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4 08:02:49雪菲

【閒話“笛簫”歷史典故】

 

                  【閒話“笛簫”歷史典故】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東都。一個春風蕩漾的夜,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已平靜下來。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淒婉轉的曲調隨著春風飛呀,飛呀,飛遍了整個洛城。這時有一個遠離家的詩人─李白,還沒入睡,他倚窗獨立,眼望著“白玉盤”似的明月,耳聽著遠處的笛聲,陷入了沉思。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屬於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藉以表達戀戀不捨的心情。在這樣一個春天的上,李白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的曲子,誰能不起思之情呢?於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吟了這首七。 這首詩全篇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

 

笛簫,可以說是在中國最普及的樂器了,構造簡單,帶方便,可奏于廟堂之高,也能隱在江湖之遠。可誰又知道,這根細小的竹管已有近萬年的歷史!

從八千年前賈湖邊的骨龠聲響起,華夏大地的人們打開了音樂的世界,從賈湖骨龠到黃帝制黃鐘管,從先秦的篪到漢代的簫,從魏晉的笛到唐宋的尺八,這一根根樂管中,不但唱響了古老大地的歌謠,還誕生了律法、節氣乃至度量衡。
在變革中,笛和簫的演進最
明顯。在河南一個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笛子,已有8000年歷史了,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有音階的發音器,材質是用鷹翅膀上比較粗的骨頭製成的。

一直到漢代,中國傳統的笛子都是豎吹的。專家說,簫過去都叫笛,早期的笛是豎吹的。漢代張騫去西域帶回來的笛子是橫吹的。笛子出現後,原來豎吹的樂器就叫做簫了。笛聲是脆的,仿佛晨歡快的鳥鳴,而簫聲是悠遠的,仿佛月夜無形的風。這兩種樂器都是深受中國人喜愛的傳統樂器,在中國文化中,們早已不分彼此。

「簫」字在唐代以前本指排簫,唐宋以來,由於單管豎吹的簫日漸流行,便稱編管簫爲排簫,以示區別。至於「洞簫」之名,則來自於簫管底端之開孔。 其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

漢代以前,無論是橫吹還是豎吹的管樂器,都可稱笛,從馬融《長笛賦》可知,豎吹之笛原有四孔,皆在前側,而後西漢京房多加一背孔,此型制已與今傳之洞簫基本上一致。漢代王褒曾作《洞簫賦》,然而文中有「參差」一詞,故應是指排簫。

笛曲的最早記錄見於晉書,即《梅花三弄》,但此曲之譜已不存在。


唐代,開始以「笛」專稱橫吹之笛,至於豎吹之簫,則因其長度一尺八寸,稱之「尺八」,並傳到日本成「古尺八」。而「簫」在唐代以前則是用來稱排簫。

元代,宴樂之器已有五孔簫的記載,也將簫與排簫做了區別。簫在之後的宮廷禮樂都有廣泛的應用。

明代,單管直吹的「簫」、多管的「排簫」、橫吹的「笛」有了更明顯的區別。現存最早的獨立譜見於《文林聚萬卷星羅》,工尺譜。代有任兆麟的《簫譜》一書。

近代中,笛簫作傳統民族文化,其悠揚的旋律備受中內外各界人士喜好,笛聲悠揚富有藝術魅力,是中華古文明的一大魁寶,簫聲悠揚富有精神意境,音色圓潤幽靜典雅,適於獨奏和重奏。

