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第12章
(第五個警告─要奔跑賽程,不可墜落離開恩典 十二1~29)
(The Fifth Warning --Run the Race and Do Not Fall Away from Grace
第11章列出了許多見證人:亞伯,以諾,挪亞,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及其他,最後是耶穌。祂被列在同一行伍,同一承繼,同一人性,同一族類中。這位至高、最終的神子,也曾在同一層次上過著人的生活,按神呼召人的同樣原則去生活。祂在信心的事上都和祂前面的那些信心偉人差異極大。亞伯拉罕的信心是偉大的,但是他曾說謊。挪亞的信心驚人,但他也失敗了。但有一個人從未失敗。我若在奔跑途中需要信心的啟發,我會看看過去的見證人,然後將眼光集中在耶穌身上,「轉眼仰望耶穌。」
賽跑與鬥拳,
管教—患難—老練—盼望---錫安山
1 所以,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脫去各樣的重擔,和容易纏累我們的罪,憑著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賽程,
1 Therefore let us also, having so great a cloud of witnesses surrounding us, put away every encumbrance and the sin which so easily entangles us and run with endurance the race which is set before us,
既然有如此大的眾見證人構成的雲朵圍著我們,所以讓我們同樣脫去各樣的重擔,和很容易纏累我們的那罪,憑著忍耐奔跑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賽程,
第1節的「奔」與第13節的「路徑」前後呼應。
第十章出現三次的「忍耐」,在11章第1節以忍耐回應,結束於第13節。忍耐的思想由「管教」加以發揮。
「這許多的見證人」都已「因著信得了美好的見證」,得了神的稱許,我們也當效法他們的信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面的賽程。本段與上一章(十一39-40)緊緊的結連起來。
雲彩是為著引導百姓跟隨主,(民九15~22,)並且主是在雲彩中與百姓同在。(出十三21~22。)
「雲彩」指一大群人,原文作「由眾多見證人構成的雲彩」。「那些見證人在觀看我們」,舊約的信心人物以他們對神的忠誠及堅毅的信心,對後代見證了上帝的信實以及信心道路的可為;因此,他們的信心見證成為新約信徒奔跑信心道路時的啟迪和鼓勵。
「放下」和「脫去」描寫基督徒參賽者事先要作的準備。「重擔」指賽跑者必須「卸下」的重量,否則會成為「拖累」。「脫去」是指脫去一切對賽跑造成「障礙」的東西,最明顯的就是除去一切足以攔阻他們在信心的道路上前進的東西。重擔或,重量,負擔,障礙。賽跑的人脫去各樣不必要的重量,纏累人的重擔,使他們沒有障礙,以贏得競賽。
「容易纏累」有古卷作「容易使人分心」。罪指不信或背道的罪;纏累比喻性的「重量」,任何的罪都是信徒奔跑靈程上的纏累,會拖慢他的進度妨礙他繼續前進。罪,主要的是指纏累我們,使我們不能奔跑賽程的事,故意犯罪,會使希伯來的信徒離開神經綸中新約的路一樣。重擔和纏累人的罪,都會阻撓並限制信徒,使他們不能在新約的路上,跟從被猶太教所棄絕的耶穌,奔跑那屬天的賽程。
「賽程」原文「爭戰」、「奮鬥」、「仗」。原指運動會,比賽項目;轉移成打仗;基督徒的一生就是一個賽程,所有得救的基督徒,都必須奔跑這賽程,好贏得獎賞。這獎賞不是指一般的救恩,乃是指特別的賞賜。使徒保羅已經跑完這賽程,贏得了獎賞。
「擺set在我們面前的賽程」:我們應接受神所指定的要我們奔跑的賽程,努力以赴,而不是等待一項較容易的賽事。「憑著忍耐」;這個賽程是長跑。需要決心和耐力;
2 望斷aphorōntes以及於耶穌,就是我們信心的創始者archēgon與成終者teleiōtēn;祂為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
2 Looking away unto Jesus, the Author and Perfecter of our faith, who for the joy set before Him endured the cross, despising the shame, and has sat down on the right hand of the fthrone of God.
「望斷」原文「看出」,「注視」;心無旁騖地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物之上,「專一注視」。轉離其他各種目標,以專一的注意力注視。我們必須望斷環境中一切的事物,望斷老舊的宗教,望斷逼迫,望斷一切屬地的事物,好望斷以及於,以達到這位現今在諸天之上,坐在神寶座右邊的耶穌。
在奔跑賽程時,要保持專一注視的態度,把思想集中在賽程的終點。信徒注視的對象是奇妙的耶穌,在天上登了寶座,並得了榮耀尊貴為冠冕,祂是宇宙中最大的吸引,就像巨大的磁石,吸引所有尋求祂的人歸向祂。我們乃是受祂迷人的美麗所吸引,才望斷祂以外一切的事物。沒有這樣迷人的對象,我們怎能望斷地上這麼多迷惑人的事物?
原文無「我們」,「信心」不是指耶穌在我們心中所創始或引發的,按文理解為,這信心就是第十一章眾多的見證人所顯明的,耶穌更是信心出類拔萃的現身說法者。
aphoráō (from /apó, "away from"
and /horáō, "see") – "looking away from all
else, to fix one's gaze upon" . I look away from (something else) to,
see distinctly. looking steadfastly on (Darby)
horáō – see, "to see with the
mind" ( spiritually see), perceive (with inward spiritual perception).
blépō – see, be observant (watchful). "to see something physical, with spiritual results (perception)."carries what is seen into the non-physical (immaterial) realm so a person can take the needed action (respond, beware, be alert). blepharo-spasm
/eídō, "see. Oida /optánomai, "see."
