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記行(二):兩極化的城市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留下許多政治和文化名人的故居,我個人對宋慶齡和魯迅的故居較感興趣,於是前往遊覽。
魯迅故居位於虹口區山陰路,是一幢紅磚瓦的狹長三層樓房,和其他樓房同排相連,座落於一個陳舊的小社區中。相鄰的人家在二樓窗外掛滿衣物,為魯迅故居增添了市井味。然而入內參觀必須由官方的解說員帶領,他面無表情,向遊客介紹著昏暗的室內空間。一樓是客廳和餐室,二樓是魯迅的臥室兼書齋,我看到室內的鐵床、籐椅和書桌上的文具,想著魯迅一九三六年去世前的最後三年就是在此生活,且在此病逝,頗有歷史的臨場感。牆上掛著魯迅的兒子周海嬰出生時的畫像,可以感受他對兒子的喜愛。三樓是海嬰的房間、保母室與客房。解說員特別強調魯迅和共產黨早期領袖瞿秋白之間的友情,他在此掩護過瞿秋白,也曾經受到國民黨的監視。中國大陸所詮釋的魯迅是左翼革命的戰士與精神導師,而台灣的理解則是偏重文化層面,對我來說,魯迅作為中國新文學之父的地位要比他的政治立場鮮活得多。他冷峭嘲諷的文筆以及對於民族文化的深刻反省,影響了許多台灣作家,並打動無數年輕人的心,文學的力量永遠比僵化的政治宣傳更有感染力。
相較於魯迅故居的逼仄幽暗,位於淮海中路的宋慶齡故居則是寬廣氣派的草坪洋房。紅瓦白牆的三層樓房,為開闊的前後院所圍繞,從大門有警衛守護、以及入口通道上豎立的宋慶齡雕像,已能看出宋慶齡作為國父遺孀的國母身分所受到的尊崇。一九四九年,宋慶齡在這裡接受共產黨邀請,北上開會並當選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之後她常在此招待外賓,會晤共產黨政要,居住達十五年。同樣由官方解說員帶領,我們參觀了一樓的客廳、餐廳和書房,但見廳中掛滿國際人士贈送的油畫、孫中山的遺像和毛澤東探望她的留影,再再將宋慶齡定格為親善外交的使者和熱愛黨國的女性,充滿政治宣傳的意味,倒不如其中展示的一件宋慶齡愛穿的香雲紗旗袍來得親切。二樓的臥室有一套藤木家具,是父母送她的結婚嫁妝;還有一架鋼琴,可能在公餘時,宋慶齡會彈琴自娛以排遣寂寞吧?她三十二歲就守寡,為了扮演好世人期待的國母角色,一直沒有再婚,但有關她和男人們的戀愛傳聞卻不斷,據說晚年她曾和自己的秘書同居,有遊客向那解說員詢問,他冷然回答:「沒聽說過這事!」宋慶齡的政治形象一如魯迅,是壓抑了人性真實才造就的偉大革命者身影,中國近現代史何時才能解脫意識形態的魔咒?
