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05 15:13:02火神紀
《志明與春嬌》(Love in a puff):每天給我一根煙的時間
《志明與春嬌》(Love in a puff):每天給我一根煙的時間
(文:火神紀)
i n 55!W !
世界如果顛倒,或者我們倒立;也許,我們會發現許多平常我們永遠也發現不了的事。
比如,I Miss you!
比如,我們所守望的那個人,也許就在眼前。——火神紀•《顛倒視角》
香港還是那個香港;Camera還是那些Camera;街道還是那些街道;余文樂還是那個余文樂;楊千嬅也還是那個楊千嬅;故事、背景、語言、人物……還是那些一切。只是,彭浩翔卻還是不是我們所熟知的那個彭浩翔。
沒有《買殺拍人》時的那種荒誕不經,沒有《大丈夫》裡的黑色幽默,沒有《公主復仇記》裡的患得患失,沒有《青春夢工場》裡的離經叛道,沒有《伊莎貝拉》裡的小資情調,沒有《出埃及記》裡的晦澀暗喻,沒有那堆《破事兒》般的若即若離,沒有《公車》上的淡漠傷感,沒有《維多利亞一號》那種殘暴和血腥;這部《志明與春嬌》顯得如此香煙嫋嫋霧氣繚繞,而這樣的彭浩翔,還是我們所熟知的那個彭浩翔嗎。
這太是我所摯愛的那個彭浩翔——永遠出乎意料,永遠充滿驚喜,永遠不雷同、不重複;至少,我的彭浩翔總能留給我很多的期望。有時候我總弄不明白,為什麼總有那麼許多人會把彭浩翔稱為怪咖、怪才導演;像“怪咖”二字我看起來就極不舒服,因為我弄不明白這樣的字眼所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好在我們現在有互聯網,所以一找搜索引擎才知道,這是閩南語土俚方言,意思約等同為“角色”;可是,連起來依舊很怪——怪角色導演……讓我汗顏的是,互聯網所引發的俚語文化,對於文字來說到底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呢;文字從來都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如此輕率地把方言俚語應用到嚴肅的文字中去,那個始作俑者是否曾經慎重地考慮過呢。
彭浩翔並不怪,怪的是現在的電影圈,居然沒有多少人像他一樣在真誠地講故事;只是因為他的獨樹一幟,所以才被人打上了“怪咖”、“怪才”之類的標簽。有時候想想,一個人如果專心致志地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兢兢業業地做好每一項工作,這不是天經地義的嗎?“怪”的其實是電影圈,因為已經沒有多少人如此做著一些本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了。每個人都眼瞅著票房,我突然想起了甯財神的《武林外傳》裡那段經典的對白——燕小六說:“你就不能為藝術獻一把身?”白展堂對曰:“我更希望和票房攀攀親……”可是誰又記得燕小六的回答——票房的事兒,你別管;戲好了,自然有票房……
現在的電影圈,最大的怪現象是——每個人都想跟票房攀親,誰都不想為藝術獻一把身;“戲好了,自然有票房……”的王道似乎已經沒有人想到了。至於所有那些口碑好卻無票房的電影,其實在我看來還稱不上是藝術;視覺藝術,真正的經典其實是可以做到兩者兼顧的。為藝術而藝術的時代其實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好在,還有彭浩翔還堅守在這最後的陣地裡。彭浩翔曾在某次訪談中不乏自豪地說過:我的作品沒有一部是賠錢的。這其實並不容易,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從來都不對立,為藝術而藝術並不意味著就必須完全放棄商業利潤而僅僅只是“藝術”,真正的好作品應該也必須是雅俗共賞的,彭浩翔在這一點上把握得尤其精准。既不曾媚俗,亦沒有不切實際的假清高;所謂的雅俗共賞,是一部拿捏得恰到好處的經典作品——多一分太媚,少一分則太俗。
