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12-16 16:10:10賀達雅

重重無盡的慾望之網

在《浮士德》中,歌德說:「石頭一旦丟了出來,就落入了魔鬼的手中!」慾望的石頭,不論起初多麼微小,只要在物質世界中開始滾動就會愈滾愈大,無止無休。有例為證:

一、慾望的遞增性:從一根鞋帶到一棟房子

有一個平凡的公務員,穿著一雙破鞋,住在舊茅屋裡,騎自行車上下班。有一天,他偶然地在路上發現一雙新鞋帶,想將鞋帶穿在他的破鞋上,卻覺得不配;只好去買一雙新鞋子。穿上了新鞋,又覺衣衫藍褸,與新鞋子不搭調,所以又買了一套西裝;已經西裝革履了,總不能再騎自行車上班了吧!於是花了積蓄買了一輛汽車。新車要停在車庫裡才安全,於是努力工作,標會借貸,買了一棟房子。

多美好的故事啊!是什麼動力在成就這個「美好」﹖就是慾望!像雪球一樣,慾望愈滾愈大。稍早以前,一個村子裡可能只有一戶人家有電視,而且還是黑白的。後來演進為彩色的,但只能看三台。現在有數十個頻道可供選擇,人們還是覺得不滿足,因此電影和錄影帶仍舊有其市場。以前的奢侈品,現在成了必需品。俗語說:「需要為發明之母」,而慾望著實為需要之母。

在現代社會中,一旦買一個東西,就要連帶買其他東西。以鉛筆來說吧,買鉛筆同時需要買削鉛筆器、橡皮擦和鉛筆盒等等。更進一步說還需要紙、書桌、椅子,也許還需要一間書房。「需要之網」是重重無盡的,而慾望則張開了這張羅網。

現在的問題是:能不能不張開這張網?答案很遺憾是:沒有辦法。只能盡量縮小羅網的範圍。有些網是不得不張開的,有些則大可不必。西哲伊比鳩魯主張節欲,但不主張禁欲。他認為基本的需要(如食、睡)必需維持,否則不論對身體或精神都沒有好處;可是進一步的需要,如美食華服就不必要了。佛陀成道的故事也說明了極端的苦行和禁欲並不能通達最究竟的境界。重要的是要看清慾望的實相。除了上述故事所表明的「遞增性」之外,慾望還有其「相對性」和「主觀性」。看看下面的例子吧!

二、慾望的相對性:何謂第一美味?

有一個國王,已經吃膩了御廚作的菜,便下令:誰能烹調出天下第一美味,就有豐厚的賞賜。很多廚師前來比試,拿出看家本領,都作不出國王認為是第一美味的菜。此時有位廚師就說:「陛下,草民知道天下第一美味在哪裡,只不過此物難求,而且一定要新鮮時才能顯出其美味。」國王問:「要到哪裡去找?」廚師說:「詳細的地方,草民並不清楚,可是大概在哪一帶,卻是知道的。」於是便說動國王答應親自前往尋找。第二天國王便帶領一些侍衛隨著廚師外出找尋「天下第一美味」。結果廚師故意上山下海兜圈子,等到國王又餓又渴的時候,才從袋中拿出饅頭和白開水給國王吃,國王一吃,果然是天下第一美味。

這個故事的主旨很明顯:對一個極度飢餓的人來說,滿漢大餐和粗茶淡飯的差別是不大的。在平時養尊處優的日子裡,也許差別很大,由於慾望和需求愈滾愈大,簡單的食物是無法滿足的;而在最飢餓的時候,基本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也許滿漢大餐可以讓一個極度飢餓的人十分的滿足,但饅頭白飯也能帶給他九分的滿足,因此在極度飢餓時兩者的差別不大。這顯示出,某些我能所渴望的東西,只有在某種條件下是好,而在其他條件下和其他事物並沒有差別。

另一個類似的故事也可以交互參照,據說乾隆皇帝微服出巡,在江南吃到了一道令他難忘的美食。這道美食不是什麼特別的菜,不過是家常菜「炒豆芽」而已。這種菜在宮中是不可能出現的,皇帝從未吃過,自然認為它是美味。而一般老百姓,由於不可能吃到宮中的菜,自然也會抱著好奇心,認為御廚烹飪的菜才是第一美味。這就是相對性。

莊子也提出過同樣的看法,老鷹喜歡吃老鼠,從牠們的立場來看,人類的食物是很難吃的。人們公認西施是美女,可是不論西施再美,魚兒看到了還是會怕得遊走,雁兒會怕得飛走;所謂「美味」、「美麗」都是相對的。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慾求,因此對於「美味」、「美麗」的看法必定是不同的。同樣地,不同的人由於背景的不同,也會擁有不同的慾望,從而對「美味」、「美麗」的看法也會有所不同。這就是相對性。

三、慾望的主觀性:相由心生

讓我們再看一個相關的故事。
有位女孩,由於個性孤僻自閉,平常很不得人緣。有一天,她經過一家飾品店,覺得一對耳環不錯,戴上了它,似乎讓自己漂亮了許多。。付了賬之後,到了學校,也許是覺得自己變美麗了,所以便很自信、開放的主動和同學打招呼。原本不得人緣的她,今天忽然結交到許多新朋友,老師也對她另眼相看。她認為這一切都是耳環的功勞,所以決定放學之後再去買一副。到了飾品店,只見老闆娘對她說:「小姐,今天早上你買的耳環忘了帶走。」

這就是相由心生。慾望是主觀的,西哲史賓諾沙說:「並不是因為我們認為某物是好的,而去追求它、希求它、渴求它和慾求它,相反地,是因為我們去追求它、希求它、渴求它和慾求它,我們才認為某物是好的。」(《倫理學》)簡而言之:並不是先有一個「客觀」的好」先在那裡,我們才去追求它;相反地,由於我們先「主觀」地認定它值得追求,它才成為好」。某物之所以具有價值,是因為人們「認定」它「值得」這個價值,一旦這個「認定」改變,那麼就會對它棄如蔽屣。是故股票、鈔票有可能在一夜之間貶為廢紙,就是這個道理。

四、拔本塞源

慾望是遞增的、逐漸累積的。因此,必須先截斷眾流,拔本塞源,然後再逐漸消去。《老子》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合抱之木,始於毫末。」如何累積,就要如何消去。其次,慾望是相對的、是依存於某種條件的,換言之,是某種緣起法、某種「集」。這正好說明它的「空」。最後,慾望是主觀的;不同的主體會有不同的慾望。因此,要轉化慾望,就要先轉化自己的主體。《莊子》云:「有真人而後有真知」、「至人無夢」,唯識宗之「轉識成智」,皆指出必須先轉化主體,其客觀的境界(包含其所慾求之對象)才會同時轉變。

總而言之,慾望一經發動,便不可收拾。《莊子‧齊物論》「其發若機括」一段有精彩之描述。凡事必有其根源;「苦」必緣於「集」。「滅」集之「道」,要言之可從如上三方面著手:首先是阻止其遞增與累積,以免積重難返;其次,認清其相對性,不以之為絕對。既非絕對的,就不需固守不放;最後,既然慾望是主觀的,解鈴還得繫鈴人,就必須轉化主體自己的心境。有所欲,就有所住。《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其無所住,故不「有」,以其「生其心」,故不「空」;不有,故能「寂然不動」;不空,故能「感而遂通」。
是為結論。

上一篇:智慧的寶珠

下一篇:幸福的弔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