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9 10:42:55Yen

keep going 1-7

Keep going (1)

【看風的他】 

【美人魚在陸地變成睡美人】 

【死亡,並且誇張】 

【沙子的聲音】 

【哭和寫】 

【亞當與夏娃】 
 
 

keep going(2) 

【哭與寫】 

抄上一句她(在【Yann Andrea Steiner】)說的話: 

(莒)「哭泣變成了我的一項義務,生活中的一種需要。我,我可以用我整個的身體、我全部的生命來哭,我知道,這是我的運氣。對我而言,寫和哭是一樣的。不成體統才寫得出快樂的書。」 

堰:這些接近她的理由,可能發生得,比我理解相映某些情感經驗要更早更早,更渾沌未名之慾。 

【死亡,並且誇張】

大意,是指到,我所認同的(鐘文音所寫:《情人的城市》p45):

「關於摧毀,關於絕望,關於孤獨,關於性愛,關於金錢,關於陰影。

   擁有這些陰暗的同時,你卻沒有封閉起來, 竟還能向荒荒世界吶喊,向生命冷冷溫溫地又擁又抱。這是你,一個莒哈絲式的生活哲學與文學腔調。在完全面世的同時,用一種絕對的自我價值與認同形成了一種獨裁的基調,這獨裁的悍性使得她在面對俗世的同時,其實是一個完整的個我,其實內里是極端避世的。也因為這樣你沒有喪失心智地墜入真正受到自我詛咒箝制的瘋狂的深淵,旖旎這樣時時隱含毀滅特質的人竟然能夠活得長壽而且名利雙收、愛情雙全,簡直是不可思議。」 

這兩個要點或許與作品內容無直接關係,

但和為什麼要作這個作品有點關係。

Keep going(3) 

【看風的他】&【美人魚在陸地變成睡美人】 

【死亡,並且誇張】VS【瞬間異常的行為】VS【是病】dramatic: 使觀眾不得不捲入的手段 

【沙子的聲音】 

【哭和笑】演員在裡面絕對不做[敘事者],這次演出裡只有人/腳色的對話 

【喃喃前進】演員從不靜止肉體觀察與反應成為戲劇動作 

【亞當夏娃】的形象

【凝視】靜默  觀察  停頓  時間 

【異國   調】復仇攻擊  封閉旅行  遁入幻想世界  新奇的隱約的追尋

【愛情: 替代】通俗情節

Keep going (4) 

【看風的他】&【美人魚在陸地變成睡美人】 

【死亡,並且誇張】VS【瞬間異常的行為】VS【是病】dramatic: 使觀眾不得不捲入的手段 

【沙子的聲音】[等待自己成為自己] [主題曲/跳舞的音樂/哭得很慘的音樂] 

【哭和笑】演員在裡面絕對不做[敘事者],這次演出裡只有人/腳色的對話 

【喃喃前進】演員<從不靜止肉體觀察與反應>成為戲劇動作 

【亞當夏娃】的形象

 

【凝視】靜默  觀察  停頓  時間 

 

【異國   調】復仇攻擊  封閉旅行  遁入幻想世界  新奇的隱約的追尋

 

【愛情: 替代】通俗情節 
 

[沙塔拉]

[散步]

keep going(5) 

[影像]

我在想,是否就像宣傳照拍攝的場域,延伸我原來的概念,將一個個廢墟(心理兩人暫居在廢墟)的場景(或種種類似場景),做為這次影像的 內容?

然後我就想如果舞台場上真正充滿垃圾與頃倒的桌椅箱子,會不會是對的?然後我又想,如果把它們拍攝起來作為虛擬場景,演出時候的背景,會不會更符合心理精神上的投射場所?

ex垃圾場、未蓋好的住宅空屋、廢棄閒置空間、防空洞、沙灘上的帳棚、AND...??

在這個邏輯裡的各種場域,作為主題,然後至於畫面擷取、處裡及運鏡方式,到後製的現場執行,仍舊有很大的創作空間。

主要是我覺得在所謂"荒蕪之地"形容底下的這位新小說家,這位不被歸類任何一類的虛無主義擁護者,我們何不幽默又強烈地,把現場真的簡單充滿童心地,就來作"比喻他兩在廢墟談戀愛"?

