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5 12:08:38淡雅
安士全書-欲海回狂集卷三-決疑論(4)
財色名食睡,此五根沒一條好斷,但修行就是得要慢慢斷,才有實際之功效。以下為《安士全書》中的〈欲海回狂〉篇,希望大家多看看,逐漸修正自己!以下取自網路,每天花點小時間看,慢慢改變觀念、強化信心,真正斷惡吧!亦請多加流通,廣結善緣!(本系列文章經菩薩開示後流通)
※ ※ ※ ※ ※ ※ ※
●受持破惑類(十問十答)
問。戒婬已屬難事。而受持之法。又如是曲盡周詳。得毋強人以太難乎。
答。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儒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釋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豈為一人設哉。
問。君子不邇聲色。不邇者。不過淡之之詞。若比之毒蛇猛虎。不幾擬之太甚乎。
答。死於蛇虎者。千中希得一二。死於貪欲者。什有八九。由是觀之。蓋甚於猛虎毒蛇也。
問。綱常名教之防。莫過於禮。男女有別。非禮勿視。便是戒婬。何必設不淨等觀。作此污穢之想。
答。男女之道。人之大欲存焉。欲火動時。勃然難遏。縱刀鋸在前。鼎鑊隨後。猶圖僥倖於萬一。若獨藉往聖微詞。令彼一片婬心。冰消雪解。此萬萬不可得之數也。且夫理之可以勸導世人。助揚王化者。莫如因果之說矣。獨至婬心乍發。雖目擊現在因果。終不能斷其愛根。唯有不淨二字。可以絕之。所謂禁得十分。不如淡得一分也。論戒婬者。斷以不淨觀為宗矣。
問。不淨九想等觀。在俗者固當修習。若向最上一著。則正智現前。煩惱自破。何必學此小乘法門。
答。至道雖無取無捨。入門必有欣有厭。天台大師云。雖則不淨初門。能成大事。如海中屍。依之得度。從此獲清淨智慧。從此生淨妙佛國。常觀不淨。是名淨業。昔世尊懸記七種法滅相。其第四條曰。末世弟子。不樂修不淨觀。則知深於佛學。乃能修此法門。大般若經中。詳言死屍白骨等觀。而結云。是為菩薩大乘相。則此觀豈小乘法門耶。
問。世間美色。與脹死屍。宛然二相。何得彼此同觀。
答。相雖暫異。實非二物。人若夏月猝死。經宿便臭。三四日後。蟲出於屍。彼柔姿婉媚。不過現前假相耳。
問。肉軀污穢。固不待言。若云周身之內。有八十種蟲。吾不信也。
答。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況垢穢之軀乎。若云生人之體。不當有蟲。則瘡疥蚤蝨。獨非蟲耶。
問。受持篇中。以居官居家等。分配治國平天下數條。大段則然矣。其如內有不甚切合者何。
答。總科條後。原謂多屬某事。未嘗曰都屬某事也。況古人斷章取義。止論其大。曾子釋誠意。而曰心廣體胖。不嫌於混雜身心。釋新民。而引日新又新。不嫌其可移明德。必欲銖銖較之。則鑿矣。
問。受持一篇。功過二字。可以該之。何不分某事為若干功。某事為若干過。使人凜然知戒乎。
答。功過皆由心造。同一善也。發心大則功亦大。發心小則功亦小。同一惡也。愛心重重則過亦重。愛心輕。則過亦輕。譬之諸天共器。食有精麤。三獸同河。渡分深淺。安能比而同之。懸而斷之乎。
問。比邱尼中。魚龍混雜。間有婬蕩之女。偽作尼姑。引誘良家婦者。居家杜邪之科。何獨遺此。
答。果其貞節。誘亦不妨。若其可誘。何獨尼姑。因千中一
見之婬女。遂欲遠棄佛法。侮慢出家。是猶為一家失火。禁天下之晨炊矣。智乎不智。
問。婦人到庵院中。燒香聽講。多被輕狂者留盼。禁其出門。方見治家之正。肅閨者。何獨遺此。
答。信善之女。安坐家中。儘可奉佛。輕於出外。固非所宜。然亦當視乎其年。視乎其地。視乎其人。若果能傾心歸佛。將肅閨一十五條。事事遵守。必然度勢揆時。舉動以正。安有非禮之事哉。於此行禁之。同於崑岡烈火。則佛法甘露之門。為婦女者。老死不能沾惠。後世女身之報。恐不免耳。
白話翻譯如下:
★受持破惑類(十問十答)
問:決心戒淫就已經很難了,而所列的受持方法及事項,又如此詳盡周密,是不是有點太強人所難了?
答:這些日常受持的方法都是本著中道的原則而設立,每個人應按照自己的情況盡力遵守。儒家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佛教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並非只為一個人而設。
問:儒家經典中說:「君子應不近歌舞女色。」所說的「不近」,只不過是比較淡然而已。若把它比作毒蛇猛獸,是不是有點太誇張了?
答:死於毒蛇猛獸之口的,千人中難有一二。死於貪欲的,卻十有八九。由此看來,它比毒蛇猛獸還要可怕。
問:維護人世間的倫理綱常,莫過於以儒家思想為準則所制定的各種道德禮儀規範。《禮記》所說的「男女有別」,《論語》所說的「非禮勿視」,這些都說的是戒淫。何必還要再設立不淨觀等方法,觀想人體內各種污穢的東西?
