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識人類飛出地球的經史】
【略識人類飛出地球的經史】
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嚮往能插上翅膀,飛出地球,探索宇宙的奧秘。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話表達了人們飛向月球的願望。 李白曾在詩中寫道:"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但是,當時科學技術落後,脫離地球的引力束縛去太空旅行只是一個難圓的夢。
鬥轉星移,歲月如梭。人類經過不斷開拓進取和不懈努力,科技發展日新月異。1923年 H. 奧伯特論述火箭飛行原理的經典著作《飛往星際空間的火箭》出版,齊奧爾科夫斯基在1924年論述多級火箭的專著出版。火箭靠自身的燃料燃燒噴出氣體的反作用力飛行。人類要進行星際探索,就必須借助於火箭。如果物體達到7.9千米/秒的速度,就可以圍繞地球運行而不落下來,這時,它的離心力等於地球的引力。這個速度就是第一宇宙速度。如果速度達到11.2千米/秒,我們就稱它為第二宇宙速度,可以擺脫地球引力束縛在太陽系內飛行,但不能擺脫太陽的引力控制。當速度大於16.7千米/秒的速度,就可以飛出太陽系了,這就是第三宇宙速度。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拉開了人類航太時代的序幕。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他乘坐"東方號"太空船環繞地球飛行一圈,歷時108分鐘,寫下了人類航太飛行的新篇章。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約38萬公里),是人類進行太空探險的第一站。前蘇聯1959年發射的月球2號探測器在月球著陸,這是人類的航天器第一次到達地球以外的天體。同年10月,月球3號飛越月球,發回第一批月球背面的照片。1970年發射的月球16號著陸于豐富海,送回地球100克月球土壤。
美國人也不甘落後,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了雄心勃勃的征服月球的"阿波羅"計畫。 它的目的就是登上月球進行實地考察。在此之前的1961年到1967年間,9個"徘徊者"探測器, 7個"勘探者"探測器以及5個月球軌道器先後對月球進行考察。它們拍攝了照片並分析了月球的土壤,為登上月球做準備。 緊接著,"土星"5號運載火箭先後向月球發射了17艘"阿波羅"飛船。其中,"阿波羅"1-3號是試驗用的飛船,4-6號是無人飛船,7號飛船載人繞地球飛行,8-10號載人繞月飛行,11號至17號是載人登月飛行。讓我們來重溫當時激動人心的場面吧!
1969年7月16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載著阿姆斯壯,奧爾德林和柯林斯三人在美國甘迺迪航太中心升空,飛向月球。到達了月球軌道後,由柯林斯駕駛飛船繞月飛行,而阿姆斯壯和奧爾德林駕駛登月艙於7月20日在月面靜海降落。阿姆斯壯第一個登上月球。他說出了下麵這段意味深長的話:"對於一個人來說,這只是一小步; 但對人類來說,這是巨大的一步。"他們在月面上進行實地科學考察,並把一塊金屬紀念牌插上月球,上面鐫刻著"西元1969年7月,來自行星地球上的人首次登上月球。我們是全人類的代表,我們為和平而來。"他們在月球上安裝了測量月震的月震儀,採集了月球岩石和土壤。在完成月面考察任務以後,進入登月艙,離開月球回到月球軌道上的指令艙中,與柯林斯匯合後開始返回地球,完成了這一史無前例的航太飛行。在此之後,又有5次成功的登月飛行,宇航員們總共在月球上停留了約300小時,使人們對月球的認識大大加深了。
1994年,美國發射了"克萊門汀"號無人駕駛飛船,對月球進行了新的地貌測繪,為在不久的將來建立月球基地和月基天文臺作準備。
1998年1月6日發射升空的"月球勘探者",攜帶中子光譜儀探測氫原子。最終發現在月球兩極的盆地底部存在水。
人類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人們並不滿足於對月球的瞭解,目標又轉向了太陽系中的大行星。我們先來介紹空間探測器對金星的考察。
金星的半徑、品質、密度等與地球接近,是地球的姐妹行星。人們對它的興趣很大,然而,地面觀測所得的資料比較貧乏,對金星的研究充滿了未知數。航天器可以使人們瞭解它更多的資訊。在經歷了最初的幾次探測器發射失敗後,終於逐步揭開金星神秘的面紗。