我很希望觀眾看得懂 聽得懂 來得及接受與消化並現場引發共鳴,也是因此,開場就要有暴動,勢必是某種暴動、衝撞、爆破、爆炸,然後灰塵遁入黑暗,觀眾要經歷一個心驚膽跳,一個大驚訝,一個類似車禍現場的目睹,然後,界下來觀眾他門才能投射,兩位演員接續下來的種種的發作與對策。

所以有些東西要很簡單,比方哭,比方以樂手演唱吟唱說話成為敘事者

那麼比方影像出現華山特區或水源校區或焚化爐或是兒童樂園(小說中的遊樂場)這些影像也有現實生活中的台北地標(還是高雄會比較多),這會讓觀眾有新奇感(或說突然現實化的疏離,而這個疏離也解釋了後設的筆法,小說裡本有的氣氛),這個新奇會有趣,我也喜歡。

再來是,我沒有看過垃圾場空屋災後現場(對,災區現場也是可以包含進去的素材)真的大量使用在影像裡的演出。

再來是,如果只做為一個"舞台背景"的影像,可以是這個功能為主。但很幽默地,還是有攝影的生命在其中參與,我不知道怎嚜用,但我指的是在攝影上專業的變化,他絕對不會是"掛幕"的行為,它會讓你乍看是如此像是布袋戲掛的一個背景,但實際上,有東西在動 在變化 在移動 或在尋找。那麼這樣一來,就有點意思了。

莒愛撕裂傷口,我門給他傷口。

莒愛災難現場,嗜血者,我門一小個用意也把它對號入座。我覺得有人會覺得蠢。但愚蠢與聰明,就像真理和假象,我門讓它更接近。

莒愛渾屯未知之境,乃因此地的動態能量之強烈。正是生命的現象,她在讚擁人的這種能力,因此以死亡作為永遠對照的質地,當然,她就變成堅強無比的霸主,因為她說的是本質上的自然現象。

ok,我在說服經堯採用的內容。 

優美的旅行,如果影像不是帶我門去海邊聽海,去叢林採泥濘,去花瓣上看封怎嚜吹,而是這些生命透過鏡頭,在種種廢墟裡被找到靜態的能量、動態的故事痕跡,會不會更引人驚奇?

 

但,但,我還是期待作曲的經堯和榆鈞可以有不同於畫面與音樂JAM的常見,創作出新的互動方式,讓我門自己都很興奮:)

I DON'T KNOW HOW...

 [燈光]

昨天和荳荳說話中間,荳荳強調莒哈絲真的是很好笑,她要放大哪裡就放大哪裡,花幾頁的篇幅描述一個月台一個穿著,而她要隱藏的三句話就結束(像是"我要他多說一點以前的事情,她告訴我了,痛苦減少了")。這讓我想ˇ到燈光,燈光設計也考慮這個呢?

這種幼稚的聯想,有點想影像作為舞台設計的上述。哈哈。

 [音樂]

 作為比較多層次的全觀 

(比較起影像設計要比較獨斷片面些,影像可說是一個腳色,一種個性,一個獨立的觀點)

 

<沙子的聲音>是榆鈞想嚐試的。

<等待自己成為自己>她目前想寫這首歌 

[有主題曲/ 有一首較長的跳舞的音樂/ 哭得很慘的音樂],這三項,是我和音樂目前的共識。

 

[劇本]

 

荳和我終於有了面對面的溝通。

關於文字有許多的包容。包括歌詞、腳色使用的對話、原小說之外的文字。。。這次沙灘的情況荳會以觀察和靈感,作為時間之內的呈現。而

[問句]: 並非直接刺激觀眾使用,我的解釋是因為問句的方式,是用來"保留"的。保留態度、更迂迴的方式、對自己的保留,對對方的保留,這可能更犀利、也可能更溫柔,重要的是問句很奇妙,它們總能在第一時間引發觀眾的參與。

 

大量的問句是好的。

 

[各種元素某些肯定共有的氣質]

 

【凝視】 靜默  觀察  停頓  時間 

 