說彭浩翔有才,這一點可能並不大引起爭議;而說他怪,這怪又從何來呢。在我看來,彭浩翔也許是香港現役中數得上的比較正常的導演了,在他的作品裡,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一個真正的創作者每每努力表達自我、推陳出新的真誠創作欲望;對一個創作者而言,努力地講好自己所要講清楚的故事,每一次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和語言來講他的故事,這怪嗎?其實這一點也不怪,我們太需要靈感了,而彭浩翔在他的作品裡,每每給我們一些視覺以及思想上的刺激與反思,這不正是一個創作型導演所要做的事情嗎。可以說,彭浩翔是一位非常負責任並且頗有才氣的創作者,是一位非常敬業並且勤勉的導演;說他怪,也許他的怪在於——像他這樣的創作型導演,別說在香港,就是放眼全球也是不多見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電影,那些導演們多是坐吃山空的守舊派,不思進取地一味重複自己或者他人之前的成功範例;彭浩翔如果怪,也許怪在他不同流合污地走自己的創作道路。與其說彭浩翔怪,不如說他創作力旺盛並且他十分老於運用自己的創作力;或者說,其他的那些隨波逐流的導演們比彭浩翔多少顯得有些懶惰吧。他們沒有如此旺盛的精神和如此層出不窮的方式來講這麼多的故事。
我沒有任何貶低其他導演的意思,我也喜歡像王家衛這樣的導演,他能永遠恪守住屬�他自己的風格,把色彩和基調永遠定格在自己的那條道上並且把自己的風格發揮到極致,這是王家衛所特有的魅力。可是對於千篇一律的東西,我們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所以我也許會更喜歡永遠花樣翻新每每驚豔的視覺刺激。
當然,我寫彭浩翔的電影,可能如同我寫三池崇史(Takashi Miike)和羅伯特•羅德裡格茲(Robert Rodriguez)或者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的電影一樣,永遠也不可能客觀;主觀上的喜好會讓我們在客觀上有失偏頗。我記得我看彭浩翔的第一部電影是2005年的那部《青春夢工場》(AV);我記得在第一篇發表在紙媒上的影評也正是關於《青春夢工場》的電影隨筆;我記得我每每追看著彭浩翔的電影,只要我能找到的,我幾乎是一部不落地追捧著他的每一部作品;而到目前為止,他至少還不曾讓我失望過,他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有給了我很好的觀感……我怎麼還可能去很客觀地評價他的作品呢。這裡面,個人喜歡和偏頗佔有很大的比重;而個人偏頗之外呢,彭浩翔的作品也的確具有殺傷力。
風格多變、敘事角度新穎、思想高度、鏡頭語言到位、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完美配樂……諸如此類的形容詞我可以一直列舉下去,而用來評價他的作品在我看來似乎一點也不為過。像這次看的這部《志明與春嬌》,電影一開始是一組讓我誤以為是恐怖片的鏡頭——我一直都說,彭浩翔其實是可以去駕馭恐怖片的,我寫過《破事兒》影評裡關於《做節》的篇章裡我曾經這樣說過,而《志明與春嬌》的開始,同樣能帶我帶來一種意外的驚喜——當然,彭浩翔應該不會去拍恐怖片,在電影裡的小章節中玩玩則可,如果大費周章地拍一部恐怖片其實並不是很讓人享受的事;但是我期待有這麼一天——假如彭浩翔會進軍恐怖片領域。
電影的背景是2007年1月1日之後,根據香港《吸煙(公眾衛生)條例》(第371章)的規定,法定禁煙區域擴大至食肆處所的室內地方、室內工作間,公眾場所內的室內地方及部分戶外地方,任何人不得于禁煙區內吸煙或者拾燃點著的香煙、雪茄或煙斗。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公眾室內場所;作為一個資深的煙鬼,我所知道的是——當煙癮上來,一個為了抽上一口煙的人,其創造力是無限的。他可以為了自由地吸上一根煙而做出許多平時連想都沒有想過的事,他能夠挖掘到所有可能抽煙的地方,然後抽點空跑過去美滋滋地點上一根……
