒風中瑟縮的孩子身影,深深刻印在他慈悲的心田,就是那種被需要的感覺,使他在行醫生涯中不忘學醫的初衷,我想那就是一份真性情。然而當我訪問他的成長經歷,我想著他在鴨寮的工作身影,看著他雙親敦厚慈藹的容顏,我有很深刻的一種感覺,一位良醫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

我想著柯醫師童幼時期,那些個在河溝和勤奮工作的父親相遇的午後時光,那個疼愛幼子的老父親,那個天真頑皮的小孩,一定很快樂的體會到人世間的親情愛,長大以後,他才能事親至孝,視病猶親。「愛是一個善的循環」果然如是。




【音樂】sarah mclachan- I will remember you
《李林》 2010-04-25 07:53:17

這篇文章會讓我綜合想起
我現在服務的台東那位辛苦賣菜捐錢蓋圖書館的阿嬤
以及也經常性參與義診幫忙窮苦病患的妹夫

我自己在學校雖說不無和其他老師在分數成績上的表現(看誰的學生......考基測最高最多)
但我自己捐款的對象一定要是孝子
(~百善孝為先~~)

課業或事業上大家不免都荒唐嬉戲過
唯有善心和孝敬可以讓社會更加美好!!!

版主回應
年歲愈大愈對孝這個字有感覺
你的基本標準是對的

最近感覺有些疲累
明天想去佛寺閉關幾天了
2010-04-25 19:58:53
Rosita 2007-12-03 09:44:01


愛是一個善的循環!!

版主回應
Roista,早安
謝謝你善的回應,歡迎常回來走走
2007-12-03 09:56:12
KG 2007-12-02 17:03:00

希望大部分的醫師依然仍夠秉持濟世救人的信念囉。雖然在醫大看到的學生似乎多半並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入學的......
還是秉持著希望吧。

版主回應
是的,我們還是對人間存著希望,畢竟身邊有情的人還是比媒體負面報導的人多,請繼續迎接冬日的陽光,謝謝你. 2007-12-02 18: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