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2 00:03:59***chengi***

誘餌效應

先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有一本雜誌的訂閱方案如下:
1.
網路版(1000元)一年內可任意瀏覽雜誌網站從1997年起的各期文章
2.
雜誌版(2100元)一年內紙本雜誌
3.
網路版及雜誌版(2100元)一年內紙本雜誌及一年內可任意瀏覽雜誌網站從1997年起的各期文章

請問你會選擇哪一個方案呢?
經作者的實驗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協力廠商案,因為可從第二方案比較下,協力廠商案較優惠,再笨的人都不會選擇第二個方案吧!

所以作者的結論是,雜誌社原本就是想讓讀者選擇紙本版雜誌,但如果只有網路跟紙本兩個方案的話,大部份的讀者會選擇較便宜的網路版,所以出現了一個誘餌--網路雜誌版,讓讀者看到覺得協力廠商案較划算,所以會跳過網路版,這就是誘餌效應。

再舉個例子
如果你想要買一台電視機,展示架上有三種品牌的電視讓你選擇,
36
吋國際版電視機   20700
42
吋東芝牌電視機   25500
50
吋飛利浦電視機   44400

請問你會買哪一台電視機呢?


不知你是不是跟作者猜的一樣....買東芝牌作者認為 大部分的人面對不同品牌無法比較之下,會選擇中間那一項。所以其實展示商早已設定好讓顧客買東芝牌,這是他們主要想銷售的產品,但是為了要突顯本產品就必須要找出能比較的商品,來誘導顧客選擇他們想賣的商品; 

想想好像是這樣子耶!
買東西一定要貨比三家,
以後買東西時一定要更理性,否則都被賣家給操弄了~

 

商場裡的「誘餌效應」

 

去年冬天最冷的那段時間,我跑到商場裡買冬裝。正好有一個品牌搞活動,我仔細一看,賣場裡的帽子和毛衣是擺放在一起的,標籤上標出的價格分別是:帽子49元,毛衣299元。但是,令人驚訝的是,最後還有一行字:帽子+毛衣=299元。意思很明顯,幾乎等於買一送一。其實這樣的促銷手段也不是第一次見,只是人家直接就說「買一送一」,這家為什麼還要擺出帽子和毛衣的單價來做比較呢?這樣不就根本沒人單買帽子或者毛衣了嗎?反正這樣的好事我不想錯過,沒有猶豫就掏錢買了一頂帽子和一件毛衣。

  後來我看了一本心理學的書,才恍然領悟了商家的用意。其實,商家是精明的,他的聰明之處就在於瞭解人們的消費心理,那就是:人們每做一件事,每選擇一樣東西,都會加以對比,而越是有對比的東西就越能凸顯價值。因為人們對某件事、某樣東西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衡量標準,並不知道某件事物的真正價值,而只能通過與這種物品相近的其他物品的比較來判斷優劣。於是,有了前兩個單價的對比,後面的「買一送一」就顯得更有吸引力了――你瞧,我不就是中招的一個嘛!

 

  當然,我們身邊還有許多這樣的案例,比如手機套餐、網費套餐、電器促銷等等。這些商家的做法很好地詮釋了一個叫做「誘餌效應」的心理學名詞。所謂「誘餌效應」就是指人們對兩個不相上下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因為第三個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個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被「誘餌」説明的選項通常稱為「目標」,而另一選項則被稱為「競爭者」。顯然,在「帽子毛衣事件」中,單頂帽子和單件毛衣充當的都是「誘餌」的角色,而商家真正的銷售目標是帽子和毛衣的搭配組合。

 

  同樣的道理不僅在商場上可以利用,情場亦然。

 

  在美國,專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找來一位單身男士,準備讓他參加擇偶晚會,希望這位男士在晚會上能吸引更多的女性對象。遺憾的是,這位男士身材不高、相貌平平,體型也不算魁梧,總之很不出眾。這可怎麼辦呢?他的相貌顯然不屬於讓女性一眼看中的那一種,如此一來怎樣才能讓別人注意到他呢?於是這位專家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他帶上一個同伴,這個同伴的外觀特點要跟他基本相似,但總體水準需要比他差一點點。結果,有了這位甘當綠葉的「誘餌」同伴的陪襯,他這個「目標」在晚會上真的受到了很多女士的矚目。

 

  怎麼樣,你已經學會識別並且運用「誘餌效應」了吧。

 

  好了,回到我們的商場中來。就算認清了商家所耍的把戲,我們又應該怎樣避免「誘餌效應」的影響,少花冤枉錢呢?很簡單,不論見到多麼便宜的商品,無論見到多少被「誘餌」襯托得極為誘人的「目標商品」,都不要輕易地掏錢,只要堅守一條準則――只買我需要的那件商品。

 

為了保證這條準則更好地起到效用,我建議大家在購買之前問自己三個問題:

 

  少了這件東西,我的生活是不是會受到巨大影響?

  是不是可能買到比這裡更便宜的商品?

  是不是一定要今天就買?

  只有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都為「是」的時候,再把腰包裡的錢掏出來也不遲。

 

 

上一篇:人與動物的差別

下一篇:安慰劑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