正如朱自清在他的《談抽煙》裡所說的:“抽煙其實是個玩意兒。老於抽煙的人,一叼上煙,真能悠然遐想。他霎時間是個自由自在的身子,無論他是靠在沙發上的紳士,還是蹲在臺階上的瓦匠。”我們為什麼抽煙,因為那“霎時間”,哪怕真的只有“霎時間”,一個“自由自在的身子”可能是太多的現代人最欠缺的;並且如他文中所說——陷在“沙發”裡的“紳士”和“蹲在臺階上的瓦匠”似乎就平等了,沒有多大區別。遞上一根煙,自己也點上一根,為何能給人一種親近的感覺;因為——我們抽的是同一個盒子裡的煙,這跟穿一個褲子差不到哪裡去。當我們已經漠然與交往,找不到任何話題的時候——各人抓著一個新伴兒,大可以盤桓一會的。
朱自清還說:“好些人抽煙,為的有個伴兒。”當我們只剩下一個人的時候,點一根香煙,至少我們就不會顯得那麼孤獨了;尤其是當我們感覺自己處於暗室,看著那煙頭燃燒著的那點紅色的火光,我們至少還能感覺到溫暖與光亮。總會有人說:香煙燃燼的不是煙草,是寂寞;當香煙燃盡,所謂的寂寞總是或多或少地隨之煙消去散去。這部電影裡的那一群後巷嗜煙人,何嘗不只是為了消遣掉自己那點悲哀的如影隨形的寂寞呢。彭浩翔用了許多的鏡頭來描繪香港這個大都市里處處林立的高樓大廈,大多用仰望的視角朝上望去,我們都是生活在鋼筋水泥夾縫中的可憐蟻族,每天為了許多不知所謂的東西忙忙碌碌奔波……所謂的寂寞,其實是一種被隔離的哀怨,是一種被包圍的無奈;而我們,還在不停地徒勞掙扎,我們在尋找一些同類,訴以衷腸,以消遣我們所有的哀怨與惆悵。
現代人總的來說還是挺可悲的,每一個人都提前消費了自己一生所能消耗的所有能源,透支自己可能有的所有收入去供那一隅小小的居所;而所謂的居所,不外乎只是一個小而又小的囚籠。地產神話所製造出來的是把這些囚籠都變成了商業房,而被圍追堵截的小小奴役都變成了外表光鮮的可愛業主——負資產,那其實不關地產商的事。每每看到那些高聳入雲的商品房,我所能想到的是小時候父親養鴿子用的那一排木籠子,每一排都分成幾層上下,每一層又都有幾個門可供鴿子們進出,每一個門裡總有一隻或一對鴿子,它們每天都在屬�自己的那個小格子裡飛進飛出早出晚歸忙得不知所以;它們其實大都衣食無憂,我總想不明白為何它們總那麼忙碌,不停地奔波。所謂的地產神話,就是讓這些不知所謂忙碌的鴿子們都當上了業主,為了自己的那個小格子勞碌半生。被鋼筋水泥所圍困,這些鴿子們最後連抽煙的自由也被剝奪了,朱自清所說的“暗室”,對於他們而言——生活中處處都是“暗室”。
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孤獨;這是現代都市所賦予我們的神聖自由。電影用了很大的篇幅描繪這群從工作場所裡逃逸出來,躲在暗角裡享受一根香煙的人們,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從事各行各業,職位有高有低……他們有他們各自的生活,也同樣有他們各自的煩惱,但在此時此地——他們僅僅只是一群孤獨而寂寞的都市逃離者,他們只是一群香煙控的小人物,他們只是一群活著並且想從孤獨中暫時抽離出來的可憐蟲。
志明是誰,春嬌是誰,其實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們暫時從那個可怕的環境裡被抽離了出來;每天都給他們一根煙的時間,他們至少在這一刻裡可以感覺到自由,感覺到熱鬧與喧囂,感覺到他們還是作為一個人的種種崇高的意義——所謂愛情,其實不過只是某種崇高意義下茶餘飯後的小小談資罷了。
彭浩翔自己說,這部電影是他所有電影裡最純情卻被定為三級片的一部;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其實一點都不純情。這裡面處處充斥的粗口是可以直接把它拖進三級片的泥塘裡去;但是這部電影裡底蘊下所流淌著的不是純情,而是一種幾乎讓我感覺到窒息的窘迫,是一種被拋離後無處著力的忿恨。彭浩翔的所謂純情,在我看來它幾乎是一種絕情。
