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5 23:48:40hsuan

火線交錯 Babel

  巴別塔,原文片名對西方來說已是個明喻─關於語言混亂的聖經典故,因此當電影的企圖和意義如此顯著的時候,就勢必得要有其他更跳脫的、得以勝過的主張才行。若以此檢視,全片的節奏和鋪陳則顯得冗長,從劇情整體而言又稍嫌老套,僅能從各自抓出一些零星的觀點,又可惜是沒被發展完全的。

  因為想忘記喪子的傷痛,瓊斯夫婦來到離家千里遠的摩洛哥,但實際上心境未曾釋放,便無法從那樣的情境中脫離。一道隔閡硬生生塞在他們的旅途、婚姻與情感中,瓊斯不想吵架,太太回答:當你想吵的時候記得告訴我,那表示你不再逃避了;這是雙方對溝通(緊張/放鬆)、面對(吵/旅行)的不同理解。

  無論是行為上或是言語上,瓊斯夫婦都欲言又止。在遊覽車上,太太輕輕地握住瓊斯的手,但因為心裡的隔閡,使得就算彼此碰觸卻再也不了解對方;太太最後只得悄悄鬆開手的段落,其實飽含著多少說不出的複雜情感。人類情感距離的空洞,是否非要等到一種幾近無法挽回、瀕臨失去的時刻,真實地捧著流淌的鮮血,才會明白每個能相聚、能溝通、能理解的重要?

  這起事件最後被渲染為國際恐怖事件,再機巧的外交辭令,在各自懷有猜忌、各懷鬼胎的立場下,也只是各行其是、自圓其說。在冠冕堂皇的國家大義之上,個人的生死便顯得微不足道,因虛構的國家爭執延遲了救援,最終還是要為冠冕堂皇的藉口服務。各大媒體的關注與轉播,也不過是不斷陳述相同的錯誤罷了。

  言語不同的人/族群自然難以相互理解,然而即使語言相同,我們卻再也聽不懂對方的話。ex:瓊斯夫婦、同車的遊客們,以及摩洛哥警察逼問哈桑時的暴力。彼此不肯懷著善意去理解而造成的誤讀,是一種勝於加諸肉體、形而上的暴力。

  而當人失去了語言能力(或語言不再是能使人類互相瞭解的工具),人本能的使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作為情感、慾望甚至是一種武器。而他人對於肢體的表達,反應的卻已是種不懷好意、佔便宜的碰觸、窺探,又或著對對方的赤裸自曝,心生恐懼。討便宜或恐懼,不只是對肢體,也是人類對溝通這回事逐漸演化出的毛病。

  日本這段的情節較另兩段抽離,卻也是比較有趣的。在這段裡,觀眾轉成一個比較主動的位置,而不像在另兩段被塞餵關於言語差異的領悟(甚至觀眾早已知/可預測?);因著許多動機未明的部分,ex:千惠子與父親的心結、其母自殺的真相、千惠子為何色誘警探、及她給警探的紙條上到底寫些什麼……這些空白的部分反而讓我們發現,言語會使人誤判,但沒了言語,我們看著她的行為,甚至即使看到她紙條上的字句,(懂日文或不懂日文的人)也未必理解「他人」的感受。

  言語、文字、行為皆如是。你是你、我是我,即使身體能怎麼碰觸,心裡界定了「彼」與「此」的分別,總使得「我們」形同陌路。


2008/9/15


導演/阿利安卓岡札雷伊納利圖
編劇/吉勒莫雅瑞格
演員/布萊特彼特、凱特布蘭琪、役所廣司、菊地凜子
電影年份/2006
出品國/USA
出品/Paramount Van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