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0 16:05:49張友義

士師記第十章~第十二章 士師耶弗他:言多必失的悲劇人物

一、環境背景:歷史又一次的循環
A.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1. 事奉迦南人的神:諸巴力、亞斯他錄
2. 事奉外族的神:亞蘭、西頓、摩押、亞捫、非利士等族的神
3. 離棄耶和華神,不事奉祂
B. 耶和華神向以色列人發怒,將以色列人交在外族手中達18年
1. 非利士人:與亞捫人攻擊約但河邊住亞摩利人之基列地的以色列人
2. 亞捫人:
a. 與非利士人攻擊約但河邊住亞摩利人之基列地的以色列人
b. 渡過約但河攻打猶大、便雅憫、以法蓮族
C. 以色列人的反應:
1. 甚覺窘迫
2. 哀求耶和華神
a. 認罪悔改
b. 除掉原本事奉的外邦神
c. 開始事奉耶和華
D. 耶和華神的反應
1. 教訓以色列人
2. 拒絕拯救以色列人
3. 看到以色列人的悔改,為他們心中擔憂
E. 以色列人的反應:
1. 彼此商議,並未進一步去求問神
2. 以釋放領導權力當作誘因。
二、耶弗他出場
A. 家世
1. 基列人
2. 大能的勇士
3. 父親:基列;母親:妓女
4. 不見容於嫡出兄弟,被趕逐離家
5. 逃避弟兄,與匪徒聚集在陀伯
B. 出陣
1. 時間:亞捫人攻打以色列
2. 動機:受基列的長老之請託,作征亞捫元帥
3. 反應:
a. 諷刺、嘲笑基列長老
b. 抬出耶和華神做背書:耶和華神變成了兩邊談判的籌碼與賭注
4. 任命:
a. 百姓立為領袖、元帥(民主?)
b. 耶弗他在米斯巴、耶和華面前發表討亞捫宣言
C. 耶弗他的外交行動
1. 打發使者傳話給亞捫王
a. 引經據典,以歷史事實回應亞捫王的攻擊藉口
b. 拉抬聲勢,用以往勝利的經驗來威脅亞捫,圖不戰而屈人之兵。
2. 結果:亞捫王不為所動。
D. 耶弗他的軍事行動
1. 關鍵點:聖靈附體
2. 四處奔波,招兵買馬,號招民兵?從基列到瑪拿西、米斯巴、亞捫人的基列
3. 轉折點:多餘的許願:將人獻為燔祭給耶和華神。不合神心意的許願!
4. 爭戰(兩節經文)
a. 耶和華神將亞捫人交在耶弗他手中
b. 耶弗他就大大殺敗他們
c. 攻取20座城
d. 制伏亞捫人!
E. 錯誤起誓的代價:
1. 從高唱凱歌的勝利元帥,變成手刃親女的絕後父親!
2. 獨生女迎接凱歸父親的樂歌,變成哀悼自己早逝青春的輓歌!
3. 原本因爭戰得勝而舉國歡騰,變成因獻女為祭而舉國哀哭!
F. 刀口向內的滅族屠殺
1. 以法蓮族的抗議:因未能參與爭戰
2. 耶弗他的回應
a. 言語的回應:爭辯
b. 行動的回應:爭戰。
基列人因自己被小看而爭戰;耶弗他因以法蓮的抗議而爭戰。
3. 結果:以法蓮被殺42000人。
G. 落幕
1. 作士師6年(最短?太平?)
2. 無後裔
3. 無所終,亦無其他建樹
三、學習教訓
A. 人不會從歷史經驗中學到教訓,相同的問題會一再發生。
1. 以色列人一再犯同樣的罪,屢屢遭耶和華神的教訓但仍故態復萌。
2. 敬拜外族的神,卻遭外族的人壓制。
3. 人不會因為敬拜同樣的假神而和平相處。
B. 民主的結果,卻以暴君殘殺收場
1. 民主而非神主,最終必自吞苦果
a. 例:亞比米勒、耶弗他
C. 靠自己的能力,但沒有實際效果。
1. 耶弗他以口才勝過長老,取得權力
2. 耶弗他以口才說服百姓,贏得地位
3. 耶弗他以口才智辯亞捫王,但不被聽從
4. 耶弗他倚靠神的靈,戰勝敵人
5. 耶弗他以口舌起誓,失去女兒
6. 耶弗他以口舌回應以法蓮,挑起爭戰
7. 耶弗他以口音分辨敵我,殘殺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