孤獨、寂寞、疏離、麻木、漠然……這是一部讓我感知了太多消極情緒的電影。而所有的這些負面情緒,來自電影鏡頭裡那些人與人之間淡淡的情感糾結,像春嬌與她相戀兩年的男友家豪之間的關係,或者春嬌與她熱戀中的男友志明之間的關係——這兩段關係中,我看不到半點所謂的激情與快樂,太多的淡漠讓這兩段關係如出一轍地讓我感覺到某種淡然的絕望。如果說,出來這樣的一種效果是彭浩翔自己的無心插柳;我不相信,因為這樣的託辭無法解釋為何這部電影從頭到尾每一個鏡頭都徹底地籠罩在一種金屬般冷冷的色調裡。我突然懷念起《伊莎貝拉》裡那種無處不在的飽滿色調——如果說,電影的劇情是承載起導演所要講述的那個故事,那麼鏡頭裡的色調是否意味著這個導演最基本的情感基調呢;《伊莎貝拉》是如此溫暖,而《志明與春嬌》卻是如此冰涼。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我很喜歡這部電影裡那種完全彭浩翔的絮絮叨叨,我更喜歡這部電影裡那用穿戴著溫暖純情外裹下面潛埋著的徹骨的冰涼。而這部電影最僅有的那點暖意也許在於,電影最開始的那個鬼故事之後,那群嘮嗑的人們——也許,這些類似的鏡頭讓我想起了我的學生時代,每天課間我總會找到一個沒有監控攝像頭的地方,比如操場的某棵樹下,遠離那些我們都熟悉的人群美美地點上一根煙……漸漸地這個地方會聚集起一些像我一樣的人們,兩兩三三成一小群,說著一些不著邊際無關緊要的玩笑話,抽著一些並不那麼高檔的香煙,燃燒著我們玩世不恭的美好青春。現在,其實我挺懷念那種感覺,每天給我一根煙的時間,那個時間裡的那種感覺——在我的這一生,它幾乎是可以天長地久地老天荒的。每天都給我一根煙的時間,至少我是這根煙的時間裡,我是不孤獨的。
2010-8-6;庚寅虎年癸未六月戊子廿六。中午11:0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注:電影資料。
■片名:《志明與春嬌》
■譯名:《Love in a puff》
■導演:彭浩翔
■編劇:彭浩翔/麥曦茵
■主演:楊千嬅/余文樂
■類型:愛情
■片長:95 min
■產地:香港
■語言:粵語
■色彩:彩色
■分級:Hong Kong:III
■幅面: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
■攝影機:Red One Camera, Zeiss and Angenieux Lenses
■攝製格式:Redcode RAW
■製作發行:寰亞電影有限公司
■首映日期: 2010年3月25日(香港)
(文:火神紀)
i n 55!W !
世界如果顛倒,或者我們倒立;也許,我們會發現許多平常我們永遠也發現不了的事。
比如,I Miss you!
比如,我們所守望的那個人,也許就在眼前。——火神紀•《顛倒視角》
香港還是那個香港;Camera還是那些Camera;街道還是那些街道;余文樂還是那個余文樂;楊千嬅也還是那個楊千嬅;故事、背景、語言、人物……還是那些一切。只是,彭浩翔卻還是不是我們所熟知的那個彭浩翔。
沒有《買殺拍人》時的那種荒誕不經,沒有《大丈夫》裡的黑色幽默,沒有《公主復仇記》裡的患得患失,沒有《青春夢工場》裡的離經叛道,沒有《伊莎貝拉》裡的小資情調,沒有《出埃及記》裡的晦澀暗喻,沒有那堆《破事兒》般的若即若離,沒有《公車》上的淡漠傷感,沒有《維多利亞一號》那種殘暴和血腥;這部《志明與春嬌》顯得如此香煙嫋嫋霧氣繚繞,而這樣的彭浩翔,還是我們所熟知的那個彭浩翔嗎。
這太是我所摯愛的那個彭浩翔——永遠出乎意料,永遠充滿驚喜,永遠不雷同、不重複;至少,我的彭浩翔總能留給我很多的期望。有時候我總弄不明白,為什麼總有那麼許多人會把彭浩翔稱為怪咖、怪才導演;像“怪咖”二字我看起來就極不舒服,因為我弄不明白這樣的字眼所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好在我們現在有互聯網,所以一找搜索引擎才知道,這是閩南語土俚方言,意思約等同為“角色”;可是,連起來依舊很怪——怪角色導演……讓我汗顏的是,互聯網所引發的俚語文化,對於文字來說到底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呢;文字從來都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如此輕率地把方言俚語應用到嚴肅的文字中去,那個始作俑者是否曾經慎重地考慮過呢。
