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06 20:12:35大頭阿呆如

講理就好III:知書達理

不知何時開始喜歡看洪蘭的書 其實有點汗顏 有點見識淺薄
一直到進入研究所才聽聞過此號人物 而一接觸到她的書 就欲罷不能
很佩服她對教育的執著和付出 很喜歡她在書中
用專業的角度 來印證 來警示我們該注意的現象 也可從書中
獲得一些覺得很有趣 很特別的新知 覺得從她的書中
可以深深感覺到 她的一字一句 都是如此的可以深入到讀者的心坎裡
讓人除了敬佩 也會一頁一頁的如倒吃甘蔗般閱讀 當然
裡面有很多很棒的文句 我想必會讓我受用無窮 在此也跟大家分享溜~~
當然~每個人的認同點有所不同 以下是我覺得很棒的~
很希望大家可以買來 或借來細細品味閱讀 會更讚唷!
---------------------------------------------------------------
☆閱讀是教育的根本,未來的公民必須具備國際觀,才能與外面世界同步成長。要達到這個目的只有兩個方法:經驗與閱讀。
★多媒體教學始終是個輔助教學,無法取代閱讀。
☆學生作文退步是因為他們沒有廣泛閱讀,與考試無關。
★廣泛的生活知識及因閱讀而來的背景知識是創造力的基本條件,閱讀培養邏輯性的思考方式,而邏輯性的推理是創造力的根源。
☆有創造力的人通常不是知識最深、最聰明的人,但他一定是最有觀察力、知識最廣的人。
★金錢和快樂不是線性關係,當基本需求照顧到以後,增加金錢所增加的快樂就很有限;相反的,自我得以發揮所帶來的滿足感和快樂的關係就是一個線性關係,自我成就愈高,帶來的快樂愈高。瞭解到這一點,父母應該順著孩子的天性,鼓勵他發展他的長處,因為只有孩子快樂,父母才會快樂。
☆親子關係是一個很奇妙的關係:父母快樂,孩子不一定快樂;但孩子快樂了,父母一定快樂。這就是為什麼每一個人應該走他自己的路,不應該取悅他人,因為一時的「孝」,最後會變成「不孝」,你的不快樂會帶給父母懊悔,反而變成不孝。
★課外書就是課本的鷹架,背景知識愈廣,孩子愈容易接受課本所要傳遞的知識。
☆人的學習可以分為兩種:教室外特意的學習(intentional learning)和生活中無意間的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這兩種學習都很有效,但是用得罪多的,還是無意間的學習。葛林爵士(Lord Green)說得好:「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學到任何有用的東西,而是在培養人格和情操、正確的社會觀念和交到好朋友。」王爾德(Oscar Wide)也說:「教育是件好事,但是請記住:許多值得學的東西是無法在學校裡教的。」現在科技進步這麼快,《天下》雜誌的殷允芃發行人也說:「高科技十八個月就淘汰一輪,傳統科技五年淘汰一輪。假如我們仍然教給他死知識而不是活的求知方法,那麼等他畢業進入社會時,這個知識早就落伍了,報淘汰掉了。」
★與其把電玩看成洪水猛獸,不如訓練孩子自致力,允許他玩,只要他把功課做完,尊重他,讓他學習經營自己時間的能力。
☆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我們應該培養孩子多元化的能力。行行出狀元,只有出了學校以後的表現,才是真正蓋棺論定的表現。
★中國人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或許父母不要指示拼命賺錢以提升生活物質的享受,應該把時間精力花在孩子身上,給他溫暖和安全感,培養他健全的人格。
☆山珍海味只是穿腸過,但情緒的正常發展會影響他一輩子。在演化上,只有後代子孫的成功才是你真正的成功,我們不要捨本逐末,忘記生命的真正意義。
★ 我們很難記得三歲以前的事情,因為大腦中處理記憶的海馬迴尚未發展完成,這是為什麼我們有「童年失憶症」的緣故。
★ 真正的智慧不是訓練或補習班可以補強的。大腦的早熟與以後的成就沒有一定的關係。成功的必要條件並不是聰明,而是毅力。一個成功的人不一定最聰明,卻一定是最有毅力的人,因為一分天才,九分努力。
★ 人很容易落入自己思想的窠臼中,一旦習慣成自然後,即便有新的可能性也看不到。這就是為什麼有創造力的人常常是年輕沒有什麼經驗的小伙子,因為經驗固然使我們「駕輕就熟」,減少大腦能量的消耗,但也使我們的心態固定,減少彈性。這種所謂「老人的固執」或「老狗不能學新把戲」,其實是有大腦神經機制上的原因,我們的心智(包括記憶、語言、思考)其實都是幾千萬個神經元(neuron)聯結而形成的神經迴路,一個長期使用的神經迴路,每個神經接觸點的聯結已經牢固了,不易鬆開再去和別的相連;但是一個尚未完全固定的接頭,就很容易接受別的邀約。
★ 人在下決策時是不理性的,不會利用已知的或然率做判斷,常被自己過去經驗形成的偏見左右。
★ 經驗是達到學習最好的方法,因為它促使神經的連接;但是經驗要靠時間換取,而人的壽命有限。因此,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經驗,就必須快速將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而吸取別人經驗最好的方式便是閱讀,因為它超越時空的限制,只要一書在手,不論這個經驗是發生在何時、何地,都能依你自己的速度處理它。
★ 教育下一代人人有責,學制不能拿來做為學生知識不足的藉口。馬克‧吐溫(Mark Twain)說:「我不會讓學校阻擾我的教育。」(I would never let school interfere with my education.)學習是靠自己,能突破桎梧的人才能有成就。