1962年美國發射的水手2號從距金星35000千米處飛過,實現了航天器首次飛越行星,同時發現了金星有400度的高溫。
1969年至1981年,前蘇聯的金星5號至14號探測器先後在金星表面著陸成功,執行了多項科學考察任務,包括拍攝金星表面照片、瞭解大氣的成分、溫度、壓力等。
美國1978年5月20日發射的先驅者-金星1號經過長途跋涉,于同年12月4日到達金星並圍繞它飛行, 用雷達探測金星地形。先驅者-金星2號到達金星後放出4個探測器,在落向金星的過程中,瞭解大氣、雲層、磁場等資料。
1989年美國發射的"麥哲倫號"探測器又運用綜合孔徑雷達對金星表面進行探測。這些探測使我們瞭解到金星的磁場很弱,表面氣壓是地球海面氣壓的90倍等情況。另外,一個有趣的現像是金星12號在距離金星表面10公里時探測到閃電,著陸後又多次記錄到閃電。
距離太陽最近的就是水星了。美國發射的"水手10號"飛船在考察了金星之後,3次飛臨水星。它發現了水星的磁場和磁層, 探測了水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氦。飛船上的兩個攝像機拍攝了多幅圖像,揭示了水星地形,有大量的隕石坑和盆地。
火星的名字"Mars"是戰神的意思。它在天空中呈現紅色,使人們聯想到血和戰爭。火星很像地球,有堅硬的表面和四季的交替。
當初人們用望遠鏡觀測它時,發現了火星上的許多條紋,這些條紋曾經被人們認為是火星人挖掘的運河,同時它還擁有隨四季變化的極冠。
因此,人類對探測火星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希望在上面發現火星人。
在人類進入航太時代以來,已經有20多艘飛船執行探測火星的任務了。星際探測是充滿曲折的。1962年前蘇聯發射的"火星1號"、"宇宙21號"和美國的"水手3號"均遭到了失敗。然而失敗是不能阻止人類探索大自然的腳步的。1964年1月28日發射的"水手4號"經過長途跋涉,於1965年7月14日在距離火星的一萬公里高空掠過,獲得了第一批火星照片。1974年,前蘇聯發射的"火星5號"太空船首次拍攝了火星的彩色照片。美蘇又發射了繞火星運動的軌道器,更加詳細地瞭解這顆行星的情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1976年,美國的海盜1號和海盜2號登陸器更進一步,分別在火星上降落,並在降落的過程中,測量了大氣溫度的分佈情況, 火星大氣壓的情況。火星上有乾涸的河床,有流水衝擊的特徵,這表明在過去有過大量的水。那麼,火星上有沒有生命呢?海盜號飛船作了幾種實驗,結果表明沒有光合作用產生的物質交換,火星大氣和表層物質中沒有有機分子。攝像機監視了火星上有無生命活動的跡象,結果令人失望。可以這麼說,火星表面現在沒有生命,或者更嚴格的說,沒有與地球上類似的生命。
人們不僅對火星感興趣,也對火星的兩個衛星感興趣。在1988年,7月7日和7月12日,前蘇聯發射了火衛飛船1號和2號繞火衛一飛行並著陸。
到最近幾年,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可望在下世紀初直接登上火星進行實地考察,徹底弄清火星生命問題。因為它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在人類踏上火星之前,將進行一系列的準備。
1993年美國"火星觀察者"探測器在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之後,與地球失去聯繫,導致計畫失敗。
1996年12月,美國又發射了"火星探路者"探測器,經過7個月的星際飛行,在火星的阿瑞斯平原著陸。火星探路者攜帶了一個六輪小車,可以在火星的表面漫遊,因而叫做火星漫遊者,價值2500萬美元。它分析了火星岩石和土壤。照片證實了海盜號的結論,火星上曾發生過大洪水。
1996年11月美國發射了"火星全球勘測者",在繞火星的軌道上研究火星表面、大氣和磁場的情況。它還向地球發射無線電波,經過火星大氣後到達地球,由此瞭解火星大氣的溫度、引力和化學組成。
1999年1月3日,火星極地著陸器發射成功。
然而,在飛行了11個月並登陸到火星上以後,就與地面失去了聯繫,宣告了這次航太活動的失敗。
歐洲空間局計畫於2003年發射"火星快車"探測器考察火星,這標誌著歐洲空間局在行星探測方面跨入了新紀元。
它將由軌道器和著陸器組成。軌道器上有一個著陸器通信包
用於支援國際上在2003年至2007年間開展的火星探測活動。