彭浩翔並不怪,怪的是現在的電影圈,居然沒有多少人像他一樣在真誠地講故事;只是因為他的獨樹一幟,所以才被人打上了“怪咖”、“怪才”之類的標簽。有時候想想,一個人如果專心致志地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兢兢業業地做好每一項工作,這不是天經地義的嗎?“怪”的其實是電影圈,因為已經沒有多少人如此做著一些本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了。每個人都眼瞅著票房,我突然想起了甯財神的《武林外傳》裡那段經典的對白——燕小六說:“你就不能為藝術獻一把身?”白展堂對曰:“我更希望和票房攀攀親……”可是誰又記得燕小六的回答——票房的事兒,你別管;戲好了,自然有票房……
現在的電影圈,最大的怪現象是——每個人都想跟票房攀親,誰都不想為藝術獻一把身;“戲好了,自然有票房……”的王道似乎已經沒有人想到了。至於所有那些口碑好卻無票房的電影,其實在我看來還稱不上是藝術;視覺藝術,真正的經典其實是可以做到兩者兼顧的。為藝術而藝術的時代其實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好在,還有彭浩翔還堅守在這最後的陣地裡。彭浩翔曾在某次訪談中不乏自豪地說過:我的作品沒有一部是賠錢的。這其實並不容易,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從來都不對立,為藝術而藝術並不意味著就必須完全放棄商業利潤而僅僅只是“藝術”,真正的好作品應該也必須是雅俗共賞的,彭浩翔在這一點上把握得尤其精准。既不曾媚俗,亦沒有不切實際的假清高;所謂的雅俗共賞,是一部拿捏得恰到好處的經典作品——多一分太媚,少一分則太俗。
說彭浩翔有才,這一點可能並不大引起爭議;而說他怪,這怪又從何來呢。在我看來,彭浩翔也許是香港現役中數得上的比較正常的導演了,在他的作品裡,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一個真正的創作者每每努力表達自我、推陳出新的真誠創作欲望;對一個創作者而言,努力地講好自己所要講清楚的故事,每一次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和語言來講他的故事,這怪嗎?其實這一點也不怪,我們太需要靈感了,而彭浩翔在他的作品裡,每每給我們一些視覺以及思想上的刺激與反思,這不正是一個創作型導演所要做的事情嗎。可以說,彭浩翔是一位非常負責任並且頗有才氣的創作者,是一位非常敬業並且勤勉的導演;說他怪,也許他的怪在於——像他這樣的創作型導演,別說在香港,就是放眼全球也是不多見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電影,那些導演們多是坐吃山空的守舊派,不思進取地一味重複自己或者他人之前的成功範例;彭浩翔如果怪,也許怪在他不同流合污地走自己的創作道路。與其說彭浩翔怪,不如說他創作力旺盛並且他十分老於運用自己的創作力;或者說,其他的那些隨波逐流的導演們比彭浩翔多少顯得有些懶惰吧。他們沒有如此旺盛的精神和如此層出不窮的方式來講這麼多的故事。
我沒有任何貶低其他導演的意思,我也喜歡像王家衛這樣的導演,他能永遠恪守住屬�他自己的風格,把色彩和基調永遠定格在自己的那條道上並且把自己的風格發揮到極致,這是王家衛所特有的魅力。可是對於千篇一律的東西,我們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所以我也許會更喜歡永遠花樣翻新每每驚豔的視覺刺激。
當然,我寫彭浩翔的電影,可能如同我寫三池崇史(Takashi Miike)和羅伯特•羅德裡格茲(Robert Rodriguez)或者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的電影一樣,永遠也不可能客觀;主觀上的喜好會讓我們在客觀上有失偏頗。我記得我看彭浩翔的第一部電影是2005年的那部《青春夢工場》(AV);我記得在第一篇發表在紙媒上的影評也正是關於《青春夢工場》的電影隨筆;我記得我每每追看著彭浩翔的電影,只要我能找到的,我幾乎是一部不落地追捧著他的每一部作品;而到目前為止,他至少還不曾讓我失望過,他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有給了我很好的觀感……我怎麼還可能去很客觀地評價他的作品呢。這裡面,個人喜歡和偏頗佔有很大的比重;而個人偏頗之外呢,彭浩翔的作品也的確具有殺傷力。