韋慕特(Weymouth)譯成「轉眼仰望耶穌」。希臘文的望有幾種
1. 普通的觀看。2. 用理解、體會的心去看。3.以熱切審查的態度去看。4.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看。5.此處「aphoráō望斷」是盯著看;不是掉以輕心的一瞥,不是帶著完全理解之心的觀看,不是審查的眼光,不是批判地觀察;這種「望」暗示著驚訝之情,所看見的東西完全吸引住人的心。指不單單睜大眼睛看,而且完全被所看到的事物吸引住,以致對四周的東西視而不見。我們要轉眼仰望。此處所看之物的重大價值,可由它和上一段的對比顯明出來。我們固然要注視見證人,但另有一個對象會令我們的視線轉離他們,和其它一切事物。「望斷」一詞首先指出驚訝的成分,其次暗示這對象是如此吸引人,以致使我們對週遭的事物混然不覺。一旦見到耶穌,就會被祂深深吸引,以致忘記其它事物;自然使奔跑的人放下妨礙跑路的重擔──脫去不信的罪。我們仰望耶穌時,看見的是一個掌管生命的原則,就是信心;一個充滿熱愛、活力的生命,就是祂前面的喜樂;這是一個回應原則的過程,也是順服所愛的過程,就是忍受十字架的苦難;看見一個卓越的結果,就是因著上述原則、熱愛,和過程而產生的:祂坐在神寶座的右邊。祂的喜樂就是遵行神的旨意。
比較11:26因他望斷apeblepen以及於那賞賜。looking ahead to
578 apoblépō (/apó, "away from" and /blépō, "see") – look away from to see what lies ahead. "looking away to look forward" emphasizes separation – the complete break with looking away from the past and focusing on God's "next stop."By separating himself from Egypt (earthly advantages), he went on to God's heavenly reward. expresses the activity of the astronomer天文學家who observes the heavenly motions, or that of a painter who fixes his gaze on a model, constantly checking in order to take in every detail". expressed a "personal sense of wonder" , "gaze"--以熱切審查的態度去看。
「創始」直譯隊長。走在行列最前面的,有卓越的地位。信心歷史從亞伯開始,一直到耶穌為止。從歷史,耶穌是最後一位,但從祂與信心的關係而言,祂超越了前面所有的人。祂是信心至高的詮釋者,向人類充分說明其含義和功用。耶穌是信心路上的先鋒,祂走在祂的子民前頭,作他們的榜樣,對他們示範了何謂對神的信心。起始者,開創者,首領,開拓者,先鋒。與二10同。舊約所有得勝的聖徒不過是信心的見證人,但耶穌乃是信心的創始者。祂是信心的發起者、開創者、源頭和因由。照我們天然的人,我們沒有信的能力,我們憑自己沒有信。那叫我們得救的信,乃是我們從主所得寶貴的信。當我們仰望耶穌,祂這賜生命的靈就將祂自己,將祂信的成分,灌輸到我們裡面;這樣,自然而然的,有一種信在我們裡面升起,我們就有信心相信祂。這不是出於我們自己,乃是出於那將自己作信的成分,分賜到我們裡面,替我們信者的。因此,乃是主自己作我們的信。我們因著祂作我們的信而活,是因著祂的信,不是因著我們自己的信。
耶穌是信心的創始者和源頭,也是信心的首領、開拓者和先鋒。祂開了信心的路,並作了先鋒,領先開拓這路。因此,祂能帶我們隨著祂的腳蹤,走完信心的路。祂在一生中,在地上的行徑裡,作了信心的創始者;又在榮耀裡,在天上的寶座上,作了信心的成終者;當我們仰望祂時,祂就將所創始並成終的信心,傳輸甚至注入我們裡面。
arxēgós( arxḗ, "the first" and /ágō, "to lead") – the first in a long procession; a file-leader who pioneers the way for many others to follow. a person who is originator or founder of a movement and continues as the leader – 'pioneer leader, founding leader' . originator, author, founder. prince, leader.
「成全者」,「辯護者」。完成者,完全者。耶穌也是信心的完成者、完全者。祂要完成祂所起始的,完全祂所開創的。我們不斷的仰望祂,祂就要完成並完全我們奔跑屬天賽程所需要的信心。我們的主不僅僅是信心最完整、最終的詮釋者,說明了它的價值,並且也用自己的生活和事工完全辯證了信心有理。歷世歷代靠信心而活的人當中,有一位卓然特立,祂是啟示者。隊長,信心的辯護者。如果我們的信心軟弱,雙腳疲乏,奔跑無力,就當仰望那至高的主耶穌。
teleiōtḗs– a consummator, bringing a process to its finish. bringing the life of faith to its complete conclusion (consummation, finish). a perfecter, completer. finisher. 基督忍受十字架的苦難,就把信心帶到至高的境界。
本書不斷的指向那坐在天上、具備多面、在各面照顧我們的基督。天上的基督與地上的宗教並一切地上的事物相對。我們要經歷內住的基督,就需要轉到靈裡接觸祂;我們要享受天上的基督,就需要望斷一切地上的事物,而及於這位坐在神寶座右邊的基督。祂藉著死與復活,已經成就了神和人所需要的一切;現今祂在升天裡,坐在諸天之上,乃是在神子和人子的身位裡,也就是在神和人的身位裡,作了神所立的承受萬有者、神的受膏者、我們救恩的創始者、那聖別人者、常時的救援者、應時的幫助者、從神來的使徒、大祭司、真帳幕的執事,有更超特的職任,更美之約的保證和中保、新約的執行者、先鋒、信心的創始者與成終者、以及群羊的大牧人。我們若仰望祂這奇妙且包羅萬有的一位,祂就要把天、生命、和力量供應我們,將祂的所是傳輸並灌注到我們裡面,使我們能奔跑屬天的賽程,在地上過屬天的生活,帶我們走完一生的路途,領我們進榮耀裡去。
3 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antilogian自己的,你們要考量比較analogisasthe,免得疲倦灰心。
3 For compare Him who has endured such contradiction by sinners against Himself, so that you may not grow weary, fainting in your souls.