【看風的他】&【睡美人的她】(原型)~如果當孩子還是個孩子時:

雅各要有前故事,以便理解為何L吸引她,以便清楚各個心理轉折,比便知道它是如何慢慢失去自己與L交換的各個瞬間,種種雅各的轉折改變,必須要在場上,物質性地被觀眾理解與感受到。看風的他來自另一本小說的一個小男孩,被敘述成在二次大戰裡失去所有親友的孤兒,如何"他的眼睛不再看任何東西,她有一次發現,他在看風... 憂鬱的灰色眼睛的他也許是睡美人的另一半夢幻佳偶,在最合諧的共同休憩時光裡。

雅各的改變是起伏大的,他漸漸失去自我的過程,也說明演員要建立原先的那個自己(和塔佳娜的他),然後中間不得不捲入的原因(瞬間的,像小說理被莒突然命名"我"的那個出現),直到雅各自以為是的"痛苦減少了"。所以<哭泣><大段亂獨白>兩件事情會發生在小帥身上。

形容這兩人是亞當夏娃的被塑造,是因為他們一起在廢墟中遊蕩,要重新建立一個他們新世界的隱約企圖。

 

【死亡,並且誇張】dramatic的伎倆,作為使觀眾不得不捲入的手段,必須。

【瞬間】: 異常的反應、行為、表情。對照激烈的上述死亡手段,瞬間的情況變得迷人,並且是這次沙灘演

出極須補捉的美妙。

【病】 

【異國   調】復仇攻擊  封閉旅行  遁入幻想世界  新奇的隱約的追尋(原鄉與他方: here but there)

 【物質(性)】物質的重要,彰顯了其他另一半文字上語言的重要。各佔一半。 

【愛情: 替代】通俗情節 情節仍舊與愛情有關、背叛有關、旅行有關、性有關。最直接與觀眾共鳴的。

【哭和寫】演員在裡面絕對不做[敘事者],這次演出裡只有人/腳色的對話 

【喃喃前進】演員<從不靜止肉體觀察與反應>成為戲劇動作

 

[現在]:

演出裡的我的直覺與一些已決定的

 

情節:

會從強烈的某個震撼開始,勞兒好似睡去了,做結束。

中間的最大的一次兩人衝突,會是恨兩人都呈現最邪惡的假面,恨意十足的,最可惡的那一面。

 

 

HOW TO PRESENT THE MOVEMENT:

小帥會有哭戲  和大段獨白(或主導的話語)

沁如會有SOLO舞蹈。一半只有局部身體的使用(因為在思索)+一半全身的舞蹈(期待不是常見的沁如俐落身體方式)

對白: 兩人對話上,會有大量[問句]的展現

會有一段時間的大安靜。

 

(IF經堯也喜歡)影像呈現種種廢墟以及荒蕪之地。

 

音樂有三位現場人員(另外是DJ JERRY(榆鈞需要給我其他兩位的email?) 大提琴手翡翠小姐)

音樂  //主題曲   跳舞音樂   沙的聲音的實驗  異國情調  哭得很慘的

 

[簡介]請再看一次,並中英文相加一起看

 

「一個絕望的女人,她帶來了愛誰相信?」  

導演徐堰鈴詮釋法國作家莒哈絲(MargueriteDuras)小說《勞兒之劫》LeRavissement de Lol. V. Stein第一階段的呈現。在莒哈絲小說裡的女人,總是滲透著勞兒的原型:「自我遺忘」是藝術性格的自由境地,卻也恐怕反覆著情感上的墜落。情慾、鏡頭、感官、我、時間、邏輯、想像、筆法、行為、記憶、死亡過於精密或過於草率之間,那些情調和滋味,為何那般引人入勝?導演意圖嘗試作品低限化和過度繁複的雙行表現,製造劇場新感受。「勞兒計畫」第一波現場,由劇中擔任愛情列車長似的雅各、沈睡沙塔拉的勞兒,和音樂設計王榆鈞率領的樂手們同台演出。未來第二波造景,更將延展成三個戲劇文本、更各司獨立的劇場語彙形態。  

一則「睡美人」的靈魂神話,一場迷人的愛情舞姿,一個否認的指定動作。  

The Tracks On the Beach

Production Summary 

A desperate woman brings love…who will believe that?” 