答:男女性愛是人的最大欲望之一。當欲火勃然而起時,往往難以遏制,縱然前後有刀、鋸、鼎、镬等各種殘酷的刑具,隨時可能受到嚴厲的懲罰,還會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如果僅靠古聖先賢委婉的言辭,就想讓滿腔淫心像冰消雪化一樣消解和冷卻下來,恐怕是萬萬不可能的。況且從道理上勸導世人,有助於君王的教化的,莫過於佛教的因果報應學說。唯獨淫心萌動時,雖親眼目睹貪淫好色者的報應,也還是不能斷除心中的欲念。只有認識到人身污穢不淨的真實狀況,才能從根本上予以斷除。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能克制十分,不如變淡一分。」因此對於戒淫來說,一定要以不淨觀的修習為根本。
問:不淨觀、九想觀等觀法,對於一般人來說固然應當修習。然而如果有志於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最上一著,正智若能顯現,煩惱自然破滅,何必學這種小乘法門呢?
答:終極的佛法雖然無取無捨,然而下手入門卻必定有欣有厭。天台智者大師《法華經玄義》說:「不淨觀雖是入道的初門,但卻能成就證悟道果、解脫生死的大事。如同海中漂浮的屍體雖然令人厭惡,然而依靠它就能穿過凶險的海浪安然上岸。」專注地修習不淨觀,能夠獲得清淨智慧,能夠往生淨妙佛國。經常觀想不淨,就是修行淨業。釋迦牟尼佛曾預言,末法時代有七種佛法正在消亡的表現,其中第四條說:「末法時代的弟子,不喜歡修習不淨觀。」詳見《摩訶摩耶經》。由此可知對佛法有深入的了解,才會認真修學這一法門。《大般若經》中也詳細講到死屍、白骨等觀想,最後的結語說:「這便是菩薩正在行持大乘佛法的特征。」難道這些觀想也是小乘法門嗎?
問:世間女子美麗的容貌,與膨脹的死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怎麼能彼此聯想到一起呢?
答:兩者的外在形象雖暫有差異,實際不過是人體的兩種不同狀態而已。人要是在夏天裡突然死亡,過了一夜便會發臭,三、四天後蟲子就從屍體裡長出來。世間女子嬌柔嫵媚的形象,實在也不過是一時的假相罷了。
問:血肉之軀確實充滿了種種污穢,這不用多說。然而說全身內有八十種蟲,我感到難以相信。
答:經上說:「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更何況是藏污納穢的身體?如果說活著的人身體裡不應當有蟲,那疥瘡裡的疥蟲,以及身上的虱子、跳蚤,難道不是蟲嗎?
問:本書的「受持篇」中,按居官門、居家門、廣戒門、滅罪門、經要門進行分類,劃分章節。將《大學》中提出的儒家道德修養和治理國家的八項基本原則,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分屬於各個門類。雖然總體上沒什麼問題,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太切合的地方,你怎麼看待呢?
答:各個門類的標題下,原文是說「多屬」某一項或某幾項原則,並沒有說「都屬」。況且古人往往只摘取部分原文,從總體上加以論述。比如曾子在《大學》中解釋「誠意」,而說「心廣體胖」,並不在意同時提到了身與心兩個方面。解釋「新民」,而引用「日新又新」,並不在意它也可以用作對「明德」的解釋。一定要錙銖必較,就未免失之偏頗了。
問:「受持篇」的全部內容,用「功」、「過」兩個字就可以代表。為什麼不標出某一事有多少功,某一事有多少過,使人凜然敬畏,努力戒除呢?
答:功與過都是由心所造。同一件善事,發心大則功德就大,發心小則功德就小。同一件惡事,貪心重則過失就重,貪心輕則過失就輕。譬如天人都使用同樣的器具進食,由於各自的果報有差異,彼此的食物就有精粗之別。象、馬、兔三只野獸渡過同一條河流,因為腿有長短,所以過河的方式就有深淺不同。怎麼能一概而論,預先斷定呢?
問:比丘尼中魚龍混雜,或許會有淫蕩的女人假作尼姑,引誘良家婦女。「居家門」中「杜邪」這一節中,為何遺漏了這一條?
答:如果是秉性貞節的女性,即使遇到引誘也不會為之所動。如果能被引誘,豈止是會受到假尼姑的誘惑?因為上千尼姑中也難得一見的淫蕩女人,就要背棄佛法,侮辱出家人。就好比是一家失火,就禁止普天下不得生火做飯,這也太不明智了吧?
問:婦女到寺院中進香聽經,多被輕狂之人所顧盼。禁止婦女出門,才體現出治家嚴正。「肅閨」一節中,為何遺漏了這一條?
答:信佛行善的女子,安坐家中也完全可以供佛修行,輕易外出確有不當。然而也應當考慮到年齡情況、具體地點和本人的操守。如果家中女子能傾心歸信佛法,將「肅閨」一節中的十五條事項全部遵守,就一定能審時度勢,舉止得當,豈會有非禮的事情發生?若對去寺院進香聽經一概禁止,就如同炎炎烈火,玉石俱焚,使婦女直到老死都不能蒙受教化,從佛法的甘露之門得到利益。這樣的男子後世墮為女身的報應,恐怕在所難免。(此說本於《大方廣三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