從火星再向外,就是行星之中的龐然大物-木星了。
美國的"先驅者10號"1973年12月4日在木星附近飛過,傳來了木星和木衛的照片。它最後在1983年越過海王星軌道後成為飛出太陽系的第一個人造天體。
接著,"先驅者11號"、"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也相繼飛越木星和木衛。在旅行者飛船拍攝的木星黑夜半球的圖像上可以看到極光。
有趣的是,在木衛一上發現了正在噴發的火山,噴發的高度達到30公里, 速度是每秒幾百米到1公里。
伽利略號飛船觀測的結果顯示木衛二和木衛四表面之下存在液態水海洋,有可能有生命存在,這無疑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
"旅行者"飛船還發現了土星有射電輻射,頻率在3千赫到1.2兆赫之間。1986年1月,"旅行者2號"飛船又測出天王星的自轉軸和磁軸有很大的交角,達60度。飛船還拍攝了天王星衛星的照片,然後又拜訪了海王星,發回了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先驅者"10號、11號攜帶了相同的地球名片-鍍金鋁板,上面有一男一女的裸像,以及太陽與九大行星位置的圖像,同時表明它是從太陽系中第三顆行星上飛出去的。"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各自帶有一套"地球之聲"的唱片,唱片上有照片、60種語言的問候語、35種各類聲音和音樂。其中包括中國長城和中國人家宴的照片,粵語、廈門話和客家話,音樂中有中國的"流水"。人類希望有朝一日它們能被"外星人"收到。
太空船不僅僅用於對太陽系內的大行星及衛星進行近距離觀察。1985-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過程當中,有5艘飛船對它進行了近距離觀測,有許多令人驚奇的發現。例如,哈雷彗星的核並非人們想像的球狀,而是橢球狀,氣體和塵埃從核的表面幾個活動區域噴出。
歐洲空間局計畫對7個短週期彗星進行空間探測。它們是"深空1號"(DS1)計畫、"星塵"計畫、"等高線"計畫、"羅塞塔"計畫、"深空4號"(DS4)計畫。其中DS1和DS4計畫是與美國國家宇航局合作的。
於1998年10月發射的"深空1號"飛船,將飛越小行星3352號McAuliffe、火星、以及威爾遜-哈林頓彗星。飛船與彗星將於2000年6月相遇。DS1將以約15公里/秒的速度距彗核約500公里處飛過,對彗發、彗核進行觀測。它首次採用了離子發動機。
"星塵"在1999年2月發射,飛向懷爾德-2彗星,並將首次帶回珍貴的彗星樣品。
"羅塞塔"將於2003年發射,對Wirtanen彗星及其環境進行長達近兩年的仔細研究。9年之後,飛船與彗星相遇,總重20公斤的儀器將降落在彗星表面。這些儀器將採掘彗星表面和近表面樣品進行研究,並用聲波法探測彗星內部結構,研究周圍等離子體與太陽風相互作用等。
"深空4號"飛船將於2003年4月發射,於2005年12月進入環繞Tempel 1彗星的軌道,並於2006年4月將著陸器送上彗星表面作實驗。最後,將彗星表面下不同深度的物質分裝在3個不受外界影響的密封金屬罐內,由著陸器的上半部將樣品送回飛船。飛船於2010年5月將樣品送回地球。
太空船不僅頻頻遠征,在近距離的地球軌道上也有許多衛星在為人類執行不同的任務。例如,通訊衛星及時傳播世界上的訊息,資源衛星為人們尋找礦藏,氣象衛星使天氣預報更準確,軍事衛星卻使現代戰爭延伸到了太空。在1981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紅外天文衛星。對於天文學上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是1990年4月25日由美國"發現"號太空梭送入太空的哈勃空間望遠鏡(HST)。它的目的是探測宇宙深空,瞭解宇宙起源和各種天體的性質和演化。儘管HST耗資21億美元,但對天文學特別是天體物理學的推動是巨大的。在空間放置望遠鏡可以擺脫大氣的幹擾,沒有大氣消光的問題,同時因為沒有大氣,設計的望遠鏡可以達到衍射極限。它的鏡面不受重力的影響,不會變形,望遠鏡有極高的解析度。它是人類的千里眼,探索宇宙奧秘的利器。