★ 美國賓州大學的心理學講座教授塞利格曼一直呼籲人們不要老是著重心理疾病的治療,應該把重點放在心理疾病的預防,他把這叫做「正向心理學」--找出長處優點,培養信心使產生生命的希望。他主張教育不要強調改正錯誤,要找出每個人的優點,從優點上培養信心,有信心才會有希望,而希望是個緩衝器,可以抗壓,度過苦難。
★ 塞利格曼提出一個得到真正快樂的方法:從正向的情緒出發,找到生命的意義,這個意義會帶給你希望,而希望使你駛過人生的暗礁。他認為正向情緒的根本是做人基本的美德,即智慧、仁愛和正義,從美德出發才會找到生命的意義。難怪潘朵拉的盒子最後飛出來的是「希望」,有了希望前面所有的苦難都可以忍受。但願每一個人都能在「亂」中找到他人生的希望。
★ 從人類的歷史來說,我們的祖先活過冰河時期惡劣的氣候和災難,面對旱災、水災和飢荒,所以留下來的這些人很可能都是未雨綢繆的人,我們遺傳了祖先的腦,也遺傳到他們看事情只看黑暗面的特性。
★ 悲觀對現代人最大的壞處是它會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證據顯示它不但影響心理健康,但已深入細胞層次,使免疫系統變為被動,將免疫功能減低。但是它會被演化留下來,就表示這種特性在現代畫社會中也不是全然無用的,一個公司的老闆必須是對現實世界有正確觀念的人,塞利格曼教授把這種人叫做「職業悲觀者」,這些人不是徹底悲觀,他們只是偏向於悲觀,做事謹慎小心而已,公司的掌舵人通常有這種性格,研究發現董事會的成員在測驗分數上偏向悲觀,他們平衡了企畫、市場行銷者的樂觀,使公司得以前進。事實上,人類一直是在這種樂觀—悲觀的矛盾中進化的。人類如果沒有樂觀的幻覺,我們怎麼可能生存得下去?春天插秧要到秋天才能收成,人沒有尖牙利齒,猛碼象比我們體積大這麼多倍,怎麼敢衝上去補殺牠?如果沒有希望—認為現實其實比它實際更好的希望—驅使者,人不可能超越自己,活到現在。
知道了悲觀、樂觀都有演化上生存的理由,人就不應替自己的情緒找藉口,而是知道悲觀、樂觀都有其優缺點,就要想辦法發揮自己的優點,排解自己的弱點,使自己在這個人際關係疏離的現代社會中生存下來。憂鬱症很苦,有個患者對我說,發病時像掉到無底的黑洞深淵,他說:「你們只會說萬丈深淵,我卻覺得比萬丈深淵更深一萬倍。」但願張國榮是最後一個用自己的手結束生命的人。
★ 寫《圍城》的錢鍾書曾經對中國的會下過一個非常好的定義,他說:「邀些不三不四的閒人,談些不痛不癢的廢話,花些不明不白的冤錢。」
★ 就生物界來說,生存是個機率,每一分鐘都可能出意外,挫折應該是常態,順利才是例外。人類是生物界的一份子,卻不這麼想,一有挫折便怨天尤人,忿忿不平,覺得天下人都對他不起。其實,一隻動物早上出去覓食時,都沒有把握今天可以平安的回到自己窩中,牠們都知道,一離開溫暖的巢穴,生死就在一線間,一不小心,自己就變成別人的晚餐。
★ 人類忝為萬物之靈卻不會對生命感恩,稍不如意便吹鬍子瞪眼睛破口大罵,到處都是對現實不滿的暴戾之氣,完全忘了自己只是百代的過客,只在這個四十六億年久的地球上,佔用極微少的一點時間享用它的資源。人的生命真是比蜉蝣還短,我們在這個地球上的心態應該像個好客人,感激、敬愛你的東家,走時,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如果瞭解到這一點,其實沒有什麼難關是過不了的,也沒有什麼心結是無解的。
很多人認為演化生物學不重要,但是它讓我們瞭解自己的渺小,使我們不敢在大自然前自大、自滿。「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能看到這一點,或許暴力及憂鬱症會減少一點,社會會祥和很多。
★ 巧合其實就是墨非定律:「一件事只要有可能發生就一定會發生」,人只是沒有這個預知能力,不知它何時何地會發生而已。人生本來就是無限機率的組合,我們不應該低估「巧合」的可能性。但話說回來,看到我們的老百姓對五百萬分之一的機率這麼有信心,誰說我們是個悲觀的民族呢。
★ 基因的研究讓我們知道自己手上的籌碼,智慧讓我們知道如何把這副壞牌打到最好。父母所能做的不是以淚洗面、怨天尤人,而是坦然接納與積極鼓勵,讓孩子知道人本來就是每個人不一樣,「天生我才必有用」,盡量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出來。
★ 其實我個人非常反對「補強」的觀念。一個園丁如果每天的時間都花在拔草上,就不可能有時間種花,那麼,他的花園充其量是做到沒有野草而已,不會有吸引人的美景。但是如果他把時間花在種他應該種的花,那麼當花草長得茂盛時,野草自然長不出來,因為沒有空間了,而他這樣卻有了一個耀眼的花園。同樣的,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假如把所有時間都花在補強上時,自然就沒有剩餘的時間學新的東西了。
★ 【沒有可以訂做的孩子】其實聰明才智是先天(基因)和後天(經驗)各一半的因素,不能全怪基因。有人把這個關係比喻作出國旅遊,「基因」把你送到目的地,但是到目的地該怎麼玩,那是「經驗」的事。比如說,兩個人都到了紐約,一個人玩得很痛快,另一人則覺得不過如此。雖然都到了同一個城市,收穫卻不一樣。這位不愛讀書的孩子,他的父母不知道有沒有檢討一下自己,有沒有以身作則努力學習讓孩子做榜樣。