「考量比較」原文有數學「計算」之意,「留心觀察」,一方面思想耶穌受苦的經歷,同時比較祂所受的和他們所要受的。「仔細思想」可能是最恰當的譯法。這種思想會使讀者重新得力,奔那擺在他們前頭的路程。
analogízomai (/aná, "up, completing a process" intensifying /logízomai, "reckon, reason") – reason up to a conclusion by moving through the needed thought-process (analysis); to "add things up," reckoning from "premise to conclusion" – especially by repeated (nuanced) reflection that advance up the "levels of truth." I think upon, consider attentively: I think upon, consider attentively.
「頂撞antilogian」名詞,「否認」、「辯駁」、「反駁」、「反對」和「頂撞」(多二9),超過口頭的「反對」、「違抗」及「與〔之〕為敵」。不只口頭的頂撞,更指付諸行動的「敵意」、見諸行動的「反對」,其至高的表現就是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antilogía (/antilégō, "to dispute," /antí, "opposite to" and /légō, "speaking to a conclusion") – a contrary conclusion which closely "corresponds," but does so in an opposite way; a controversy (dispute, "gainsaying"), taking the opposite side to attack.
「免得疲倦灰心-魂中鬆懈。」表達「你們要考量比較」動詞的目的,作者恐怕讀者未到賽程的終點便疲倦灰心。第五節的「不可灰心」和第12.13節的挑戰預備;與10章35-39節提示部分信徒者在信心的路上疲弱不振。
2 接受神的管教(十二4-11)
a 管教表明兒子身分(十二4-8)
4 你們與罪爭鬥,還沒有抵擋到流血;
4 You have not yet resisted unto blood, struggling against sin,
要逼使他們放棄他「罪」不是指內心的罪,而是擬人化的說法,指「罪人」(3);這裡的罪,因為必須抵擋,甚至到流血的地步,必是指神眼中看為邪惡的事,就是阻撓信徒,並使他們不走新約之路的。這些罪人與神的子民為敵,並向他們施加壓力,們的信仰。「在拳賽的圖象底下,「抵擋到流血的地步」,涉及受傷流血的事。還沒有嚴重受傷,與罪相爭還未盡上全力。他們因信仰所受的苦難(十32-34)遠不及耶穌所受的(十字架之死),還未達到為主殉道的地步,可是他們已有「疲倦灰心」!
5 你們竟全然忘了那勸勉的話,就是對你們如同對兒子所講論的,說,“我兒,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祂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
5 And you have completely forgotten the exhortation which reasons with you as with sons, "My son, do not regard lightly the discipline of the Lord, nor faint when reproved by Him;
你們所受的苦難其實是祂在愛中所施的管教,都是為了你們最大的好處。苦難是上帝藉以使基督成為完全的救恩創始者及大祭司的途徑;苦難──特別是他們因為與基督認同而招致的反對和苦難(4節;十32-34)。
「全然忘了」──「忘記得一乾二淨」─他們已忘記了教育性之苦難的聖經觀念,因此作者即將要引舊約的話提醒他們(5a-6節)。「勸勉」同時有安慰和鼓勵的作用。
十二5b 引自箴言三章十一、十二節,「我兒」,上帝直接對祂的兒女說的話,神的管教來自父子的關係:「耶和華你的上帝管教你,好像人管教他的兒子一樣」(申八5)。本章「管教」名詞四次(5、7、8、11),人物名詞「管教者」一次(9),動詞三次(6、7、10)。灰心正是我們面對的試探:因與基督認同而帶來的苦難和凌辱,正在使部分信徒灰心倒退。
從神的眼光看,希伯來的信徒遭受猶太教的逼迫,乃是一種管教,一種懲治。
箴言3:11-12 我兒,你不可輕看耶和華的懲治,也不可厭煩祂的管教;因為耶和華所愛的,祂必管教,正如父親管教所喜愛的兒子。
6 因為主所愛agapa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
6 For whom the Lord loves He disciplines, and He scourges every son whom He receives.''
「主管教你,證明祂疼愛你;祂鞭打你,證明你真是祂的兒子。」
「鞭打」為比喻用法,指以改正過錯為目的的刑罰。上帝施這種刑罰在祂「所收納的每一個兒子」身上。「收納」是七十士譯本對希伯來原文「喜愛」一字的翻譯,上帝的管教、鞭打乃是祂的負責任之愛的一種表達方式。28
按舊約教訓,作父親的有責任把以色列的宗教傳統的意義,上帝的誡命、律例、典章教訓他們,使他們認識上帝在以色列人身上的要求,並使他們遵行律法。箴言書特別強調,管教是父親不能推卸的責任:不施管教的,是恨惡兒子,「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放縱兒子的結果,是使母親羞愧,管教則能趕除孩童心中的愚蒙,加增他的智慧,防止他自取滅亡,並且使父母「心曠神怡」。
7 為了受管教,你們要忍受。神待你們如同待兒子;那有兒子是父親不管教的?
7 It is for discipline that you endure; God deals with you as with sons. For what son is there whom the father does not discipline?
第7.8節說明第6節的第二點:管教是兒子身分的記號;第9.10節指出神的管教勝於人的管教,第11節則以管教的性質和結果。「管教」特指他們需要因效忠於神而忍受的苦難,這些苦難是上帝所用的方法,為要訓練他們成為在敵對之下仍然委身順從上帝的人。
8 只是你們若不受眾子所共受的管教,就是私生子,不是兒子了。
8 But if you are without discipline, of which all sons have become partakers, then you are illegitimate and not sons.
「所有的真兒子都已成為有分於管教的人」,「作兒子的都受過管教」,引句內的「兒子」是單數的,把引句夾在中央的這兩句則用了複數的「兒子」,藉此應用在教會整體身上。
b 神的管教勝於人的(十二9-10)
9 再者,我們曾有肉身的父管教我們,我們尚且敬重他們,何況萬靈的父,我們豈不更當服從祂而得活著麼?
9 Furthermore we have had the fathers of our flesh as discipliners and we respected them; shall we not much more be in subjection to the Father of spirits and live?