以上提及的主要是美國和俄羅斯在航太領域取得的成就,那麼,我國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我國在航太領域也有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老一代航太科技工作者發揚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傳統美德,堅持獨立自主、艱苦奮鬥的方針,研製出了"長征一號"火箭,於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發射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從此進入了航太大國的行列。
建國以來,我國航太工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讓我們來簡要回顧我國的航太歷史吧。1964年7月19日,成功發射了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1975年11月26日,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3天后衛星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這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1980年遠端運載火箭發射成功。2年以後,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1984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1986年2月1日,我國發射了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20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誌著衛星通信進入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試驗氣象衛星"風雲1號"。這是我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氣象衛星。1990年4月7日,我國的"長征3號"火箭把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取得了為國外發射衛星的成功。中國載人航太工程1992年啟動。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運載火箭發射了"神舟號"試驗飛船,21日在內蒙古安然著陸,為我國的載人航太事業邁出了重要一步。載人航太技術是航太領域中技術難度最大的,在此之前,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該項技術。在2010年以前,我們的太空船將有可能訪問月球。2020年左右,我們將建立自己的空間站。然而,在取得累累碩果的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與美、俄兩國存在差距,特別在星際探索領域有較大差距。我們期待我國航太工業再接再厲,創造新的輝煌!
到目前為止,人類只登上了月球,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小小的遺憾。展望21世紀,人類將插上科技的翅膀,在更加廣闊的宇宙空間縱橫馳騁!
經度的起算點:摸索了兩千年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趙君亮
今天,連小學生都知道經緯度是什麼。用經緯度來表示一個地方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這已成為人們的一種常識。為了確定這種認識並付諸實用,人類差不多花費了兩千年的時間。
最早的認識
所謂測定經度,就是測定某個地方在地球表面東西方向上的位置。我們知道,同一瞬間位於同一緯度不同經度上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時間。例如,當北京是晚間8點鐘時,倫敦卻是中午12點鐘,這種差別啟示了人們,只要知道了某地的當地時間是多少,將它與世界標準時間比較,就可以推算出當地的經度是多少。因此,測定經度的本質就是測定時間。
早在西元前二世紀,古希臘人已經認識到,如果在兩個不同的地方觀測同一事件,並記下發生這一事件的當地時間,那麼,通過計算這兩地記下的時間差,就可以求得這兩地之間的經度差。問題是怎樣來確定兩地的時間差呢?