在當代,區分笛簫的區別更有一種通俗的講法:橫吹笛豎吹簫。也就是說笛子是橫著吹的,而簫是豎著吹的,還有一個區別是笛子要貼笛膜,而簫則不需要。

到二十世紀,彭祉卿於《今虞琴刊》發表〈新制雅簫圖說〉,發明8孔雅簫,又名琴簫,便於與琴音合奏,現在的八孔簫是據此發展得來,調其十二平均律便於樂器合奏。

粗短型

管體較粗而短之簫,傳統古洞簫,或稱「南簫」。以南管洞簫代表,孟宗竹、毛竹製成,前五孔、後一孔,十目九節,吹口V字形。音色渾厚深沉,吹奏時雙臂抬成鳳凰展翅之勢。

細長型

管體較細而長之簫。如琴簫,又稱「北簫」,是中國北方後來發展出的簫種。由彭祉卿發展出來的琴簫體型比較細小,故音量較少。管身較長,沒有竹根頭,有簫蓋,多以紫竹製作。傳統洞簫是一體成形。琴簫出現後,有於吹口與按孔之間加上金屬套環,把簫管一分二,便可以像單簧管、木笛那樣調整音準。而三節簫的出現,據前香港中樂團樂師陳樹桂憶述,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香港曲樂師向廣州的樂器廠特別訂製一些簫,除了要在吹口與按孔之間加上金屬套環外,還要在第一按孔下再加上金屬套環,得以分三節,便於帶。

6孔簫/8孔簫:6孔簫亦有所謂「全音簫」及「半音簫」。「全音簫」即是傳統的6孔簫,音孔平均分布。而「半音簫」則先以十二平均律定出8孔的孔位,但是第2孔及第6孔不開孔,故看起來音孔分布不平均。

20世紀是笛簫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笛樂文化在這一時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也本世紀笛樂藝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竹笛吹奏方便、易於帶,笛聲越悠揚、婉轉動聽,是廣流傳的吹奏樂器。長期以來,中國笛子被分“南派”和“北派”,各有所長,各具特色,南北眾多竹笛大家的精湛技藝不僅長期在大江南北笛子愛好者們所津津樂道,還在臺灣和香港地區頗負盛名,只是知詳情者寥寥,以憾事。

笛聲是脆的,仿佛清晨歡快的鳥鳴,而簫聲是悠遠的,仿佛月夜無形的清風。這兩種樂器都是深受中國人喜愛的傳統樂器,在中國文化中,它們早已不分彼此。笛子橫吹有膜孔,簫豎吹且沒有膜孔,但有後音孔。簫亦稱”篴”,”箎”,”籥”等等。有的音樂詞典是這樣說明的:古代樂器,簫竹子製作,上有音孔象笛子。沒有說明是橫吹還是豎吹。現在也有短的豎笛,不貼膜,音色在笛簫之間,更接近笛子。

姑蘇行:
採用昆曲音調,具有江南風味。樂曲典雅,表現了古城蘇州(古稱姑蘇)的秀麗風光和人們遊覽時的愉悅心情。寧靜的引子,是一幅晨霧依稀的畫面。抒情的行板,使遊人盡情的觀賞精巧秀麗的姑蘇園林。中段是熱情的小快板,接著再現主題,更感旋律婉轉動聽,令人尋味。

牧民新歌:
是以內蒙民歌音調為素材,70年代由簡廣易創作的一首笛子獨奏曲。樂曲的引子,描繪了寬廣遼闊的大草原,藍天白雲下,牛羊成群……最後,在強烈的節奏音型襯脫下,旋律更加急驟,進一步的渲染了一望無邊的草原上人歡馬叫的熱烈氣氛,在高潮中結束了全曲。

平湖秋月:
又名《醉太平》,以清新明快、悠揚華美的旋律,描寫了杭州西湖的勝景之一“平湖秋月”。樂曲奏出詩般的意境,全曲酣暢抒情,旋律秀美,流暢如歌,明媚流暢,音調婉轉,具有迷人的藝術魅力。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

六么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

                               ──白居易

九千年的笛簫,早在唐朝,就已家喻戶曉了,也湧現出許多描繪笛簫文化的音樂詩、音樂畫等。 在李白的音樂詩篇中,絕大多數是寫笛子藝術的,或詠笛抒懷,或聞笛生情。李白對笛子藝術的情有獨鍾,這與李白對藝術審美情趣和笛子本身的特質是分不開的。

一支簡單的笛子,並無半音、和聲以及復調,卻可以表達豐富的內容,而且較其他的樂器來說,笛子更具抽象、含蓄、朦朧的藝術特質,因而更為激發我們的想像力,理解力。欣賞悠揚的笛聲,思維自由馳騁的空間更為廣闊。

近年來,隨著中國考古的發現: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國華僑收藏的戰國時期七個按孔橫吹的銅笛;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初(公元前433)曾候乙墓中的兩支橫吹的笛;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公元168)中兩支橫吹笛;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漢初期)一支用二節竹製成的七個按音孔橫吹的笛。這些文物雖是鳳毛麟角,但都是中國竹笛鼻祖有力的見證,從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記載的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把笛子傳入中國的說法。


