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2 11:55:22白皮 Honhow

台灣歷史

台灣歷史如下(還在整理中,資料照片不全請見諒),如有寫錯或是照片不妥請留言指教,以利更正

 

文化考古查證方面:

參考架構;舊石器時代 > 先陶文化 > 新石器時代 > 鐵器時代  B.C.=西元前   A.D.=西元

長濱文化

B.C.15000~B.C.3000年前,1968年於台東縣長濱鄉發現,主要位置在台東長濱八仙洞以南,到台東市靠近濱海一帶,屬於舊石器時代,不懂製陶,也無農耕,以魚獲狩獵為主,以知道懂得使用火,出土器物以石器為主,屬礫石工業砍伐器傳統,以石英、石英岩、玉髓、燧石與鐵石英等製成的小型刮削器、刀形器等為主,石器類型以石片器佔多數。此外,考古學家也發現各類形的小型尖器和骨針、骨尖器、骨魚鉤等日常工具與漁獵工具。同時並發現了火塘、魚骨等生活遺留物。

 

大坌坑文化

B.C.4500~B.C2800年前,主要位置在淡水河流域,片及整個大台北地區的水岸之地,仰身直肢為主的墓葬方式,出土物品顯示當時的粗陶製品使用450~500度左右的製陶方式,以石器為主。

 

 

牛罵頭文化

B.C.3100~B.C.2000年前,主要位置在台中縣清水鎮鰲峰山,這裡所發現的陶器屬於大坌坑文化相同的拍陶製作,繪製的紋路,相關石器物品顯示有農耕,漁牧,狩獵。

 

牛稠子文化

B.C.3100~B.C.2000年前,最早的相關記載於1973年,出土位置從台南縣官田鄉往南一路到墾丁國家公園中都有蹤跡,出土物品中含有粗陶製品、石製農耕器具、碳化的稻米、魚骨和貝類,顯示當時的農耕漢魚牧並重。

 

卑南文化

B.C.3100~A.D.200年前,最早的相關記載為1982年開始,發現位置在台東縣卑南山東南側,出土物品有石板棺、石製農耕器具、狩獵用的石矛、玉器製品、粗陶製品、梅花鹿骨骸,相關證物顯示當時就已經擁有狩獵,耕種旱稻,小米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使用石板屋建築,推測應為現今排灣族的祖先,兩者石板屋建築方是大同小異。

 

麒麟文化

B.C.3100~B.C.2000年前,1963年奧地利籍鮑克蘭女士(Inez de Beanclair)在台東縣成功鎮發現遺址,轉告宋文薰先生前往調查;1967年地主整地栽種香蕉園時又挖出大量巨石和石人像,出土的文物總計有岩棺、石橡、帶肩單石、方孔石輪、鑽孔石塊。

 

 
 

芝山岩文化

B.C.3600~B.C.3000年前,主要位置在陽明山下芝山岩附近,出土時間1897~1953年,單一一個芝山岩地區總共挖掘出五個文化層,有石器、陶器、獸骨器。

 

圓山文化

B.C.2800~A.D.600年前,出土時間1897~1953年,早期主要位置在淡水河兩岸,以及新店溪下游;晚期搬遷到台北盆地的東南側,以及大漢溪下游,其中製陶方式顯示出低溫製陶法,大約500~550度之間燒陶,出土物品中還有銅器和玉器和石器,出土物品中推測當時已經有畜養家禽。

 

 
 

營埔文化

B.C.2000~A.D200年前,1943年日本考古學者[國分直一]在台中縣大肚鄉發現遺址,後期出土的共有石器、陶器、玉製品,其中玉製品經過鑑定之後發現來自花東縱谷地區;遺址分部地區包含大甲溪、濁水溪、大肚溪,有種植稻米跡象,沒發現有墓葬方式。

 

大湖文化

B.C.2000~B.C.100 年前,出土地點有高雄縣湖內鄉大湖、台南縣仁德鄉、永康市、官田鄉、烏山頭等出土物品中有彩陶石器玉器;還有發現狗葬墓穴顯示當時已經和狗有良好的互動關係採用屈肢葬。

 

大邱園文化

B.C.100~A.D.800年前,地點在中部南投縣集集和竹山一帶,出土的物品中大部分都是石器、少部分的粗陶製品、少量玻璃管珠。

 

十三行文化

距今B.C.100A.D.1500年前,地點在台北縣八里地區淡水河口左岸,屬於台灣的鐵器時代,是目前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居民;與凱達格蘭族的銜接時間點相當接近;發現時間為1955年,挖掘時間為1957年,出土物品有瑪瑙珠、玻璃手燭、玻璃耳玦、玻璃珠、金飾、鎏金青銅碗、銀管飾物、銅刀柄、銅碗、銅鈴、銅幣等;採用屈肢葬。

 

蔦松文化

距今B.C.100A.D.1500年前,地點在台南縣永康市,出土時間1947~1949年,出土地點相當廣泛,幾乎涵蓋了整個嘉南平原,挖掘出土的有水井、火塘、陶器;大部分出土的都屬於仰身直驅葬,也有一部分的俯身葬。最特別的是往下挖掘之後卻出現大湖文化遺跡。

