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6 14:49:12哈克

『心,安放在哪裡?』活的好系列之三十八

上個月,張老師月刊主編來信邀稿

希望我寫一篇文章,放在下一期的張老師月刊上。

覺得很開心,一輩子投稿都失敗的我,竟然被從小閱讀的刊物邀稿!(我真的有投稿喔,國中有投校刊,高中有投南一中的刊物,當大學教授以後還有投稿聯合報的繽紛版,可是,從來沒有一篇文章被欣賞採用過,%#*&!)

既然被邀稿了,那就要來認真用心寫。

先來熱身一下

寫這篇醞釀許久的重要文章『心,安放在哪裡?』

**************************************************

 前一陣子,覺得死亡好靠近

擔心天冷,爸爸心臟支架

擔心媽媽身體檢查的結果,擔心自己...

因為覺得死亡如此靠近

決定好好來面對死亡。

上個月,去好朋友小瓜呆的新家作客,夜裡,說著自己對可能來臨的死亡的種種念頭,小瓜呆一如大學時在我生命中扮演智者的角色,竟然轉身進了書房,拿了一本近乎文言文的古書給我,翻到其中一個章節,說,看看這個...........

人生得此好友,真是珍貴。

這本古書,是民國四十四年,錢穆先生的作品『人生十論』

還好我的古文基礎不差,拿起這本書,就真的坐在小瓜呆家裡的客廳讀了起來,接下來幾天,我總是帶著這本古書,搭太魯閣號去花蓮帶訓練時,讀著,想著,搭飛機去香港帶解夢時,也讀著,嘗著味道。

讀著讀著,我猜,讀懂了一些珍貴的智慧。

錢穆先生這麼說:『人當於此一死限未臨之前,而先有其完成。故人當求其隨時可死。』

這句話,對我來說,如同當頭棒喝

我活了四十一歲,一直都很怕死。

我的力氣,常常都用在害怕死亡上頭。錢穆先生這句話,讓我發現,我如果夠有智慧,要開始把力氣,從『害怕又不能怎樣』,移動到『隨時隨地準備好可以死』。

 關鍵是:如何可以隨時隨地準備好可以死?

錢穆先生提供了很重要的路徑:『君子時時盡其職責,人生隨時完成,所以不怕死。』

怎麼樣可以盡其職責,怎麼樣可以隨時完成呢?

錢穆先生說了很多,當中,我覺得最能夠落實在日常生活裡的,是『父慈子孝』。

父慈子孝這四個字,我們從小聽到大,甚至,不少人一聽到這四個字,就會皺起眉頭,覺得很八股,很老套,很道德勸說......

可是,當我細細的理解錢穆先生的想法,我覺得,真是太有道理了!

這幾年,挺喜歡閱讀商業週刊,最喜歡裡頭訪問成功企業人士的報導,一個一個呼風喚雨的風雲人物,在被訪問時問到有什麼遺憾時,答案幾乎都是一樣的『錯過了孩子的成長,和孩子疏遠...』

用錢穆先生的概念來說,上面的典型現象就是,當一個人事業很成功,賺很多錢,但是沒有真的把當父親或當母親的慈愛,好好的傳遞給自己的孩子(父不慈),這時,遺憾就很深,人生就沒有完成(即使事業經營得很完美)。

於是,反過來說,當我們真的做到父慈子孝,當爸爸媽媽的的,好好的陪孩子玩,作菜給孩子吃,讓兒子女兒在爸爸媽媽的身上滾來滾去,甚至在臂灣裡安睡。這時候,父親母親的慈愛,是那麼完整的傳遞給了孩子;父親母親的心,就好好的安放在孩子的心上了。

所以,錢穆先生說:『人心不能儘向神,儘向神,不是一好安放。人心不能儘向物,儘向物,也不是個好安放。.....孔子教人心安放在人心裡。...他教各個人的心,走向別人的心裡找安頓,找歸宿。父的心,走向子的心裡成為慈,子的心,走向父的心裡成為孝。』

這段話,我在往花蓮的搖擺列車太魯閣號上,拿著書,搖頭晃腦的念了一遍又一遍,真的是讀出了滋味來了!