天父的管教勝於地上父親的管教:祂的管教是基於更大的權柄(9節)、出自更高的智慧,和存著更崇高之目的(10節)。
我們重生,是在我們的靈裡由神而生。因此,祂是(我們)萬靈的父。萬靈的父只是用來與「我們肉身的父親」構成對比,不宜壓搾此詞;「靈性的父親」是我們在天上的、屬靈的父親。「得活著」是指接受神的管教方能享受永生。
10 肉身的父是在短暫的日子裡,照自己以為好的管教我們,惟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為了我們的益處,使我們有分於祂的聖別。
10 For they disciplined for a few days as it seemed good to them; but He, for what is profitable that we might partake of His holiness.
「照自己以為好的」即「由他們自行決定」,「照他們的心意」,神的管教以祂的智慧,以最合適的方法管教我們,管教的動機和目的,是為了我們的益處--使我們在祂的聖別上有分。信徒在經歷神的管教之後,至終得以在永生的榮耀中分享上帝的生命和聖潔的品性。跟「得活著」吻合,亦與接受管教而生的「平安的義果」相符,是分沾上帝之聖潔的經歷。
聖別是神的性情;有分於神的聖別,就是有分於神聖別的性情。猶太教乃是凡俗、不聖別的;他們需要聖別出來,歸於神的新約,好有分於神聖別的性情。為這目的,神興起逼迫管教他們,使他們從凡俗中聖別出來。
11 一切的管教,當時固然不覺得喜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給那藉此受過操練的人,結出平安的義果。
11 Now no discipline at the present time seems to be a matter of joy, but of grief; but afterward it yields the peaceable fruit of righteousness to those who have been exercised by it.
「後來」與「當時」相對,指在接受管教之後。「結出……果」取自園藝學的圖象:果樹經過修剪會結果子更多(約十五1-2)。管教為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義果」。「義果」即「由義所構成的果子」;管教所結出的和平的果子「就是義」。信徒在世上順服上帝的旨意、與神與人皆有正確關係的生活,這種義的生活是有分於神的聖潔的一種預先的經歷。信徒經歷過管教後所結出的義果,也是「在和平中享受的」。平安乃是義的果子。聖別是內裡的性情,公義是外面的行為。神的管教不僅幫助信徒有分於祂的聖別,也使他們與神與人都是對的,叫他們在這種義的光景裡,享受平安作甘甜的果子,就是平安的義果。
管教的源頭:來自萬靈的父(10),愛(16),
受管教正確的態度:不可輕看,不可灰心(5);忍受(7)服從(9),
管教的目的:1.為我們的益處(10).
2.有份於神的聖別(10).
3.結出平安的義果(11).
4.以下四個要:
A.要把下垂的手,癱弱的膝挺起來(12);
B.要為自己的腳把路徑修直(13)。
C.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別,.
D.要監察—三個免得:
免得有人墜落離開神的恩典;
免得有苦根長起來纏擾你們,以致沾染污穢;
免得有淫亂的、或貪戀世俗的。
12 所以你們要把下垂的手,癱弱的膝挺起來;
12 Therefore set straight the hands which hang down and the paralyzed knees,
「下垂的手」是軟弱「沒有力氣的手」;「癱弱的膝」,意即「軟弱的膝蓋」。「挺起來」意即使它們剛強起來。鼓勵他們以屬靈的決心去面對苦難。
以賽亞書35:3 你們要使軟弱的手堅壯,使戰抖的膝穩固。
13 也要為自己的腳把路徑修直了,使瘸子不至脫臼,反得醫治。
13 And make straight paths for your feet, that what is lame may not be put out of joint but rather may be healed.
修直路徑—追求與眾人和睦,追求聖別,目的:使瘸子得醫治
「路徑」意思是人所行的道路,基督徒的生活,不是理論道理,必須是實行的路徑,給人的腳行走。一切健全、健康的聖經道理,都是可行的路徑。本書先將關於基督和祂的新約,那些最高、最健康的道理供應我們(一1~十18);然後根據所指示正確的道理,囑咐我們要奔跑賽程,並要為自己的腳把路徑修直(十19~十三25)。
「直路指在屬神的智慧之指引下的正當行為,賽跑向終點努力前進的圖象,走在直線目標路上,堅定不移地跑向終點、信心的標竿。「瘸子」指那些因非常疲乏而變成軟弱無力的信徒;我們走直路,也是為了軟弱肢體。腳踝「脫臼」,疲倦灰心的瘸子面對的危險,正是離開信仰的正道,而陷入不能補救的背道之罪中。「脫臼」也有「離開」的意思。脫節,扭傷。另意偏離,轉去,偏向,徘徊不前的希伯來信徒,應該放棄猶太教一切作法的外表(把路徑修直),這樣,他們這些基督身體的瘸跛肢體(四肢),就不至背道(不至脫臼),反被完全帶回到新約的路上(得醫治)。軟弱無力的信徒(瘸子)很容易離開信仰的道路,停頓下來;因此較剛強的信徒走成直線地引到目標的路,便會「使瘸子……得醫治」,軟弱無力的信徒因他們榜樣的鼓勵而重新得力,繼續奔那擺在他們前面的路程。
箴言4:26 要修直你腳下的途徑,堅定你一切的道路。
(十二14-29)
三個分段都引用了舊約聖經:先是以掃「因一點食物把自己長子的名分賣了」的事例,用來說明藐視上帝恩典的可怕結果(16-17節);繼而有上帝在西乃與以色列民立約時顯現的可怕景象(18-21節),襯托出新約之敬拜的榮耀,為要說明權利愈大、責任愈大的真理;最後是哈該書二章六節的話(26節),強調對神輕忽或叛逆的嚴重後果。
