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不愁吃喝,才敢放手?
是不是不愁吃喝,才敢放手?
主張「懂得放手,才能勇敢去愛」的想法後,很多網友的疑問都是:「阿,妳要怎麼生活?還有小孩要養,是不是妳存了有一筆錢,或是妳工作不錯,不愁吃喝,所以才敢說要懂得放手?」
事實上,我不是,我沒有錢,工作待遇也只夠溫飽,而且年近五十,兩個孩子又都是在最要花錢的大學、高中階段,房子是租的,車子還有貸款要繳,孩子的爹還不付贍養費,既是如此,我如何敢講:懂得放手。
其實「懂得放手」是一種心態,一種人生哲學,不是一種相對的條件。不是因為外在優渥的條件,會讓妳更能放手,才敢放手,才能追求快樂,而是一種覺悟,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無條件的支援,不見得有用
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曾在1930年做了一項研究叫「the
Cambridge -Somerville Youth Study psychology」(劍橋─薩默維爾青年學習心理學),找了500名青少年,分為兩組各250人,一組是由研究單位給與無條件的支援,如給予金錢的供應,給心理醫師的治療,給最好的課外活動提供,如夏天的青年營,冬天去滑雪,學才藝、補習等等,研究單位的人員每個月探訪這被支援的青年兩次,青年要什麼就給什麼。另一組則完全沒有給予任何幫助。
這樣做五年,五年之後,研究人員發現,有被支援的及沒有被支援的,犯罪率都是三分之一,再過四十年之後,這些青少年已變成中年人了,結果發現,沒有被支援的那組,平均學歷較高,事業、成就、婚姻都較好。反而有被支援的那組,酗酒及吸毒問題都較嚴重。
這項研究,讓我想起了聖經上的記載。大家應該都記得出埃及記,因為以列色人在埃及人的國裡為奴四百年,苦不堪言,在百姓的哀求下,上帝選派了摩西帶領以列色人出埃及,當然埃及的法老王,怎麼可以這麼輕易就讓這些奴隸離開了,而且是不少的奴隸,光是男丁就有六十萬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加起來就約兩百萬人。
讓這麼多奴隸一起離開,那國家的苦力誰來做呀?所以法老王當然不肯答應,於是上帝降下了十災在埃及國內,甚至法老王的長子都在十災裡死亡了,在無可奈何下,法老王只好答應摩西讓以色列人離開。
帶領兩百萬人一起搬家,喔,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是神讓白天有雲柱(就是陽傘啦),晚上有火柱(就是街燈啦),來領著百姓搬遷。而且還賜下嗎哪、泉水,讓百姓有吃有喝的。
上帝驚天動地降下十災,帶領百姓脫離奴隸他們四百年的法老王之後,百姓有沒有心存感激,從此快樂過日子,答案是沒有,反而是抱怨連連,讓我們從聖經的記載來看這些百姓的抱怨,是不是和我們也很像呢?
抱怨之一:背景/當摩西帶領百姓離開埃及後,法老王就後悔了,於是派兵馬從後追趕,百姓又剛好來到紅海前,後有追兵,前有紅海,進退不得之際,於是百姓對摩西說:「難道在埃及沒有墳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麼?你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呢?我們在埃及豈沒有對你說過,不要攪擾我們,容我們服事埃及人嗎?因為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曠野還好。」(出埃及記十四11-12)當然後來上帝再顯神蹟救了百姓,就是著名的紅海分開了,百姓從走過乾海,法老王的軍隊全淹死在海底。
抱怨之二:背景/過了紅海,在曠野中行走兩個月又十五天之後,百姓隨身帶的食物吃完了,肚子餓,於是又抱怨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 (出埃及記十六3)當然啦,上帝還顯了奇蹟,白天賜下嗎哪,晚上賜下鵪鶉,有肉有餅,餵飽百姓。
抱怨之三:背景/有了吃的,百姓沒有水喝,又對摩西抱怨說:「你為甚麼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摩西就呼求耶和華說:「我向這百姓怎樣行呢?他們幾乎要拿石頭打死我。」(出埃及記十七3-4)
抱怨之四:背景/有吃有喝的之後,百姓還是不滿足,於是又對摩西抱怨說:「誰給我們肉吃呢?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民數記十一4-6)聽到百姓還這樣抱怨,連摩西都受不了,換他對上帝說:「你為何苦待僕人?…,竟把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這百姓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民數記十一11-15)
所以無論是從聖經上的記載,或是從哈佛大學的實驗研究裡,答案是:無條件的支援,是沒有用的。
那要怎樣做才能有用呢,才有條件去放手呢?
(今天累了,明天再來談)
下一篇:放手是為了吃喝得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