是呀!真的是這樣,我沒有基督信仰也沒有深刻的佛家修養,所以我真的沒有辦法從神的世界裡超脫生死,我的心,無法在神的心裡完全安放。是呀!錢賺得太多,物質的滿足越來越豐富,卻沒有帶給我的生命多一點的不怕死亡。

但是,當我寫了那封信,親愛的爸爸我要謝謝你,而且信真的寄了出去,爸爸在大甲老家,真的收到我的信。而我,在寄出信的那一天,跟夫人說:『寫了這封信,想跟爸爸說的謝謝都說了,好像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這樣的因為說出了感謝,因而給出了一份孩子對爸爸的孝,所以我的心,就安頓在父親的心裡了。因為有這樣的安頓,一份重要的東西,就完成了。因此,就可以多一些些的『準備好隨時隨地可以死』。

錢穆先生的這個觀點,和美國心理治療大師William Glasser的想法有很相似的地方。Glasser認為,幾乎所有的心理困境,都跟『關係』有關。他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辦法跟人建立親近親密的關係,那麼,心理健康出狀況的機率會很高。

親密親近關係(intimate relationship),可以包括朋友、伴侶、家人。從這個觀點來看,一個人如果好好經營親密關係,可以讓自己健康快樂滿足。用錢穆先生的哲理來說,不就正好是:『各個人的心,走向別人的心裡找安頓,找歸宿。』

哎呀!

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就要好好的來檢視一下或者重新看待『討好』這個被心理助人工作者長期關注的溝通姿態。

助人工作者對於個案的『討好』常常很敏感

於是,個案常常在對伴侶好的時候,會很焦慮的問諮商師說:『我這樣會不會太討好了?』

這是非常北美心理學的觀念,但是,可能影響我們真的太大了

父慈子孝,哪裡能夠沒有討好?

二十四孝裡的故事,哪一個沒有盡力的把自己的需求放最後面,然後盡全力地,讓父親母親得到照顧得到愛?

可是,子,因為孝了,所以心安頓了,所以生命的某一部份完成了。這,真的不是西方心理學單薄的『討好』兩個字可以理解的吧!

寫到這裡,其實心裡很震撼,也很汗顏

這麼多年來,在助人專業裡,提醒了多少來求助的人,要小心喔,不要太討好而失去自己喔!這個提醒出現的時刻,我是不是也阻攔了一顆心原本可以好好安放在另一顆心上頭的美好可能?

*********************

於是,回到生活裡

我更單純的活著了

我問自己,我對父親母親的愛,有傳遞出去嗎?

我對黃阿赧黃毛毛的愛,有哪裡可以表達行動的嗎?

我問自己,我可以做些什麼,讓我的夫人可以更幸福?

這樣問自己,然後一個一個真實的行動,讓我的心,一步一步的更安頓在父親母親、大女兒小女兒、親愛的夫人的心上。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差別

是:是我自己問自己我要做什麼?我要怎麼安放我的心。

而不是:那些人要求我對他們好。不是媽媽要我更孝順她,不是黃阿赧說把拔你怎麼常常都要工作?不是夫人說老公你怎麼都不幫忙做家事..........

是我,為了面對死亡,為了想完成我的生命,因此用心的安放我的心,在我的親密關係上。

當我,用心的把我的心安頓在重要的關係上頭,我想,我不再擔心,我會迷失在物質金錢的追求上了。

因為,我的心,好好的安放了。

 *********************

僅以這篇文章,謝謝錢穆先生的智慧之語。

 

我期許自己,在五十歲的時候,可以有能力,寫出一本書,書裡,把東方哲學的智慧與西方心理學的知識,融合理解,輔以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回答人生最常被問到的十個大命題。

這本書的書名已經想好了,叫做『人生十問』。

 







秀英 2011-06-18 22:37:05

真要好好的細細品味..到今天為止的500篇作品,怎麼有辦法每篇都這樣深情與觸動人心呢?

慢慢 2010-12-30 11:26:22

在解讀東方與西方文化的時候
兩個文化都有多重的層次
至少有兩個層次
一個是比較階層化的 I MODE
一個是比較平等的 WE MODE

東西方文化同時強調 父慈子孝
孔子跟耶穌都這樣說
但我想像他們說的時候
想講的是你說的
『各個人的心,走向別人的心裡找安頓,找歸宿。』
是一種 WE MODE

但是 在千年的東西方文化中
不管是儒家思想還是基督教文化
都參雜了階層次的思想
於是
[二十四孝裡的故事,哪一個沒有盡力的把自己的需求放最後面,然後盡全力地,讓父親母親得到照顧得到愛?]
這個句子就很容易被曲解
角色的要求就變成一種[應該]
[應該]就很可能變成一種[暴力]
往內轉的[應該]就可能變成一種[討好]
[討好]就變成一種單方面的壓抑個人的需求
(I MODE)
變成一種代代相傳的[委屈]

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傳統故事裡面
都需要小心地檢試 究竟這些故事是
從 I or We MODE 出發
表面上看起來相同的行為
內在卻可能是很不一樣的MODE

遠如 2010-12-29 19:32:51

看完後

感動的淚水直流!!!


是ㄚ

討好的背後

是想把心

好好安放在重要關係人的身上

因為安放了

於是愛傳遞出去 自己的心也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