據《漢書•歷律志上》載:黃帝的樂官伶倫“自大夏之西,崑崙之陰,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相傳黃帝派伶倫從崑崙山北的峽谷選取了優的竹子,砍做十二竹筒,按照雌雄鳳凰的鳴叫聲,為人類創製了十二音律。陳子昂在《修竹篇》中“不意伶倫子,吹之學鳳鳴”的詩句,就是對這一傳說的描寫。

笛簫皆由竹子製成,古往今來,歷代文人對竹子都非常喜愛,竹空心,象徵謙虛。品格虛心能自持,竹的特質彎而不折,折而不斷,象徵柔中有剛的做人原則,凌雲有意、強項風雪、偃而猶起,竹節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風亮節;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節,視為氣節的象徵。正因為竹子的特質,用竹製成的樂器也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中國古稱神州,是神眷顧的土地,傳說笛簫也是天上的樂器,被神帶入人間,豐富了五千年神傳文明。 中國竹笛的種類及名稱極為豐富多彩。如以形制名,飾龍的被稱作:“龍頭笛”;樂師在皇帝面前將雙手交叉作拱手之意來演奏被稱作:叉手笛;以尺寸謂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簫被稱作:“尺八”。唐代傳入到日本後仍然叫做“尺八”。

我國福建南音中常用的洞簫即
“尺八”。以典故名:漢代音樂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製笛,因其音色優美,後人常常讚嘆好的笛子叫做:“柯亭笛”。《史記》記載伍子胥吹簫乞食於吳市中,後人謂“子胥簫”云云。以劇種名的有:崑曲的“曲笛”。梆子戲的“梆笛”。雅樂的“雅笛”。能樂的“能笛”等等。


笛簫發音高亢、圓潤、秀淳厚、典雅、柔和、婉轉、溫馨、流傳極廣,深受國內外喜愛,技法多彩多姿,廣泛用於獨奏、領奏、合奏和伴奏,其獨奏效果,更是十分動人,好的演奏,氣息深厚寬廣、音色結實明亮;激情中酣暢淋漓如天馬騰空氣山河,委婉處細膩深切似行雲流水巧奪天工;集天上人間在十指,蓄古今中外于丹田。

循環換氣時,音容雙
,天衣無縫;吹奏從到弱的特長音時,可以逐漸弱到使人聽不到止;迎大風頂吹,可以踏天割雲,甚至吹破笛膜;連續半度橫進,音純調正,達到十二平均律分割水平;塑造飛禽走獸,活靈活現,描繪山水風光,如聞其音,如見其景,古人謂“蕩滌之聲”,故笛子原名“滌”,後演變如今的笛,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

人的手指神經在大腦皮層所占的區域範圍非常大,是大腿神經的十倍。吹奏笛簫講究指法和全方位立體配合,對激活神經介質、開拓右腦潛能、爆發意識效應、增加智商、提高思辯力、增記憶都十分有利。笛簫吹奏中所採用的共核運氣法—腹式呼吸,可以運動五臟六腑。 吹笛吹簫不僅能增大肺活量,促進體液循環,對呼吸、循環系統有利,而且對神經系統也極有利,能調理體內陰、陽,陶冶情操和淨化心靈、身健體、益壽延年,是一種有益身心的活動。笛療醫學方興未艾。

笛簫價格低廉,易學易,便於帶。挑選笛簫的關鍵是看其音準和材質。質地優良、七音關係准、五度泛音準、八度超吹準的笛簫乃上乘精品,十分難得,機械化批量生的笛簫,如能達到七度音準,就是上品了。笛簫在保管上要防止一曝十寒和任意丟放、笛子貼膜時,將膜輕揉後抹平,用白芨水塗在膜孔周圍,再將膜貼上,使之出現細密均勻的波紋;膜面要緊松適度、潔衛生。

“千日管子百日笙,學笛當日就可聽。”入門不難,易於深造,只要做到
而不捨,金石可鏤,夏練龍身浸汗涎,冬練鳳尾凝寒冰,自然能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