14 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別,非聖別沒有人能見主;
14 Pursue peace with all men and sanctification, without which no one will see the Lord;
「與眾人和睦」即「與眾人和平相處」
追求「和睦」和「聖別」正是針對下文「免得」引出的三樣事情的防範之策──「墜落離開神的恩典」(「苦根」),其次是「淫亂」和「貪戀世俗」(17節)。
14-16節在原文為一句,其主要子句是「你們要追求……和睦和聖別」(14a);本節的「要監察」是分詞,引出三個子句:「免得……免得……免得……」(15a,15b,16a)。「要監察,免得……」,將上一節「你們要追求和睦和聖別」的勸勉具體化,並且把明確地賦予群體性的層面。
聖別是神的聖別性情;聖別是我們分別歸神。當我們追求與眾人和睦時,也必須留意在神面前聖別的事。我們追求與眾人和睦,必須以我們在神面前的聖別,就是我們的聖別歸神為平衡;非聖別沒有人能見主,並與祂有交通。
15 要監察,免得有人墜落離開神的恩典;免得有苦根長起來纏擾你們,許多人便因此沾染污穢;
15 Looking carefully lest anyone fall away from the grace of God; lest any root of bitterness springing up trouble you, and through this many be defiled;
「要監察」與「監督」同字根;意即信徒要一同分擔彼此關顧、一同守望的責任;提防下列的三個項目。(一)「免得有人墜落離開神的恩典」(15a)。「人」單數指任何人」。「墜落」是「沒有達到目的地」或「被排拒於安息的門外」。「從神的恩典往後退」,「被排拒於上帝恩典的門外」,亦即是「失去神的恩典」。「忽略這麼大的救恩」、「存著不信的惡心,把永生神離棄」,「退後入沉淪」(十39)。離棄上帝去敬拜偶像的罪是會連累他人的,「苦根」即結出苦果的根,「根」指幼苖、嫩枝;苦根該是指熱中猶太教者,他們使希伯來的信徒偏離神的恩典,轉向猶太教的虛儀,因而輕忽神的聖別,在神眼中把自己玷污了。指一個人心中已偏離上帝,犯了背道之罪的人;這樣的人會纏擾你們,引起麻煩,受玷污。
神的恩典是藉基督臨到我們。神的恩典也是基督的恩典。這恩典就是基督自己。從恩典中墜落,就是與基督隔絕。我們該接受恩典,靠恩典得堅固,並且站在恩典中。
申命記29:18 惟恐你們中間,或男或女,或家族或支派,今日心裏偏離耶和華我們的神,去事奉那些國的神;又怕你們中間有惡根生出毒菜和茵蔯來,
16 免得有淫亂的、或貪戀世俗如以掃的,他因一口食物把自己長子的名分賣了。
16 Lest there be any fornicator or profane person like Esau, who for one meal gave up his own birthright.
以掃長子名分是雙分土地、祭司職分和君王職分。他因貪戀世俗,放棄了長子名分,雙分土地就歸給約瑟,祭司職分歸給利未,君王職分歸給猶大。
我們基督徒由神而生,是祂所造萬物中的初熟果子,是神在祂的造物中所收割的。我們乃是神的眾長子。因此,由我們所組成的召會,稱為眾長子的召會。我們既是神的眾長子,就有長子的名分,包括承受世界,祭司職分和君王職分。這些是在要來的國度裡主要的福分,是那些貪戀世俗,愛世界並追求世界的基督徒,在主回來時所要失去的。至終,在千年國裡,這長子的名分要成為得勝基督徒的賞賜。任何屬世的享受,甚至一口食物,都會使我們喪失這長子的名分。在這樣嚴肅的警告之後,希伯來的信徒若仍沉湎於他們老宗教的一口食物,就會得不著對基督完滿的享受,且會失去國度的安息連同其一切福分。
以掃不是惟一失去長子名分的人,流便是另一個失去長子名分之福的人。以掃失去是因著貪食之欲,流便失去是因著情慾的污穢。這些都該是我們的警戒。
我們在基督裡有特權享受的一切,實際上就是要來國度裡福分的預嘗。對這預嘗的正確享受,會引我們進入國度福分的完滿享受裡。我們今天若不享受基督作美地,怎能在國度裡進入祂的安息,與祂一同承受地土?我們今天若不操練作祭司接觸祂,用禱告服事祂,怎能在國度裡盡我們祭司的本分?我們今天若不運用靈,用神所賜的權柄管治己、肉體、全人,並仇敵及其一切黑暗的權勢,又怎能在國度裡與基督一同作王,與祂一同轄管列國?我們今天對基督的享受,以及對祭司職任和君王職任的實行,都是預備我們,使我們將來彀資格有分於基督的國!
以掃曾娶了赫人的女子為妻,那是律法明明禁止的(申七3包括七族),以此為以掃是淫亂者的證據;以掃描寫為「淫亂的和貪戀世俗的」。「淫亂」指拜偶像、對神不忠、背棄上帝所立的約,也指不道德行為的人,(14-17節)的主要關注是背道的罪,「淫亂」在十三章四節才再度出現。
以掃缺乏屬靈的價值觀,不曉得欣賞和珍惜上帝所賜的福分,他為了即時的、肉慾的滿足而放棄了有價值得多的長子名分,以未見的和將來的換目前的享受;跟信心見證人構成鮮明的對比,與摩西為了將來的賞賜而放棄現今的享受、甚至甘心忍受苦難的心志和態度(十一24-27),對比尤為強烈。
在逼迫與凌辱的壓力下,放棄與上帝長子的連繫,使他們失去在「天上諸長子之會」(十二23)中的席位;他作了錯誤的抉擇,而他的抉擇是致命且不能改變的決定
17 後來他也想要承受祝福,竟被拒絕;雖然帶著淚苦求,還是沒有反悔的餘地,這是你們知道的。
17 For you know that also afterward, when he desired to inherit the blessing, he was rejected; for he found no place for repentance, even though he sought it with tears.
