謬思建築在律動
謬思
常常聽到人們用「謬思女神」一詞來象徵人類智慧,但我總覺得它聽起來和「音樂(Music)」有關,後來我去查了《大陸音樂辭典》:
Music音樂:這個詞來自希臘文,指司文學音樂等的文藝女神Muse。最初這個詞包括所有這九位女神所代表的人文方面的努力。
音樂與智慧之間的聯想其實多少合理,因為會寫曲子的年輕人,在當今社會,只要一暢銷,簡直就成了神一般的偶像被崇拜。
位於英國北部Newcastle的新音樂廳,由英國高科技派建築大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 1935-)爵士所設計。從計畫到執行歷時十多載,2006年開幕時才正式定名為『The Sage(聖賢者)』。把音樂廳取名為『聖賢者』,其意義引人無限遐想。除了當事者對未來音樂廳即將為當地的文化重鎮並成為社教龍頭外,突出的建築造型所帶來對都市景觀的衝擊,絕對也是取這個充滿抽象與象徵名字的目的。
當代建築藉助電腦數位科技,讓其型態產生了空前未有的變化,特別是要引人注目的公共建築,更是盡力表現其誇張之本領。簡單理性的幾何造型已經退位,新來的形體以一種難以言喻,無法簡單明說的態勢,強強印入人們心底。你該形容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像什麼?一具大型鐵玫瑰,一陣驚人龍捲風?現已成為倫敦地標的子彈型超高層辦公大樓『瑞士再保險銀行(Swiss Re )』,當地人偏叫它Gherkin(小黃瓜)。
★ Frank O. Gehry-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Spain 1998
★ Norman Foster- Swiss Re HQ Building, London 2004
為解釋『聖賢者』的造型,建築師直接拿鸚鵡螺的殼體來象徵,說明建築物的曲線的造型靈感,便是來自大自然。貝殼造型的優美是因為,此生物在處理與環境的互動上而產生的一種有機機制。簡單的說,就是貝類在增長時,會圍繞著一根假想的軸線盤繞,在形狀維持不變且無浪費過多貝殼質的原則下,使自己得到足夠空間繼續生存。建築師在這裡除了讓建築體的天際線如貝殼般的玲瓏曲線外,他還真的學了貝殼的成長模式,為建築物預留隨時可能擴充的有機彈性空間,可以在未來繼續向左右兩旁延伸發展。
比例
把貝殼拿來當成靈感源頭的例子,還有美國建築大師萊特(Frank Lloyds Wright 1869-1959),他設計的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建築主體是一條螺旋形的坡道,展室乃沿著螺線漸漸向上環繞爬昇,有如軟體動物在住不下自己的小室時,向外長出另一個同比例但更大的空間出來。這種隨著自身變大而變形的『自我相似』屬性,就形成了自然界最美的形體之一。Mario Livio所著的《黃金比例》書裡說:
對數螺線,從向日葵、海螺和漩渦,到颱風和巨大的螺旋星系,大自然選出這個奇妙的形狀作為她喜愛的『裝飾』。
我們不斷地引用席勒的那句名言:「建築是凝固的音樂。」(Architectureis music in space, as it were a frozen music.)其實這最能解釋音樂與建築的共通表現,因為二者都有來自希臘時代便開始探討的比例關係,如音樂中的音程與建築空間中的特定比例,其實都是得自同一套數學關係。舉例來說,一個完整的八度音階,其波長比正好是一比二,五度是二比三,四度則是三比四,顯然音符間的比例都是一種簡單的整數比;建築中的西洋古典柱式,其美學性格的形成,關鍵也在處理其柱高與柱粗之間、柱粗與柱距之間的比值,如陶立克(Doric)柱式的柱高是柱徑的八倍,造型剛健雄壯,愛奧尼(Ionic)柱式則為十倍,顯得輕盈秀麗。
在建築史上的第一部經典,羅馬人Vitruvius寫的《建築十書》中提到:
古人遵照上天對人體所做的整體與肢體間的比例關係,運用到他們的作品中而世代相傳,尤其是神廟建築。…他們由人的肢體導引出在一切建築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成比例的計算單位。
著名的達文西人體比例圖,就是依照Vitruvius的這些觀念所繪製出來的。
節拍
建築與音樂都依賴數學的分析與整理,而且它們也都藉因數學的比例模式使我們深信,宇宙中存有某種奧妙的次序。嬰兒聽見鼓動的音樂,不自覺地就會隨節拍拍手或擺動身軀,這是本能;不像數學還必須藉由符號與智力的運作,才能感受其奇妙的威力;西班牙歷史悠久的科多巴(Cordoba)清真寺,因結構支撐的需要,在每隻等距的柱位間,設計成上下兩層不同的拱圈,且連成一整片的室內,無邊無際的峰峰相連,令人震撼也令人不禁心生敬畏。建築與音樂的共通特性,就是它們都屬這種因重複性而生的美感。
