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1 10:06:39淡雅

我們這一家(二)今生還是半個日本人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說:「隔陰之迷無法避免,但只要本世有養成每天誦經跟修行的習性,當修行已成為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下輩子還會延續習性。」看到這段話,末學內心感觸良多。想起女兒前世因緣,感受到每個人確實都深受自己前世習性的影響。女兒的前世故事,也讓我在此上了寶貴的一課。

 

末學本身是不化妝、不崇尚名牌的人。但女兒上國中後,卻非常重視自己的外表與別人對她的評價。每次出門,即使只是去隔壁的便利超商買一瓶飲料,也要費心穿著滿意的服裝,才願意出門。如果找不到滿意的衣著,就不出門,飲料可以不要喝了。國中畢業後的暑假,偷偷背著我買一些化妝品,開始從網路上學化妝。「外表的追求」與「精神層面內涵的追求」,成為我們母女主要的衝突點。她甚至還會告訴我:「媽媽,妳落伍了。」她試著說服我接受「化妝是一種禮貌」、「自己開心就好,不要太在乎別人刻板形象的評價」;我也試著說服她:「外貌不足恃,人的時間與金錢不要浪費在對外表美貌的追求。人的精神內涵才是最佳的保養品。」經過快兩年的努力,我們都還是無法成功說服對方,改變彼此的價值觀。

 

終於在這個清明節,阿伯一語驚醒我這個夢中人。揭開女兒前世是日本人,且是一位在日本「賣藝不賣身」的藝妓。我的內心終於能理解女兒今生的堅持。我曾有一次對她說了一句重話:「妳真的這麼沒有自信嗎?沒有化妝就不敢走出門了嗎?」她小聲的回答我:「是!我覺得我很醜,要化妝我才敢出門。」當時不理解她的心情,現在我都懂了。

 

日本是一個很重視外表儀態的民族,連出門倒個垃圾,都要化妝、穿得漂亮體面才會出門。我終於明白,她前世受日本文化薰陶的習性,仍深深影響她今生的行為,她自己可能也不明所以。當阿伯讓我了解前世因,我釋懷了。我真的包容、也尊重女兒的高中生化妝行為了。因為她的前世習性,仍在深深影響著她。至於她何時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也是她自己的選擇,因為她有她的生命價值判斷權利,即使我是她的母親,也必須尊重她,因為命運是她自己的。所以我說,反而是我被上了寶貴的一課。

 

女兒今生真的處處都還有日本人的習性。例如飲食,從小很挑食。不愛吃台灣小吃,只愛吃壽司(尤其高檔壽司),甚至不愛拉麵這種日本平民食物。她爸爸曾經懊惱地說:「她喜歡吃的食物,怎麼偏偏都是很貴的。」聽完她的前世,我大笑了。一切不解之疑惑,都得到解答。前世是在上流社會打滾的人,怎會習慣粗茶淡飯。難怪我女兒福氣不多,今生投胎沒有帶多少福氣來,從她小學開始,一直在幫她補福德資糧。她的前世因緣,可以說是「錦衣玉食最消福」的最佳教育範本。

 

經過解開女兒的前世之謎,我再次感受到因果教育的重要。不但對當事人有幫助,也對旁邊的人產生重要的教育意義與改變。每個人都深受他所處的大環境與文化影響,也讓我學會「善解他人」的重要。我的累世沒當過日本人,當「中國人」遇到「日本人」,母女倆相處起來,難免會有不和諧之處。最近我常常跟女兒開玩笑說:「媽媽以後要多多換個角度,來理解妳這個日本女兒。」女兒也笑笑回答我:「對啊!妳要學著不要那麼古板、保守。」

 

經過這次的經驗,既然習性影響我們至深至鉅,那麼,如何使自己的每一世,都能接受善知識的薰陶,就顯得更加重要。最近迴向自己一條「前兩世因經濟不好,割腕自殺,三經138遍」的自殺業力,成功迴向後菩薩幫我消除阿賴耶識中的自殺影像後,對我說:「當時你在困頓時,因為沒有遇到善知識,才會做出自殺的決定。」足見,在對的時間遇到正法、善知識真的非常重要。慶幸自己與家人,今生能遇到推廣善知識的精舍,進而隨精舍修行,懂得「來世的自己,原來決定於自己今生的努力」。