信徒應慎防失去神的恩,及慎防苦根生出來污染其他的人,
「後來」原文作「甚至後來」,強調以掃那一次的抉擇,為他帶來了長遠的後果。祝福就是承受約與應許之繼承人的福分,以掃「被拒絕」,不僅被他的父親〕拒絕),甚至被神棄絕。他要生活在神對毀約者所宣佈的咒詛之下。基督徒是承受救恩(一14)和應許(六17,九15)的人,
十二17b-c 「雖然哭號切求,卻得不著門路,使他父親的心意回轉」
反悔的餘地:上帝沒有把悔改的機會給予以掃,使他可以就他輕看長子的名分,亦即是藐視上帝恩典的罪而悔改;以掃事後為他失去了長子的名分而憂傷,但他並沒有為他的「不虔」、他的「貪戀世俗」而悔改。作者在以掃的事例重申六章四至六節所闡明:不可能使背道者重新悔改。
18 你們原不是來到那可摸、有火燒著的山,和黑暗、幽暗、旋風、
18 For you have not come forward to a mountain which could be touched and which was set on fire, and to darkness and gloom and whirlwind,
賽程的終點是恩典的新約,不是律法定罪的舊約,如果回到猶太教,就像犯罪的以掃回到西乃山,面對律法的定罪,死亡,亞伯之血的控告和烈火的審判。我們應該進到錫安山接受恩典(28),接受中保、血灑、見證人的靈這裡,加入眾長子的召會。
自出埃及記十九章十六至十九節和二十章十八至廿一節的記載,以及摩西四十年後對當時情景的回憶(申四11-12,五22-27)。西乃一切景象都是可見及可觸摸的,這與錫安山──永生神的城邑──的屬靈性質形成對比。
第18節句首有「因為」,本段是提出進一步的理由來支持上一段14-17節的勸勉:信徒必須持守上帝所賜的救恩並且追求聖別(14節),又必須慎防他們中間有背道者出現(15-17節),因為他們經歷了新約所帶來遠超舊約的權利,而權利愈大,責任也就相應地愈大。神在西乃山向以色列民頒佈律法時的可怕情景(18-21節),與新約信徒在天上的錫安山敬拜上帝的榮耀景象(22-24節)作為對比。
19 角聲、與說話的聲音那裡;那些聽見這聲音的,都懇求不要再對他們多說話;
19 And to the sound of a trumpet and to the voice of words, because of which those who heard entreated that no further word be spoken to them;
20 因為他們擔當不起所囑咐他們的話:“即使是走獸摸了這山,也要用石頭打死。”
20 For they could not bear that which was being commanded: "If even a beast touch the mountain, it shall be stoned.''
在舊約底下,親近上帝的路尚未顯明(九8)
21 並且所顯現的是如此可怕,甚至摩西說,“我甚是恐懼戰兢。”
21 And so fearful was the sight, Moses said, "I am full of fear and trembling.''
連摩西──律法的頒佈者和舊約的中保──也感到害怕。
22 但你們乃是來到錫安山,來到活神的城,屬天的耶路撒冷,來到千萬天使整體的聚集,
22 But you have come forward to Mount Zion and to the city of the living God, the heavenly Jerusalem; and to myriads of angels, to the universal gathering;
「乃是」跟第十八節的「不是」構成強烈對比:與神在西乃山頒佈律法時之可怕景象相對的,是新約信徒敬拜神的榮耀景象。「來到」完成時態,信徒獲得此種親近神的權利,是在過去一個決定性的時刻,就是他們歸主或接受浸禮之時。
22~24節所說的事物,是屬天的、屬靈的,與18~19節所列屬地、物質的事物成為對比。在恩典這面,眾長子和義人的靈,都是藉恩得救的。在舊約之下的人是來到律法那面,我們新約之下的基督徒是來到恩典這面。我們不在律法的轄制下,乃在恩典的自由下,作承受產業的後嗣。這就是我們的長子名分!我們不該墜落離開恩典而放棄長子的名分,乃該接受恩典。恩典這面的事物是屬天的,但還沒有完全在天上。召會中許多的長子還在地上,義人(舊約聖徒)的靈還在樂園裡,就是亞伯拉罕所在的地方,也是主耶穌和得救的強盜,釘死十架以後所去的地方。
在律法那面所列的六項,首先有一座火燒著的山!接著有黑暗、幽暗、和狂暴的旋風,最後還有可怕的角聲,和嚴厲警告說話的聲音。但在恩典的八項。高昇的錫安山和榮美屬天的耶路撒冷是第一組,指神的居所和祂宇宙行政的中心。這地方何等可愛!然後是歡呼慶祝的天使,與所效力要承受救恩的人緊緊相聯;這些天使和召會中有福的眾長子,形成這景象中的第二組。天使的聚集是何等歡樂的展示!他們慶賀那些承受救恩的人成了眾長子的召會,有分於新約的福分。審判眾人的公義之神,以及義人(舊約聖徒)的靈,(他們的身體尚未復活,不配列在這裡,)同為第三組,為展示神如何是義的,就因舊約中義之聖徒的信心,稱他們為義。末了,是親愛的主耶穌,和祂所灑的寶血,構成最後一組。主耶穌是新約那更美之約的中保,祂的血說出更美的事。這指明祂用更美的血立了更美的約;也指明祂已經死了,將這新約當作新遺命,遺贈給信徒;且指明祂現今是這新遺命的中保、執行者,使其中所包含一切有福的事實都完全實現。恩典這面有稱人為義的神,有救主,就是新遺命的中保,連同祂說話的血,有效力的天使,和得救之人的聚集(召會),以及得稱義之聖徒的靈。恩典這面的景象,結束於同情的中保和辯護的說話。恩典這八項不僅是屬天的、屬靈的,也是永遠的。因此,即使天被震動,這八項永遠的事物,仍要常存。
「錫安」意即光耀的、愉快的,與西乃山相對,西乃山代表律法,「生子為奴」,錫安山代表恩典,有自由與愉快,所領受的是兒子的靈,不再是奴僕。大衛將神的約櫃運到錫安城,使它成為耶和華在地上的居所。錫安城是舊新二約所有的信心人物朝著進發有根基的、在天上的、將來的城。今天這城雖然尚未真正降臨在地上,但信徒現今已經是這在上的耶路撒冷的兒女,如今已在屬靈的意義上「來到」這城。「永生神的城邑」是「永生神」親自建造的
「節慶集會,歡樂的聚會,節期的聚集」。整個新約時代就是一個節期,千萬的天使,就是在新約下,為承受救恩者效力的服役之靈,乃是一個整體的聚集,慶祝「這麼大的救恩」這美妙的節期。這是宇宙中最大、最令人興奮的運動會!