風格多變、敘事角度新穎、思想高度、鏡頭語言到位、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完美配樂……諸如此類的形容詞我可以一直列舉下去,而用來評價他的作品在我看來似乎一點也不為過。像這次看的這部《志明與春嬌》,電影一開始是一組讓我誤以為是恐怖片的鏡頭——我一直都說,彭浩翔其實是可以去駕馭恐怖片的,我寫過《破事兒》影評裡關於《做節》的篇章裡我曾經這樣說過,而《志明與春嬌》的開始,同樣能帶我帶來一種意外的驚喜——當然,彭浩翔應該不會去拍恐怖片,在電影裡的小章節中玩玩則可,如果大費周章地拍一部恐怖片其實並不是很讓人享受的事;但是我期待有這麼一天——假如彭浩翔會進軍恐怖片領域。
電影的背景是2007年1月1日之後,根據香港《吸煙(公眾衛生)條例》(第371章)的規定,法定禁煙區域擴大至食肆處所的室內地方、室內工作間,公眾場所內的室內地方及部分戶外地方,任何人不得于禁煙區內吸煙或者拾燃點著的香煙、雪茄或煙斗。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公眾室內場所;作為一個資深的煙鬼,我所知道的是——當煙癮上來,一個為了抽上一口煙的人,其創造力是無限的。他可以為了自由地吸上一根煙而做出許多平時連想都沒有想過的事,他能夠挖掘到所有可能抽煙的地方,然後抽點空跑過去美滋滋地點上一根……
正如朱自清在他的《談抽煙》裡所說的:“抽煙其實是個玩意兒。老於抽煙的人,一叼上煙,真能悠然遐想。他霎時間是個自由自在的身子,無論他是靠在沙發上的紳士,還是蹲在臺階上的瓦匠。”我們為什麼抽煙,因為那“霎時間”,哪怕真的只有“霎時間”,一個“自由自在的身子”可能是太多的現代人最欠缺的;並且如他文中所說——陷在“沙發”裡的“紳士”和“蹲在臺階上的瓦匠”似乎就平等了,沒有多大區別。遞上一根煙,自己也點上一根,為何能給人一種親近的感覺;因為——我們抽的是同一個盒子裡的煙,這跟穿一個褲子差不到哪裡去。當我們已經漠然與交往,找不到任何話題的時候——各人抓著一個新伴兒,大可以盤桓一會的。
朱自清還說:“好些人抽煙,為的有個伴兒。”當我們只剩下一個人的時候,點一根香煙,至少我們就不會顯得那麼孤獨了;尤其是當我們感覺自己處於暗室,看著那煙頭燃燒著的那點紅色的火光,我們至少還能感覺到溫暖與光亮。總會有人說:香煙燃燼的不是煙草,是寂寞;當香煙燃盡,所謂的寂寞總是或多或少地隨之煙消去散去。這部電影裡的那一群後巷嗜煙人,何嘗不只是為了消遣掉自己那點悲哀的如影隨形的寂寞呢。彭浩翔用了許多的鏡頭來描繪香港這個大都市里處處林立的高樓大廈,大多用仰望的視角朝上望去,我們都是生活在鋼筋水泥夾縫中的可憐蟻族,每天為了許多不知所謂的東西忙忙碌碌奔波……所謂的寂寞,其實是一種被隔離的哀怨,是一種被包圍的無奈;而我們,還在不停地徒勞掙扎,我們在尋找一些同類,訴以衷腸,以消遣我們所有的哀怨與惆悵。
現代人總的來說還是挺可悲的,每一個人都提前消費了自己一生所能消耗的所有能源,透支自己可能有的所有收入去供那一隅小小的居所;而所謂的居所,不外乎只是一個小而又小的囚籠。地產神話所製造出來的是把這些囚籠都變成了商業房,而被圍追堵截的小小奴役都變成了外表光鮮的可愛業主——負資產,那其實不關地產商的事。每每看到那些高聳入雲的商品房,我所能想到的是小時候父親養鴿子用的那一排木籠子,每一排都分成幾層上下,每一層又都有幾個門可供鴿子們進出,每一個門裡總有一隻或一對鴿子,它們每天都在屬�自己的那個小格子裡飛進飛出早出晚歸忙得不知所以;它們其實大都衣食無憂,我總想不明白為何它們總那麼忙碌,不停地奔波。所謂的地產神話,就是讓這些不知所謂忙碌的鴿子們都當上了業主,為了自己的那個小格子勞碌半生。被鋼筋水泥所圍困,這些鴿子們最後連抽煙的自由也被剝奪了,朱自清所說的“暗室”,對於他們而言——生活中處處都是“暗室”。