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提出,可以用觀測月食來解決這一問題。因為無論對地球上的哪一點來說,月亮進入地球的影子區,是嚴格在同一瞬間發生的,或者說月食是同時開始的,這起著標準時間的作用。只要記下兩地觀測到的月食開始時刻,也就是兩地看到月食開始的當地時,人們就可以求得兩地的經度差了。
但是,喜帕恰斯沒有具體解釋,應該如何來測定每個地方的地方時。在當時說來,能夠用來作為計時儀器的是日晷,這是一種依靠太陽照射下產生的影子來計時的儀器。而當月食發生之時,太陽已落到地平線之下了,日晷計時無從談起。因此,喜帕恰斯的設想僅只是一種理論上的設想,在當時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
由於月食發生的機會很少,一年中最多不超過二、三次。為了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據說喜帕恰斯曾編篡了一本六百年月食一覽表,真是精神可嘉。
托勒密的貢獻
一提到托勒密,人們自然就想起他的"地球中心說"。這學說是他在他的巨著《天文學大成》裡詳加闡述的。托勒密一生主要有兩部巨著,另一部是八卷本的《地理學指南》。這是他編制的一本地名辭典和地圖集。書中給出了幾千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堪稱是一項偉大成就。
在《地理學指南》這部巨著中,托勒密談到了地理位置的確定問題。他提出了一種等間距的座標網格,用"度"來進行計算。
托勒密可算得上是第一個明確提出經緯度理論的人。
他的理論中,緯度從赤道量起,而經度則從當時所知道的世界最西地點?
幸運島算起。這一切已經和今天的經緯度概念很相接近了。
在托勒密之後的一千多年內,關於確定經度的問題,一直沒有獲得重大進展。
航海業的需要
從十三世紀起,歐洲的航海事業獲得蓬勃發展。在這些大規模的航海活動中,由於要到達一些距離出發港口十分遙遠的陌生地方,用羅盤、鉛垂線及對船速的估計,來確定這些陌生地方的地理位置,就很不可靠了,航海家們必須求助於天文方法。
當時已經有了航海曆,能夠比較準確地預報太陽、月亮和諸行星的位置,以及日食、月食等天象發生的較精確的時間。哥倫布就曾利用1494年9月14日的月食,測得了希斯帕尼奧拉港的經度。也有人曾用月掩火星的機會來測定經度。
然而,所有的天文方法都得依靠月食等一類天文現象,而這些天象卻是很難見到的。因此,依靠天象來測定經度,一年中也只能進行幾次。而航海事業的發展,卻要求隨時測定船舶位置的經度。正是這種客觀需要,把測定經度的理論和實踐大大推進了。
新的突破
隨著十六世紀的來臨,測定經度問題開始從理論上有了突破。
1514年,紐倫堡的約翰·沃納在托勒密《地理學指南》一書新譯本的譯注中,提出了一種確定經度的新原理。他根據月亮相對於背景恒星每小時約東移半度的原理,提出了"月距法"。沃納認為,可以用一種稱為"十字杆"的儀器,進行觀測工作。
關鍵性的突破是在1530年取得的。那一年,格瑪·弗裡西斯在他的著作《天文原理》一書中指出,只要帶上一隻鐘,使它從航海開始的地方起一直保持準確的走動,那麼,到一個新地方後,只要一方面記下這只鐘的時間,另一方面同時用一台儀器測出當地的地方時,這兩個時間之差也就是兩地的經度差。這就是所謂的"時計法"的原理。
實際上,測定經度的關鍵也在這裡:一方面需要有一架走得很准的鐘,以記錄起算點的時間,另一方面必須用天文方法精確地測出當地的地方時。這兩點在十六世紀時都做不到,因此,"時計法"再好也只能停留在理論上。然而,隨著歐洲各國與印度的海上貿易越來越頻繁,確定海上船舶位置的經度變得更為迫切了,以至一些有關國家不得不採用懸賞來尋求解決辦法。
懸賞徵求經度
1567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為解決海上經度測定問題,提出了一筆賞金。金幣的吸引力固然大,但要得到它可真不容易。至於社會上一些人的無知妄說,聽了後更使人受不了。《唐·吉訶德傳》的作者,大名鼎鼎的賽凡提斯等一些西班牙作家,竟嘲笑起"有那麼幾個瘋子"妄圖找到"經度"。