★ 關於長相不佳,這點其實是遺傳學最吸引人的地方。每一次精子和卵子結合都是一個大摸彩:運氣好,父母最好的特質都被抓出,組合成閉月羞花之貌,傾國傾城之姿;運氣不好,引性的遺傳因子被組合在一起,形成弟弟是武松、哥哥是武大郎這種無語問蒼天之事。英國最有名的舞蹈家鄧肯(Isadora Duncan)女士曾向大文豪蕭伯納求婚說:「想想看,以我的容貌加上你的頭腦,我們的孩子將是舉世無雙,天下無敵。」蕭伯納嚴肅的說:「夫人,你可曾想過,如果他遺傳倒是我的容貌配上你的頭腦,他該怎麼辦?」孩子的相貌固然是天生的,但後天也有可著墨的地方,中國人不是說「相由心生」嗎?三十歲以後,人該為他自己的相貌負責,其實我們喜不喜歡一個人很少是因為他的長相,多半還是在於他的談吐與風度。
孩子是上天的福報,不論多麼完美的結合,孩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盡如人意,因為裡面機率的成分太大了,父母不可用購買藝術品挑瑕疵的眼光看待孩子,需把他看成待栽培的小樹,勤施肥,多除草,一旦他成長了,不但為你遮蔭也造福其他人類。
★ 葛林爵士說:「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學到任何有用的東西,而是在人格、情操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大家都知道出了社會,朋友的重要性遠大於書本知識,所以父母師長不應該大看重考試成績,造成孩子的壓力。
★ 【先天不足後天能補】最近明尼蘇達雙生子研究的報告顯示,基因和後天經驗對孩子智慧的影響是各百分之五十。基因決定孩子大腦的結構,但裡面神經迴路的連接卻是後天經驗所決定的。我們的大腦有很大的可塑性,老人中風後,如果勤於復健,也可以恢復很多的功能。
★ 一個人會成功不在於頭有多大、腦有多聰明,而在於他是否肯全心投入,鍥而不捨的追求他的理想。現在我們國家最大的隱憂不是在我們的孩子不夠聰明,而是在他們的價值觀有所偏差,人格的鍛鍊有所不足。我們目前兩極化的社會不是培養孩子品德的好環境,我們傾向於非黑即白、非藍即綠。不留疑問的空間,看事情都從表象推測原因(如腦大),不能深入分析。
看到我們的國民捨本逐末,一味的追求一個自己無法改變的東西,卻放著可以使力改善的東西於不顧,我感到萬分的可惜。
★ 【空等待,無希望】不知何時,過去「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美德,已被「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自私所取代了。我認為會連續發生這種悲劇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大環境的紊亂讓學生對未來沒有信心,二是學生沒有閱讀的習慣,不能將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同理心。向陽基金會最近公佈一項調查發現青少年痛苦指數很高,主要原因是覺得社會沒有正義,道德沒有標準,國家沒有前途,因此青少年麻木自己,不關心別人,得過且過,沒有遠大的志向,也不在乎民間的疾苦。
★ 大仲馬在《基督山恩仇記》的最後一段寫道「生命是等待與希望」,當我們的青少年感到生命是「空等待」與「無希望」時,這是一個覆舟的警訊,不可以再以「個案」看待它。
★ 【積極的生命教育】捷運是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對青年,積極的生命教育是今天不做,就沒有明天了。
★ 【自己的心情控制在自己手上】父親說,凡事要操之在我,盡量爭取主控權,但對於不能控制之事,就要完全放開,心才會自在。不要為了一件自己無能為力之事(如要別人道歉)而耿耿於懷,破壞了心境的安寧。人一生中一定會有冤枉你、嫉妒你的人,我們不可能逢人便辯白,因此凡事自己沒有主控權之事便留待時間去解決。英文有句話「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time」(真相是時間的女兒),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他告誡我們不要把心情寄託在別人的行為上,一定要自己主控。別人對不對得起我們都沒有關係,因為人是對自己負責,沒有人可以使你的心情好或不好。
★ 怨恨是最傷身體的一種負面情緒,它鎖住我們的心,使我們看不見其他美好的事,虛度了人生。
★ 【與微生物共生】人開始輕忽傳染病,人的傲慢與自大,使人類忘記了微生物是這地球最古老的生命型態,哈佛大學已故的演化生物學家古爾德曾說過:「從任何標準來看,微生物都是這個地球最成功的生物。」因為它們的生命週期短暫,生命型態簡單,可以在短時間內透過基因突變,迅速的適應環境的新變化。假如它的生命週期是二十分鐘,那麼短短二十四小時,它就可以經歷七十二世代而演化出新的、更厲害的品種。
★ 【所謂成功】成功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影響了多少人,為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年輕人應該有這個大志,世界因有我而更美好。心理學上已經發現沒有意義的快樂不會長久,心靈的空虛是再多的物質也填不滿的。怎麼讓年輕人在開始走人生的路時就瞭解到這一點,是我們生命教育最重要的任務。
☆【夢的奧秘】印第安人也認為夢是預兆,美國印第安人會把一個像網子似的編織物掛在牆上,叫做「補夢網」,希望日日有好夢。南美的印第安人更認為夢中的事是實際發生的,對夢戒慎恐懼。