23 來到名字記錄在諸天之上眾長子的召會,來到審判眾人的神這裡,來到被成全之義人的靈這裡,
23 And to the church of the firstborn, who have been enrolled in the heavens; and to God, the Judge of all; and to the spirits of righteous men who have been made perfect;
召會的眾長子雖然還未在天上,他們的名字卻已記錄在諸天之上。 眾長子--在天上的首生者的集會,救贖的人,成了神的「首生者」,即是獲得神所賜的福分和權利;以首生者的身分進入此首生者的團體當中。因教會之元首基督是「首生的」,教會是「首生的」基督之身體,信徒在神所造的萬物中是初熟的果子。
「義人」是對神和基督有信心的人,「靈」表示是已死的信徒,等候復活;指所有存著信心而死去的人。「被成全的」──原文是動詞「使之完全」的完成時態被動語態分詞;就是基督「一次獻祭,便叫〔他們〕永久完全」「得以成聖」的人;包括新約的信徒,也包括那些「不會沒有我們而自己單獨獲得完全」的舊約信徒。
24 來到新約的中保耶穌這裡,並來到所灑的血這裡,這血所說的比亞伯的血所說的更美。
24 And to Jesus, the Mediator of a new covenant; and to the blood of sprinkling, which speaks something better than that of Abel.
新指年齡上的新、年輕;八8、13和九15的新,原文指品質上的新、新鮮。
最後兩項提出了錫安之歡樂聚會的因由:基督已成就救贖。「新約的中保耶穌」隱含了與舊約的中保摩西的對比。
(1)亞伯的血所發出的呼聲,是與神隔離的人對贖罪及復和的渴求,是發自極度的需要和極大痛苦的呼喊;亞伯的血要求贖罪,基督的血則為人贖罪。(2)亞伯的血是控告該隱之罪的血,是宣告定罪的血;繼續向人發出作義人的挑戰(十一4)。(3)亞伯的血要求罪人從神的面前被逐離,基督的血則確立新約,使罪人得以親近神。(5)亞伯的血發出伸冤和懲罰的信息(伯卅一38;雅五4); 耶穌的血傳祂已成就的救贖和祂所賜的新約福澤。「說話」原文的現在時態。
基督的血所說的,乃是宣告赦罪的血。亞伯的血是殉道者的血,不能為別人贖罪,也不能作為人與神立約的根據;但耶穌基督的血乃是為多人流出來的血,是能擔當人的刑罰,救人免死,使人可以承受新約的福份,又能擔保我們可以得著神喜悅的血。基督的血特別顯著且重要。這血是永約之血,更美的新約是用這血立的;藉著這血,基督一次永遠的進入至聖所,就為我們得到了永遠的救贖。基督也用這血潔淨了諸天和諸天上一切之物。這血聖別我們,潔淨我們的良心,叫我們事奉活神,並且為我們所說的,比亞伯的血所說的更美。我們乃是因這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我們不該將這血當作俗物,如同牲畜的血,否則就會遭受神的刑罰。基督的血,不僅救贖、聖別、潔淨,並且還說話。這血也是說話的血,所說的比亞伯的血所說的更美。亞伯的血向神說話,是為著控訴和伸冤;基督的血向神說話,卻是為著赦免、稱義、和好並救贖。這寶血更為我們向神說話,使永遠的新約藉這血得以立定;並且在這新約裡,神必須將祂自己和祂一切的福分,賜給在基督裡本於信接受這約的信徒。
25 你們要謹慎,不可棄絕那說話的,因為那些棄絕那在地上警戒他們者的,尚且不能逃罪,何況我們這轉離那從諸天之上警戒我們者的?
25 See that you do not refuse Him who speaks, for if those did not escape who refused Him who warned them upon the earth, much more we shall not escape who turn away from Him who warns from heaven,
這裡的警戒的話目的是為了我們活在這個不能震動的國裡,25-29節從恩典轉向公義與審判:1. 棄絕從諸天之上警戒的要比棄絕在地上警戒的, 受更重的刑罰。2.要震動挪去地和天所有受造之物,所有從顯然之物。3.以烈火維持國度的純潔。
這句話啟示了作者寫這卷書信的最終目的。再度提到神啟示的兩個階段。首先神從地上的層次警告人。最後祂直接從天上對人說話。本書信末了呼籲,「不可棄絕那向你們說話的(25)」,應該和:「神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衪兒子曉諭我們。」連在一起,舊約裡神所用的方法都有重要原則,其啟示也都有重要價值。這些分開的部分,如今都在聖子的信息裏融合起來了。舊約裡神說的話都由耶穌基督重述,但都有新的意義,新的價值,和添增的重點。啟示錄說:「衪……聲音如同眾水的聲音。」。
所有小川細流,匯集成一條大河,以雷霆萬鈞之勢奔馳,注入驚人的瀑布中。這就是眾水的聲音。舊約一切啟示都融入神藉著祂兒子最完整、最終極的話語裏。神透過天使傳達的一切信息,都與全能神的寶座和管理有關。這些話,都在聖子所傳的信息裏得到了完整的解釋。
神透過摩西所說的律法都在聖子的倫理教訓中得到了完美的、最終的解說。約書亞是耶和華軍隊的元帥,聖子在有關教會生活和行動之律法的話語裏,對召會做軍隊作了最終的、崇高的啟示。
神藉亞倫說話,我們需要中保,得到道路以接近神。
神在子裡所說的沒有一樣是新的。都是神在不同時代,用各種方法說過的話,.「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衪的人」(詩103:13)。主禱文每一句話都是引自他勒目文學,充滿著聖經裏的文字。然而基督所說的每一件事都是新的。神將舊的事物用新的形式和方法說出來,關於中保,祂說:「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過去各種方式,好多部分,由神兒子說出來了,就好像眾水的聲音匯集為一個聲音。因此「不可棄絕那向你們說話的」──《摩根》
26 當時祂的聲音震動了地;但如今祂應許說,“再一次我不單要震動地,還要震動天。”
26 Whose voice at that time shook the earth but now has promised, saying, "Yet once more I will shake not only the earth but also heaven.''
