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3 12:08:42river old

伊東建築的消失C.




伊東豐雄說:「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出一個消失的建築。」

這句話成為這次建築課上討論的重點。


我為這句話配過好幾次不一樣的圖,曾經用過伊東自己的建築,但這次我用了正在興建中Rem Koolhaas的建築,反而更對味!

為何會更對味?
我起先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但憑自己的直覺,就是感到這話與這圖被放在一起時會呈現出某種力量來。我狡猾地故意把這樣的並置,直接呈現在社大建築課的課堂上,然後要學員們直接發表自己的意見。

(以前,我在詢問他們的見解時,通常自己早先擬定了某些看法或說法,讓學員在彼此討論後,由『老師』給予最後的總結與論斷。但後來我常覺得有些人的觀點還更具說服力,還比我個人設先想到的東西,更令自己滿意。於是,後來我就不再堅持自己一定要非得給出個看法來了。)

所謂直覺,就是產生在理性理解之前的混沌狀態。感覺到,但卻無法說個明。

果然,我的心機得逞!我捕獵到了一個說法。

聰明的阿汝說:「這張照片看起來像是正在『毀敗』中的樣子,雖然其實它正在『建設』。『消失的建築』指的應該是建築生命邁向死亡的一種『自然』規則。如果建築因著某些需要而被『建設』起來,那它也會為某些不需要最終趨於『毀敗』了。無論建設或毀敗,就建築『形式』而言是非常相近的。這張照片呈現出或建設或毀敗的曖昧狀態~」

這真是個精彩的『逆向』思考!我是指這裡從時間角度的反向思維。雖然這張照片拍的是正在施工中的建築,但整體的色調氣氛與周圍配景卻是十足殘破與蕭條,不像是個欣欣向榮的光明模樣。畫面記錄的只是那片刻暫停的瞬間,可是至於時間是正走或逆走?我們的想像也正編織自己要的故事呢!







回到『消失的建築』。

伊東曾說過一段『很迷惑』的話:
「我極不喜歡看到被建築凍結的空間,並繼續存在很久。
建築學,應該是變化無常的,是一個瞬間的現象~

我一直在等待去創造一種建築空間,一種音樂當中的空間。
當音樂消逝,這空間也隨之消逝。
因此我認為我個人意識中存在的那個『虛』的建築
可以被像音樂這類東西來清楚地詮釋。

但現實是,
一旦建築物被創造在地面上,
它就不再可能被轉變成音樂。

因而,
我的每項設計一完結
就有一種被背棄的感覺…」


伊東真是誠實,說自己設計建築,卻又說被自己的建築所背棄。
這是當然是個矛盾,但卻是個迷人的矛盾!
沒有這樣的矛盾,創意的生命力如何可能繼續?







今早,剛巧讀到一篇觀念相當的短文。傅東華的<人生是一個過程>:

「音樂與人生尤其相似。
當音樂家演奏時,每個聲音發出時必都伴著他自己的情緒反應。及待曲終,情緒的反應也就終止。音樂只是一個過程,人生也只是一個過程。

人生的意義就在這過程上。你要細細體會和玩味這過程中的每節,無論它是一節黃金或一節鐵,你要認識每節的充分價值。人生的豐富就是經驗的豐富,而所謂經驗,就是人生過程中每個細節之嚴肅的認識。」









建築像音樂,音樂似人生。
無論建築、音樂或人生,都是來去的過程,
能看見『消失的建築』,便能領會音樂曼妙似的人生。











AGI 2008-06-25 22:40:22

房子自然毀壞
是種落寞
也是一種規律
但打從蓋房子開始就要知道如何拆掉它
是現代人強加的社會行為
很無情
但也屬於另一種規律

版主回應
現代人強加的社會行為
很無情
也很笨
我只能這麼說
2008-07-02 14:47:02
佳玲 2008-06-25 17:36:46

老師
我們將在永康眷村辦紀錄片影展
想邀老師前往與談
可否請老師回信給我聯絡方式
再與老師談論細節 謝謝

版主回應
找我其實不太合適,
但還是謝謝你的邀請。
2008-07-02 14:48:09
義佬 2008-06-24 21:55:42

關於建築存在時間的相對論...

以前,一棟偉大建築從設計到構築完成可能耗時數十載甚至幾百年。

而現在呢?

當街上一棟棟摩天大樓只用了兩、三年便完成古人終其一生也無法想像的規模時,我們開始麻痺了,偉大也因太快達成而變成一種平常。

版主回應
說得好! 2008-07-02 14: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