上海也是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擴張史的一環,於是外灘和東方明珠塔,成為來到上海不能不看的景觀。外灘位於黃浦江畔,著名的租界區十里洋場便是指此處,乃二三○年代帝國勢力進駐上海的據點。在一點五公里的沿線上,矗立著許多歐式風格大樓,各國的銀行和商行雲集,比如上海總會,原為英國僑民俱樂部,頂端有巴洛克風亭,看起來華麗浪漫;匯豐銀行大樓仿古希臘的圓頂建築、海關大樓仿英國國會的大鐘樓,則有典雅莊嚴的氛圍。日本帝國也在外灘佔有一席之地,現為招商銀行的大樓,過去便曾是日據時代台灣銀行在上海所設的分行;英資怡和洋行大樓號稱「洋行之王」,曾靠販賣鴉片牟取暴利,後來為上海貿易局所在地…。在這外灘的萬國建築背後,一方面是列強對中國的軍事與經濟侵略,一方面卻也為上海增添了異文化的風情,打造了瑰麗炫目的建築藝術櫥窗。帝國主義所帶來的現代性經驗與異文化資產,真是令中國人愛恨交織、矛盾不已。經過「外灘十八號」的餐廳,我好奇心起,想看看這些建築內部的模樣,於是進去喝下午茶。室內挑高的空間、燦美的吊燈、瓷杯盤的碰撞聲伴隨著大提琴演奏,加上說英文的侍者,十分的國際化;還有許多服裝和珠寶等時尚名店,可供人瀏覽、消費。這裡原是英國渣打銀行的亞洲總部,現在被民間企業改頭換面成高檔的商業大樓,也算滿足了遊客對於上海摩登繁華的想像。
與外灘隔江相望的東方明珠塔,則是中國追逐「世界高樓熱」的產物,也是中國展現資本主義實力的樣板。這座高聳擎天的上下三層球體建築,高四百六十八公尺,為世界第四高塔,亦是九○年代上海的新地標,從外表看上去有點像火箭,並無什麼藝術美感,和台北一○一大樓一樣,號稱世界高樓的建築外觀總是剛硬冰冷的,它的賣點主要還是進入內部登高瞭望,可以將上海市的美景盡收眼底。只是進塔除了得買昂貴的門票,還需通過嚴格的安檢,不合規定的物品都會被維安人員丟掉,我隨身攜帶的礦泉水就被他們扔進垃圾桶,頗覺掃興。隨後搭上電梯參觀高低不一的三個觀景台,分別位於大中小三層球體之中,最高的小球體是三百五十公尺,站在這裡俯瞰上海夜景,黃浦江面猶如一塊玄冰,倒映著紅藍相間的光影,與遠方的霓虹爍染出一個七彩斑斕的琉璃世界。城市夜景的確堪稱資本主義最美麗的面紗,所有的剝削與異化,都在夜幕中歸零,人們只需記得那風情萬種的嫵媚,其餘的也無能為力了。
看盡高塔高樓、五光十色的現代建築,上海還有迴廊曲池、古意盎然的傳統園林。走一趟豫園的亭台樓閣、小徑通幽,頓將城市的繁華喧囂隔絕在外。鄰近豫園的老城隍廟,為一道觀,供奉漢朝霍光的神位。廟宇周邊有各種古玩商鋪、小吃店和特產店,最著名的吃食是小籠包、梨膏糖和五香豆,吸引了大批人潮光顧捧場。尤其當地知名的「南翔小籠包」店,更是大排長龍,一位難求。我費盡辛苦才吃到南翔小籠包,它標榜的是湯汁鮮美,因此每個包子上都插著吸管,讓人方便啜取,和台灣的小籠包吃法很不一樣。除去湯汁多以外,它的皮厚料少,就吃不到什麼東西了。梨膏糖是上海另一樣特色小吃,但我覺得太硬太甜了,至於五香豆,是用蠶豆添加茴香、陳皮、桂皮、食糖、香精等配料燒製而成,我覺得有點鹹,就沒多吃。雖然這些特產小吃不是很合我胃口,但是入境隨俗,嚐嚐味道,也是不錯。
上海是一個兩極化的城市,貧與富、傳統與現代、民族主義與帝國主義、官方與庶民…,兩種不同的世界,同時並存於她的懷抱。漫步在市民熙攘的尋常街道上,隨處可見的雜貨舖和腳踏車、小巷弄與老建築,透顯著一種樸實的生活底蘊,不免反襯出奢華綺麗、繽紛柔靡的上海傳奇,被過度包裝和渲染的刻意。這是四天三夜的行程中,我對上海的初步感覺。可惜時間匆促,無暇再探訪更多景點,也沒機會接觸民眾,做更深入的了解。也許下次造訪上海,她又變了一個模樣,只希望她的文明能表裡如一,並調合兩極化的矛盾,無愧於中國的國際化大城市之美稱。
(2009.12.6)
上一篇:上海記行〈一〉:文明的背後
下一篇:恆春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