 

我們現在的努力,都是在為「未來更好的自己」打拼,如阿伯說的:「隔陰之迷無法避免,但只要本世有養成每天誦經跟修行的習性,當修行已成為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下輩子還會延續習性。」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感謝女兒的故事教育了我,放下自以為是的執念。對他人多一點善解與同理心,我們的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祥和與美麗。感謝阿伯師兄的諄諄教誨、感謝精舍所有師兄師姐不吝的指正與教導,今生有幸遇到您們,真好!無限的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完畢)

 

人的行為深受累世習氣影響,故而修行最重要的目的,便是改變不良習氣。再者,修行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語、行為,放大鏡看的是自己,檢討的也是自己,不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然後對別人的行為指指點點,說三道四。

 

執心放在別人身上,便會處處看人不順眼,引發更多爭論和問題,兩個人都會很痛苦。而自己老是在生氣,不僅給身體增加額外的負擔,也會讓對方的壓力大到難以承受。有緣人的女兒對自己沒有化妝的樣子感到自卑、沒有自信,女兒不知道如何溝通內心的想法,也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讓媽媽的執心不要放在自己「化妝」這件事上面。而媽媽也擔心女兒年紀小價值觀走偏,一直教育女兒內在比外表更重要。

 

「外表的追求」與「精神層面內涵的追求」,兩方形成拉鋸戰,母女倆的雞同鴨講,顯然無法取得共識,一直到有緣人知道女兒的行為,原來是前世當日本藝妓注重外表的習氣使然,這才能夠理解女兒的行為,逐漸接受與釋懷。我們時常想太多、擔心太多,以致在自己設想的牢籠裡出不來,於是在夜裡輾轉反側、無法成眠。幸運的是,藉由佛菩薩開示,明白一切皆事出有因,這時,便會逐漸放下想要改變別人的執心,更多的是同理與同情。

 

大多數人都有能力改變自己的生活,知道因果緣由後,有相欠的化解相欠,同時淡化想要改變別人的執心,便能為雙方找到溝通的橋樑。假使希望看到不同結果,就必須嘗試不同方法,將焦點從別人身上,回歸到自己的身上。有緣人知道一切都是女兒的過去習氣使然,意識到人只能改變自己,永遠沒辦法改變他人,與其讓自己操心、白了頭髮,不如學習同情女兒也深受習氣所苦,放過女兒,也放過自己。

 

修行人要學佛陀,學以智慧化解煩惱,學以慈悲對待眾生,這是修行人要在生活中慢慢培養的習慣。「智慧」和「慈悲」說的時候好像是兩件事,真正做的時候,卻是同一件事,必須都做到,智慧一定有慈悲,慈悲一定不離智慧。如果智慧裡缺少慈悲,就不是大智慧;如果慈悲裡缺少智慧,就不是真慈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關卡要面對與突破,試圖將家人或任何人,變成自己心目中的樣子,不僅浪費時間,也是看輕了各人獨特且美麗的靈魂。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過去世的習氣在主導,當我們對他人感到失望,進而讓自己的心情也跟著鬱悶、不美麗,記得提醒自己調整視角,透過「不斷提醒自己」的這個方式,不再執著於控制對方的行為,彼此的關係才有希望變得更好。

 

修行不是只有唸經或拜懺,也要學習給予他人真誠的讚美和認同。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真誠的鼓勵和讚美,我們對人說的每句話,都可能成為對方想要改變的動力,幫助他們點燃希望之火。

 

生命中的坎坷,是畫了妝的禮物,反而能激發我們拿出具體的行動,使我們從不同的面向看見別人的優點與獨特,使我們更有能力去愛別人,與學習尊重別人。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我們這一家(二)今生還是半個日本人

我們這一家(二)今生還是半個日本人

我們這一家(二)今生還是半個日本人

我們這一家(二)今生還是半個日本人

上一篇:震來震去

下一篇:執念是痛苦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