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念佛」—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印光法師文鈔全集》(包含增廣、續編、三編、三編補)中包含豐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以下為〈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希望您細細品嘗,並落實於生活,調整心態,轉變人生!
相關文章連結如下,請多多分享流通:http://mouniassn.pixnet.net/blog/category/3201188
明因果之理( 1 )論因果
原文:因果者,聖人治天下,佛度眾生之大權也。約佛法論,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約世法論,何獨不然。故孔子之贊《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夫積善、積不善,因也。餘慶、餘殃,則果矣。又既有餘慶餘殃,豈無本慶本殃。本慶本殃,乃積善積不善之人,來生後世所得之果,當大於餘慶餘殃之得諸子孫者,百千萬倍。凡夫不得而見,何可認之為無乎。
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洪範》乃大禹所著,箕子以陳於武王者,末後五福六極之說,發明三世因果之義,極其確切。宋儒謂:「佛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乃為騙愚夫愚婦奉彼教之據,實無其事。」斷以人死之後,形既朽滅,神亦飄散。縱有剉斫舂磨,將何所施。神已散矣,令誰受生。在彼斷其必無因果,而《春秋傳》、《史漢》中,每有冤殺者作祟,蒙恩者報德,種種事實,悉是前賢為佛教預為騙人之據乎?既無因果,無有後世。則堯桀同歸於盡,誰肯孳孳修持,以求身後之虛名乎?以實我已無,虛名何用。由茲善無以勸,惡無以懲。(續)標本同治錄序
譯文:因果法則,是聖人治理天下,佛陀普度眾生的大法。就佛法的道理而言,從凡夫地到佛果,所有諸法,都不出因果之外。就世法的道理而言,不也是這樣嗎?所以孔子讚歎《周易》,開篇就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與積不善,是因;餘慶與餘殃,是所得之果。既有影響到一家人的餘慶、餘殃,難道就沒有本慶、本殃嗎?本慶本殃,就是積善與積不善的本人,來生後世所得的果報。這個果報應當大於子孫們遭受的餘慶餘殃百千萬倍。
普通人看不到前世和後世,就可以說這樣的事情不存在嗎?經上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著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洪范》是夏朝大禹所著,周朝的箕子將它陳獻給武王,書的末後有五福六極之說,闡發說明三世因果的意義,極其確切。但是,宋時的儒者說:「佛說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是為了騙愚夫愚婦信奉佛教,其實並無此事。」這是斷定人死即死,身體朽滅腐化了,神魂也已飄散。縱然真的有剉、斫、舂、磨等酷刑地獄,又能向誰用刑?既然靈魂已經飄散,讓誰去投胎受生呢?所以他們斷定沒有什麼因果。然而,《春秋傳》、《漢書》、《史記》中常常記載有冤枉被殺者作祟,蒙受恩惠者報德的種種事實,這難道都是前賢先輩為佛教預先準備好的騙人把戲嗎?既無因果,無後世,則聖人堯與暴君桀都同歸於盡,死後沒有兩樣,那誰還肯勤勉地孜孜修持,以求身後之虛名呢?因為實實在在的我已經死了,留下一個虛名,對我何用?如果是這樣的話,善得不到勉勵,惡也受不到懲罰。這就會讓天下大亂啊!
上一篇:「信願念佛」—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下一篇:「信願念佛」—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