The Tracks on the Beach is the first performance in the spring quarter in the 15th year of SWSG’s foundation. It is a piece by French writer Marguerite Duras, Le Ravissement de Lol. V. Stein, interpreted its first phase by director Hsu Yen-Ling. Lol.V.Stein, the women in the novel who always reflects the prototype of Duras' works at a certain level; “emtpiness” is the free land of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also the repeated collapse of emotions. Lust, lens, sense, I, time, logic, imagination, writing, behavior, memory, and death…reoccur in between meticulous or reckless sentiment and feeling, why it is so fascinating? The director intends to create a new sensation through parallel tracks: overly simplified and intricate movements in the theater. The first wave of Le Ravissement de Lol. V. Stein Project will start with "love possessed Jacques Hold'', "slumbering Lol. from S. Tahla", and the music designer Wang Yu-Jun and her live band.

The second wave of the Lol. Project will extend into three drama texts and more individual theaterical elements.  

An inside voyage of the “sleeping beauty”, a fatal duet, and the designated gesture of negation.

[還在備註欄裡的提問]

【亞當夏娃】的形象泥塑,是勞兒之劫小說裡透漏的莒哈絲願望 

[沙塔拉] ~你怎麼形容這個原鄉  (才能對比出 L 在所有其他不是沙塔拉的他方的心境)

[散步] ~ 十年的散步怎麼做? (音樂可以幫助?)

[物質物件] 等待經由排練產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物質/物件還沒出現。這是原先對舞台設計的想法,比方常見的情況是,經由排練,發現需要的是  蠟燭或是 窗框  或是滿地的沙子  鞋子  繩梯  電話線  幾張椅子  一個很大而傾鞋的桌子?? (。。。這些我門看過的表演

但我希望如果有也必須的話,只要一種東西就好,如果沒有也無所謂。

[排練]

第一二次的排練,從身體和動作開始。

演員會從[閉眼睛]這件事情開始。

我會帶dv,以後我都會帶。

兩位演員記得這幾天把喜歡的句子超騰給我,我門也會從那些句子和意象一起開始。

[物質]的依賴必需: 最晚這週過去之後,就馬上需要榆鈞先給我什麼聲音或音樂,開始加入。 

[ps] 昨天的晚餐是  肝腸豌豆加哩飯,什錦蔬菜,客家小炒,蘿蔔雞湯,炒波菜,九層塔蛋和紅酒。

 

3/4 on the bus

關於沙灘上的腳印新的結構方式,藉由在高雄和子源討論後

我看見:

1【真假故事】

2【勞兒的情慾學習】

3【沙塔拉】

以下,是還原任何一個女孩可能走上的路。

這樣開始集中以下感覺的: 
 

從小保守、封閉的、發育不良的勞兒,自從她被丟棄之後,她其實決定她報復自己「自我否定」的方式就是:(去/下意識的)破壞/放棄所有的人際關係,她再也不信任「關係」的「永恆」。

因此,她安安全全地,居住在被社會否定的價值感裡。

也因此,她的傷痛或報復,不需要再對任何人說。然後她熟習了沈默。

和遊蕩。走路。這些心馳於現實遠方的練習,更令她著迷、確定,這種方式,令自己感到存有。

而悄悄地,她沒有發現,這般任性的隨,自己來自身體深處慾望的方式存在著,這件事情,是多麼違背常理的瘋,是多麼危險地墮落。

這是,純的自由意志。

這是,卻是對愛和性的相互關係的注視。。。而她渾然不知。她在學習一種流動情慾的本質。她在學習如何在中間,感覺到生命。她最大的幸福,都是來自這種,對於情慾的好奇和感動。。。

但,悲傷也讓她矛盾。她無法相信自己會帶來什麼幸福給別人,或說,給予愛,她真的還不懂那意味著人們為何要那樣作。責任,她是懂的。所以她可以有秩序,她可以拒絕。但在那一點,愛與責任的關係裡,她發現不到感動。

幸福是非常個人的。

「語言被填充」她感到被安慰,一點也不覺得人們無理或威脅。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