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06:52:34淡雅

人生倒數計時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此是為人子女的責任。(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節侍奉;去世以後,要依禮節安葬,依禮節祭祀。』)」

 

這是論語為政篇孔子主動告訴弟子樊遲有關孟懿子問孝道的內容,父母無論在世或去世都要「無違」,不能違背禮節。

 

婆家祖輩都在鄉下務農,由於安土重遷,家族人數眾多也頗具向心力,後代子孫大多在公教界發展,而過世的長輩們多享耆壽,是很重視孝道的家族。公公四年多前以九十九歲往生,生前便將後事交代宗親內一位大堂哥處理;那時我才真正認識家族長輩去世後如何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其實宗親們所認知的「禮」往往指的是習俗,除了堅持土葬、子孫要披麻帶孝以利區別輩分等,也會請村內的道姑用唱誦的方式讀誦大乘經典,在鄉下稱之為「作功德」,此舉很可能已流傳久遠;可惜現在族人生活重心多半在地方宮廟,大致信仰台灣傳統道教,鮮少有佛教徒,因此並未深入了解祭祀時所誦經卷的內涵。

 

最近因侄媳過世,讓我有因緣再讀誦公婆過世時令我印象深刻的「金剛經科儀寶卷」。依鄭志明先生之《銷釋金剛科儀義理初探》,此為日本「續藏經」第129冊禮懺部所收錄的懺儀,據日本學者吉岡義豐考證,作者為南宋理宗淳祐年間(西元12411252年)的宗鏡禪師,禪師依照昭明太子所分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十二分,以韻文的形式親作解題與結論,強調在家修行,文字優美且禪意深遠,讀過幾次之後內心仍充滿感動。

 

舉其中一小段最能對照自己現在心境的內容稍作說明,在須菩提長者為當機眾請示經名的《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中,禪師是這樣解題的:

 

金剛寶劒倚天寒  外道邪魔俱腦裂

箇裏本無元字脚  空中誰敢強安名

等閒點出金剛眼  照破魔王八萬城

百歲光陰不自驚  老來何物作前程

只憑經卷三千藏  莫把虗華過一生

般若現前無罣礙  橫身宇宙莫疑猜

虗空拶破難藏覆  大道分明歸去來

 

「老來何物作前程」,最近有不少親友同事紛紛選擇唱歌或旅遊作為退休後的消遣,我也曾經迷惑顛倒過,將寶貴的青春浪擲在五欲六塵中。「莫把虗華過一生」,世俗的娛樂或能排遣一時的煩悶,但如果不追求生命的實相,流轉的相續相將永無止境,期待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透過佛法的修持去除染污因緣,培養清淨種子。雖然在六十歲始接觸精舍,加入社團共修八個多月來,共消了三筆業障(含女兒的二筆)以及三階段魔性,這一路走來心裡覺得很踏實;不管過程中消的是何種業,唸經將是一生的功課,都要努力訓練自己煩惱輕、智慧長,乃至生命盡頭時能夠萬緣放下。若真能依教奉行,對於晚年生活就能「只憑經卷三千藏」,不驚不怖不畏地過完一生。想到此處,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凡事要做好準備,佛菩薩是高瞻遠矚的,很多事情早就安排好了,為了給眾生改善的機會,上天會透過不同的人來把訊息傳播給全世界知道;所以人要按照天理而行,若眾生都不相信因果,不照天理而行,災難就來了。」在鄉居生活中,仍舊可以從生死之禮的祭祀活動感受到佛菩薩普渡慈航的慈悲,感恩牟尼精舍,感恩佛菩薩,感恩阿伯,感恩師兄姊們。

 

(分享完畢)

 

您是否曾靜下心來想想,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吃喝玩樂、財富地位,追求人生的巔峰;還是修身養性、行善助人,為了提升世間的真善美而付出?阿伯常說:「人生酬業」,人來到這世間的最終目的是修行與消業障。佛經云:「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都是在告訴我們,修行與消業是非常重要的。

 

內政部公布,國人平均壽命為80.9歲,高於全球平均水準的72歲。若用這樣的平均歲數來計算我們在世間的剩餘時間,每一日都在倒數,每分每秒的消逝都讓我們更接近生命的盡頭。生命就在呼吸之間,無常總是潛伏在人生不經意的轉彎處,意外衝擊總是令人措手不及。無常不會去計算世界的平均壽命,業力討報也不會考慮您是否準備好,只要機緣成熟,無常和業力就會將人生攪得天翻地覆,一夕之間風雲變色,苦不得脫。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的消逝如同河水流去般迅速,若整日吃喝玩樂、醉生夢死,不把握有限的韶光,努力精進修行、消業障,那就白白浪費寶貴的光陰,白來這世間一遭了。世間相都是短暫易逝的假相,是讓眾生來到世間「借假修真」,成就佛道的。但是,眾生卻「認假為真」,把假相看的太真實,以至於生起諸多煩惱執著,深陷其中放不下,苦不堪言。

 

《六祖壇經》云:「「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眾生的本性原來都是清淨的,是不生不滅的;人生本來就沒有來去,沒有生死;眾生本具佛性,不假外求;每個人本自具足的本性沒有動搖;本性就是本體,能生一切萬法,世間一切森羅萬象都是從這個本體湧現出來的。(引用完畢)

 

學佛修行,是要恢復本自俱足的佛性與清淨心,面對外境的誘惑與脅迫都要如如不動,應無所住,一切都要靠自己,安住內心。學佛修行不是只有吃素、唸經等表相,要從內心深處真誠地改過;吃素是長養對眾生的慈悲心,而唸經則要唸入心,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否則就是「口誦心不轉,誦破萬卷亦宛然」,不會有任何進步。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光陰易逝,無常迅速,未來渺茫;人生還剩下多少時間,誰都估不準,也無法掌握。人不能把希望託付在虛無飄渺的未來,而是要把握當下、珍惜現在。現在做的任何決定都會改變未來的命運,現在的努力精進,就是未來的光明與希望!日子過一天就少一天,別再虛擲光陰了!就從現在開始,捧起佛經,努力精進持誦,改變未來的命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0200801 (100).jpg

20200801 (108).jpg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