1598年,菲利浦三世為能夠"發現經度"的人提供了一筆總數為9千塊舊金幣的賞金,其中1千塊作為研究工作資助。然而,始終沒有人能夠有幸領取這筆為數不小的賞金。
差不多與此同時,荷蘭國會為解決經度問題提供了一筆高達3萬弗洛林的獎金,以當時的兌換比價計,相當於9千鎊! 據說,葡萄牙和威尼斯也提供過數量不等的經度獎,此風盛行一時,直到十八世紀初,法國議會還在為有關進一步研究經度測定的工作,提供各種單項賞金。
伽裡略請獎
應徵西班牙經度獎最有名的人物,當數義大利天文學家伽裡略。
伽裡略用他製作的望遠鏡,發現了木星的衛星和衛星食現象。衛星食出現的時刻,對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人來說幾乎是嚴格相同的,因而就可以利用這一現象來測定兩地的經度差,其原理同月食法是一樣的。而且木星衛星食的現象,平均每個晚上可以發生一、二次,比一年只有一、二次的月食要常見得多,因此,只要能對木星的衛星食現象作出準確預報,測定經度的問題也就基本解決了。
1616年,伽裡略以這個方法向西班牙申請經度獎,但西班牙人對此不感興趣。經過一番曠日持久的書信往來,到1632年,伽裡略放棄了應徵西班牙經度獎的念頭,1636年,他向荷蘭進行試探,並聲稱為了完善他的預報表,已花了整整24個年頭。荷蘭議會被伽裡略的方法所深深打動,有意要採納他的建議。但是,雙方的磋商十分困難,因為這時伽裡略由於宣傳哥白尼的日心說而實際上已經被軟禁在佛羅倫斯郊區的家中,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嚴密監視。據說,宗教裁判所拒絕讓伽裡略去接受荷蘭政府獎賞給他的金項鍊。
1642年,伽裡略與世長辭,他發現的測經度方法也無法付諸實現。但是,人類在解決經度測定問題上,仍然朝著既定的目標在一步一步邁進。
建立天文臺
1657年,一個新的轉捩點出現了。著名的荷蘭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惠更斯發明了擺鐘,從而為測定經度提供了高精度的計時儀器。
在這之前,巴黎皇家學院的醫生兼數學家莫林,由於考慮了月亮視差的效應,從而對測定經度的月距法作了重大改進。他提議要使他的這一建議付諸實用,應該建立一個天文臺來提供必要的資料。莫林的提議推動了經度測定工作的進展,因為天文臺的建立,對解決經度測定問題起了重大的作用。
十七世紀下半葉,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他的財政大臣科爾伯特的慫恿下,決心使法國在科學上及海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1666年,成立了法國科學院,1667年,建立了巴黎天文臺。
不料新成立的法國科學院,卻給這位法國國王帶來了很大的不快。在巴黎天文臺第一任台長凱西尼等人領導之下重新繪製的法國地圖,比原來那張不太準確的法國地圖上的面積縮小了好多。路易十四抱怨他的科學家們說,他們這麼一測量使他失去的土地,比法國軍隊通過打仗所佔領的土地還要多。這位堂堂國王對科學的無知,已經到了令人發笑的地步。
在英國,1662年建立了倫敦皇家科學院。1667年初,皇家科學院開始制訂建立天文臺的計畫,經過好多人的努力,終於在1676年9月15日建成了格林尼治天文臺。天文學家約翰·弗蘭斯提德為第一任台長,並於第二天立即開始用臺上的大六分儀進行天文觀測。
各國天文臺的相繼建立,為編制高精度的天體位置表鋪平了道路。1757年,船用六分儀問世。這是一種手持的輕便儀器,它可以測量天體的高度角和水平角,將所得結果與天文臺編制的星表對照,就可以測定船舶所在地的當地時間,從而最終解決了海上船舶的經度測定問題。此時距離喜帕恰斯的月食法,已經有兩千年之久。
人類最終找到了測定經度的方法,但這個領域的發展並沒有就此止步。特別是進入二十世紀後,隨著衛星、鐳射、無線電等技術手段的出現,經度的測定正在朝著更高精度的方向發展。
資料來源:上海網上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