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孤獨;這是現代都市所賦予我們的神聖自由。電影用了很大的篇幅描繪這群從工作場所裡逃逸出來,躲在暗角裡享受一根香煙的人們,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從事各行各業,職位有高有低……他們有他們各自的生活,也同樣有他們各自的煩惱,但在此時此地——他們僅僅只是一群孤獨而寂寞的都市逃離者,他們只是一群香煙控的小人物,他們只是一群活著並且想從孤獨中暫時抽離出來的可憐蟲。
志明是誰,春嬌是誰,其實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們暫時從那個可怕的環境裡被抽離了出來;每天都給他們一根煙的時間,他們至少在這一刻裡可以感覺到自由,感覺到熱鬧與喧囂,感覺到他們還是作為一個人的種種崇高的意義——所謂愛情,其實不過只是某種崇高意義下茶餘飯後的小小談資罷了。
彭浩翔自己說,這部電影是他所有電影裡最純情卻被定為三級片的一部;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其實一點都不純情。這裡面處處充斥的粗口是可以直接把它拖進三級片的泥塘裡去;但是這部電影裡底蘊下所流淌著的不是純情,而是一種幾乎讓我感覺到窒息的窘迫,是一種被拋離後無處著力的忿恨。彭浩翔的所謂純情,在我看來它幾乎是一種絕情。
孤獨、寂寞、疏離、麻木、漠然……這是一部讓我感知了太多消極情緒的電影。而所有的這些負面情緒,來自電影鏡頭裡那些人與人之間淡淡的情感糾結,像春嬌與她相戀兩年的男友家豪之間的關係,或者春嬌與她熱戀中的男友志明之間的關係——這兩段關係中,我看不到半點所謂的激情與快樂,太多的淡漠讓這兩段關係如出一轍地讓我感覺到某種淡然的絕望。如果說,出來這樣的一種效果是彭浩翔自己的無心插柳;我不相信,因為這樣的託辭無法解釋為何這部電影從頭到尾每一個鏡頭都徹底地籠罩在一種金屬般冷冷的色調裡。我突然懷念起《伊莎貝拉》裡那種無處不在的飽滿色調——如果說,電影的劇情是承載起導演所要講述的那個故事,那麼鏡頭裡的色調是否意味著這個導演最基本的情感基調呢;《伊莎貝拉》是如此溫暖,而《志明與春嬌》卻是如此冰涼。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我很喜歡這部電影裡那種完全彭浩翔的絮絮叨叨,我更喜歡這部電影裡那用穿戴著溫暖純情外裹下面潛埋著的徹骨的冰涼。而這部電影最僅有的那點暖意也許在於,電影最開始的那個鬼故事之後,那群嘮嗑的人們——也許,這些類似的鏡頭讓我想起了我的學生時代,每天課間我總會找到一個沒有監控攝像頭的地方,比如操場的某棵樹下,遠離那些我們都熟悉的人群美美地點上一根煙……漸漸地這個地方會聚集起一些像我一樣的人們,兩兩三三成一小群,說著一些不著邊際無關緊要的玩笑話,抽著一些並不那麼高檔的香煙,燃燒著我們玩世不恭的美好青春。現在,其實我挺懷念那種感覺,每天給我一根煙的時間,那個時間裡的那種感覺——在我的這一生,它幾乎是可以天長地久地老天荒的。每天都給我一根煙的時間,至少我是這根煙的時間裡,我是不孤獨的。
2010-8-6;庚寅虎年癸未六月戊子廿六。中午11:0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注:電影資料。
■片名:《志明與春嬌》
■譯名:《Love in a puff》
■導演:彭浩翔
■編劇:彭浩翔/麥曦茵
■主演:楊千嬅/余文樂
■類型:愛情
■片長:95 min
■產地:香港
■語言:粵語
■色彩:彩色
■分級:Hong Kong:III
■幅面: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
■攝影機:Red One Camera, Zeiss and Angenieux Lenses
■攝製格式:Redcode RAW
■製作發行:寰亞電影有限公司
■首映日期: 2010年3月25日(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