哈該書二章六節,耶和華說:「再一次,我要震動天和地和海和旱地。」「再一次」的震動不但涉及地,而且涉及天,其性質與西乃之震動相比之下,使這「再一次」的震動成為「最後一次」的震動。震動天地指神在末日的審判
27 這“再一次,”指明那被震動的,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動的常存。
27 And this word, "Yet once more,'' shows clearly the removal of the things being shaken as being of things having been made, that the things which are not shaken may remain.
不被震動在性質上「不能震動」,包括上帝那不可更改的救贖計劃、基督永久的祭司職任、祂所獻一次而為永遠的贖罪祭,包括信徒因基督的工作而獲得的新約福澤──永遠的救贖和產業,那長存的城,以及「不能震動的國」。以基督的祭為基礎、永遠長存的新紀元,與摩西律法所屬的舊紀元相對。作者的關注,就是恐怕信徒會放棄福音所提供的這些不能震動之物,重新回到早已過時的舊制度之下;若這樣作,就會像那些被震動之物一樣被除去。
28 所以我們既領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接受恩典,藉此得以照神所喜悅的,以虔誠和畏懼事奉神;
28 Therefore receiving an unshakable kingdom, let us have grace, through which we may serve God well-pleasingly with piety and fear;
這“再一次,”應該是指新約時代到新天新地來臨的這段時期,V.28說我們既領受了不能震動的國,可見今天召會生活就是國度,當主釘十字架時,幔子裂為兩半;地震動,磐石崩裂(27:51);從此這個不能震動的國就開始了,他的中心就是神,我們是祭司來事奉神,他是烈火要純淨這國。不能震動的國聯於接受恩典,因為這國是由恩典所供應的,像生命河一樣滋潤神的園子。
國度的實際the kingdom in its reality與國度的實現the kingdom in its manifestation.
新約的福音,乃是國度的福音。我們已經重生到國度裡,並且已經遷入國度裡。現今我們是在國度裡,今天正當的召會生活就是這國度的實際,對我們乃是操練和管教。
國度的實現在來世的千年國裡,隨著基督回來對我們成為賞賜和享受。我們若在國度的實際裡,接受那靈的操練和神的管教,來世在國度的實現裡,就必得著主的賞賜,並享受要來之安息日的安息。不然,我們會失去國度的實現,在主回來時無法得著國度實現的賞賜,無權進入國度的榮耀,無分於基督在千年國裡的掌權,並要失去長子的名分,不能在來世承受地土,不能在基督顯現的榮耀裡,作君尊的祭司事奉神和基督,更不能與基督一同作王,用祂神聖的權柄轄管列國。
失去要來的國度,喪失長子的名分,並不是要滅亡,乃是要失去賞賜,但不是失去救恩。我們要受虧損,卻仍要得救,只是這樣得救,要像從火裡經過的一樣。。這些警告中一切消極的點,都與失去要來國度的賞賜有關;而一切積極的點,都與國度的賞賜和享受有關。我們惟有憑這個觀念,才能正確的領會並應用。
喀爾文派(Calvinist)相信永遠的救恩;因此他們認為這些消極的點,都是指假信徒的沉淪。阿米尼亞派(Arminian)相信得救的人若墮落了,仍會滅亡;因此認為這些消極的點,都是指得救後又墮落之人的沉淪。但聖經完整的啟示指出,這些消極的點乃是指失去國度賞賜的虧損。神的救恩是永遠的,我們一旦得著,就永不會失去,但我們可能會失去國度的賞賜,儘管仍會得救。希伯來的信徒已經得著國度,但他們若從神的恩典,從神新約的路退縮,就會失去國度實現裡的賞賜。
或,取用恩典。接受恩典,特別對希伯來的信徒而言,乃是指留在新約裡享受基督。
29 因為我們的神乃是烈火。
29 For our God is also a consuming fire.
西乃山的六件事第一、有火燄。第二、有黑暗。第三、有幽暗。第四、有旋風。第五、有角聲。第六、有說話的聲音。
錫安山就是有八樣。第一、天上活神的城,第二、天上的耶路撒冷,第三、有千萬的天使。第四、有名錄在天上諸長子之召會,第五樣、有審判眾人的神。第六樣、有被成全之義人的靈。第七樣、有新約的中保耶穌。第八樣、有耶穌所灑的血。
神是聖別的,聖別是祂的性情。凡與祂聖別性情不符的,祂這烈火就要燒盡。希伯來的信徒若偏向神所看為凡俗(不聖)的猶太教,就會成為不聖的,聖別的神既是烈火,就要把他們燒盡。神不僅是公義的,也是聖別的。我們要滿足神的公義,就需要藉基督的救贖得稱義。我們要滿足神聖別的要求,就需要成為聖別,就是被這位屬天的、現今的、活的基督聖別。羅馬書是為著神的公義,著重稱義;希伯來書是為著神的聖別,強調聖別。為此,希伯來的信徒必須從不聖的猶太教聖別出來,歸與這位在新約下,在子裡已經將自己完全彰顯出來聖別的神。不然他們就會因世俗的老宗教受到玷污,而受這位是烈火聖別之神的對付。那真是可怕!難怪保羅極其關切主的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