音樂源於人腦,而非自然界,就像建築源自人類需要而創作,而非自然生成。音樂的普世性取決於人類心靈的基本特質,並將其聲音之經驗訴諸次序所致;而建築的根本乃一結構組裝之大型物件,人類運用身邊可及之物,在符合力學與空間需求下,所搭建而成的身體庇護所,同樣也呈現一種理性的次序。當叔本華說:「音樂的作用比其他藝術的作用更有力且更鞭辟入裏,因為其他藝術只談影子,音樂則論本質。」他顯然沒注意到建築藝術的作用,其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就人的各種感官而言,並非單獨存在或彼此孤立,它們應屬一個感官的不同分支,相互之間也多少可以代替。一個感官開始活動時,另一個感官就開始和聲,或開始記憶,或引為象徵,如此,既便是次要的感官,大家也都是交響樂團的一員,不容分割。
荷蘭的當代建築充滿了無限驚人的活力,特別是因政府當局的居住政策為要滿足普遍的住者有其屋,便大量的興建國宅建築。這些新建築的造型脈承了世紀初以降『風格派(De Stijl)』的簡單抽象、乾淨清朗的幾何造型。這些國宅的建築體上,看似沒有規則又充滿韻律的開窗,簡直就像蒙德里安繪畫中,藉著垂直水平線條與鮮豔的色塊,所形成一種既平衡又充滿動感的理性美。
★MVRDV - Wozocos, Housing for Elder, Amsterdam 1997
流動
旋律是音與音的一種『關係』,是一種模式,也是一種不可界定的單一完形,因此聖奧古司丁稱音樂為『有次序的移動』。因為是一種移動的形式,所以音樂的特質還包含時間流動的因素。『流動』乃一抽象之概念,雖然看不見,但卻包含著一股空間的意識。
Anthony Storr的《音樂與心靈》裡說:
音樂的確是存在時間中,但我們只能以空間的觀點思考時間。時間裡沒有上下左右,只有先後。不過,我們若要思考先與後,就不得不提出空間的類比。人類天生如此,沒有別的辦法。
聽覺與空間定位關係密切,我們用『較高』或『較低』來形容音高不同的音,這是涉及空間的一種比喻。樂譜上的音符標示,更明確地為音樂與空間說明其相對的意義。
西班牙萊昂(Leon)的新音樂廳,就直接把五線譜給拿來當建築立面。然而,這五線譜可是精心設計來取悅我們眼睛的。透過精準的比例分割,有如音樂清晰的節奏動感,又於每個分割的框架中自由地挖開洞口設窗,這又像音樂自在心創的旋律般飄揚。
歸序
節奏、旋律及和聲都是音調歸序的方式,正如柏拉圖說的,音樂是「促使我們內部運轉的任何不和諧歸於次序與和諧。」建築的歸序是一種本然的必需,柱子等距地排成一列,是為建築結構上的穩定而來,房子一層一層地向上發展,是為獲取更多的平面空間。建築物自然生成的次序,有如音樂有音節一般的應然。
『歸序』彷彿是神明的旨意。宗教做為提供人們一套信仰系統,同時解釋這世間萬物的定位;宗教使生存有序,是因為宗教為信仰者提供處方,讓任何一個無論多卑微的人都覺得自己參與了一場由神授意的的規範。建築與音樂不屬於信仰體系,但其所以在人類的文明進展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完全是因為它們是人類經驗歸序的一種方式。
那建築是否就是神明的旨意?
我曾站在歌德教堂的偌大空間裏,眼前尖聳的長條狀空間,藉著一整排垂直向上的柱列,擎起如蜘蛛編網般的石造天頂,光線溫柔靜謐地照入室內,突然一陣的聖樂和聲響起,我的整個人彷彿被某種未知靈魂瞬間穿越,心緒剎時激動不已。
建築如同音樂,對我們人類有深遠的影響,最主要是他們展現了人類特有的一種律動,這種律動直達我們生命的核心。
那,什麼是生命的律動?
每當秋天初初來到,我總憶起一位當兵的朋友告訴我,說他最喜歡剛把長袖衣服穿起來的那種全身暖暖的感覺。自此,這種感覺我每一年都要再來一次,年復一年~~
★ Lichfield Cathedral, UK c.1200~
PS.
下一篇:星光閃耀街角 ~高雄大立精品
節奏 比例 是讓建築生動的重要元素與手段...豐富了人與建築之間的視覺感受..
還有.看到{達文西的人體比例圖}..就想到房間裡我那1000片的達文西人體比例圖未完成還靜靜的躺在角落...
完成之時..已不知是何年何月...唉!!
要就快!時間不等人的,
人無法拒絕長大呀~ 2009-03-04 10:20:20
梵諦岡教堂裏的樓梯 ,也是有鷹舞螺的影子!
節奏絕美,卻是藝術~
法國新凱旋門 ,也是藝術~
欣賞漂亮建築物,也是一種特別體驗!
感謝推文 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