★如果「精神病是醒來的惡夢」,那麼「夢遊就是睡著的表演」,將夢境實際表演出來的一個沒有意識的動作。

☆剛開始的夢都與白天發生的事有關,但睡到中夜以後的夢時間就逐漸拉遠了,那時做的夢差不多是六~八天之前發生的事,而每晚最後做的夢與遙遠的過去有關。

★嬰兒比我們多出來的睡眠,絕大多數也是REM睡眠,因為嬰兒一生下來必須快速學習週邊環境的一切,以利生存,當他在大量學習時,必須有大量的REM睡眠的做夢以整理清醒時所觀察到的訊息,所以嬰兒的睡眠有很大一部份是做夢的REM睡眠。另外研究也觀察到七個月大的胎兒在母親肚子裡就會做夢,他們會把大拇指放進嘴裡吸吮,做為出生後自己獨力呼吸的準備(胎兒在母親肚子裡不會呼吸,他是靠臍帶與母親交換血液中的氧氣)。

☆很多人很奇怪小小的嬰兒在家中萬般的呵護,為什麼會做惡夢大哭驚醒起來。我們現在知道嬰兒清醒時其實是處在一個極端壓力的情境下,所有的聲音、影像都是新奇的,他必須花很多精神分析、學習,這種不自覺的壓力,常會使他在夢中宣洩緊張的情緒,因而造成惡夢。

★【面對21世紀的挑戰】讀書可以改變氣質,這個原因是讀了很多書,視野變得寬廣,不會再為芝麻綠豆小事煩心,眉頭不會深鎖。知識淵博,使你對問題有很多的解決方式,你的成竹在胸,使你談吐有物,進退得體,這便是風度和氣質。氣質必須經過讀書的薰陶,急促是不可得的,也無法作假的。

☆【創造力與閱讀】英國的教育部長布朗凱曾說「閱讀解放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的心智遨翔」。一個有創造力的心靈必須是自由的,它必須不受束縛,而閱讀正是解開它的束縛、使它飛翔的金鑰匙。在談創造力的今天,讓我們從創造力的基本做起,鼓勵孩子閱讀,打開他心靈的事界,放他高飛遨翔。

★諾貝爾生醫獎得主梅華達爵士說過,一個人只要有很好的普通常識和一般的想像力,就可以成為一個有創意的科學家,你不一定要很聰明,但是你一定要對某些東西很有知識。聰明是天生的,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但是智慧是後天經驗累積的,是我們努力可以達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