 

番仔園文化

距今A.D.200A.D.1500年前,地點在台中縣大甲鎮靠近海邊的山坡上,出土時間1962~1999年,特殊的地方在於俯身葬,出土物品中還有鐵刀、玻璃手鐲、玻璃珠、瑪瑙珠。

 

阿美文化

距今A.D.200A.D.1500年前,1988年地點在台東縣秀姑巒溪河口破土,正確來說應該稱呼為靜浦文化,但是種種出土的文物顯示,跟現今的阿美族所使用的陶器和方式都非常類似,所以有學者高度的懷疑這就是阿美族的祖先,出土的物品中含有玉器、鐵器,在製陶方面明顯得比其他地方來的進步,也來的大件,也代表著有高度的技術層次。

 

 

名稱方面:

漢朝之前稱呼為蓬萊、夷州。

隋朝到元朝稱呼為琉球。

1544年葡萄牙人經過台灣稱呼為Ilha Formosa,因為葡萄牙人志在做生意不是找殖民地開發,所以Formosa一詞是形容詞,並不是名詞。

明朝時期稱呼為小琉球、大員、臺員、大灣(閩南語發音) ;原住民稱呼為臺窩灣(海邊的土地) 、東番、東都(鄭成功)

1593年日本人豐臣秀吉稱呼台灣為【高山國】。

1609年日本人德川家康稱呼台灣為【高砂國】。

清朝時期稱呼為臺灣、東都(鄭成功的兒子鄭經)

 

 
 

移民方面:

 元朝(1206~1368)開始有少數的漳州、泉州漢族人進駐台灣,因為文獻上面沒有準確記載時間,只知道是元朝開始,當時的移民主要是為了交易和產業而來,當時的輸出產業為茶葉、樟腦、米、蔗糖為主。

1604年荷蘭人韋麻郎占領澎湖本島,不久就被明朝沈有容諭退【資料來自澎湖天后宮】。
1621
年顏思齊、鄭芝龍等人由日本乘船來到笨港【現在的南港、北港】登陸。
1622
年荷蘭人登陸澎湖,建造了第一座城堡位於【媽宮(馬公)
1622
年西班牙人在淡水登陸,以武力驅使當地土番服從,當時雞籠、滬尾是蠻荒地帶,有許多氣。
1623
年荷蘭人登陸福爾摩沙南方的一個村落 大員 建立了第一個位於福爾摩沙的基地,由於位置不是很理想,受到海浪侵襲破壞,於是搬遷到現在的安平古堡位置。
1624
年但是當時的中國政府不准他們在島上落腳做生意,於是離開澎湖,專心經營福爾摩沙的事業。當時的福爾摩沙並非中國政府的領地,於是這一些紅頭髮的人開始以第一個城堡 [ 熱蘭遮城 ] (請用閩南話念"大員",廈門腔發音更好)

16248月荷蘭人取得台灣的第一塊土地就是現在的赤崁樓位置,當時是用重金(黃金)買一牛皮之地,將牛皮剪成一條長長的線,圍成一圈就是所買賣的土地,當時駐守的荷蘭人有2800人。
1624~1662
年荷蘭人治台【資料來自荷蘭人的航海日誌】

1625年西班牙人船隻遇到颱風,在【蛤仔難(宜蘭)】登岸遭遇到當地土番殺害於是西班牙人派兵攻打
1626
年荷蘭人設立了第一個競爭點,就是現在位於雞籠的山上。

1626年西班牙神父在[竹塹](新竹)遭遇到殺害於是西班牙人不再往南推進從【大浪泵】(大龍峒)到竹塹之間發展
1629
年西班牙人在淡水開始抵禦荷蘭人的攻擊衝突,西班牙人元氣大傷。
1638
年西班牙人棄守拆毀在淡水當地的城堡 聖多明哥堡 退守雞籠。
1642
8月份荷蘭人攻下了西班牙人在雞籠的最後據點,這19年之間的居留期間並無留下任何貢獻,只有交易和傳入天主教。
1661
年兵敗滿清的鄭成功發兵攻打熱蘭遮城,轉向台灣發展。

1662年荷蘭人兵敗,有一部分人融入當地的原住民鄒族,成為原住民的新份子,不願意接受外來族群融入的人離開當地,往北遷息來到水沙漣自成一格取名為邵族(DNA證實)

有一部分逃亡到北部混入了客家族群裡面,成為了客家人的其中一脈

在站長本人的血源裡,爺爺曾經說過:以前的祖先有一位是荷蘭人,所以你們頭髮會紅紅的就是這樣來的。
荷蘭人統治時期帶來了農業的改良,以及新的農業品種,有番茄(番邦帶來的茄子=番茄、西紅柿) 、芒果、辣椒(番邦帶來的辣薑=番薑) 、碗豆(荷蘭豆) 、高麗菜(番介藍) 、番荔枝(釋迦)、蓮霧;同時也從印度引進了牛隻(黃牛) ,對大員(台灣)的農業改良不餘餘力,同時也引進了新的建築技術方式和紅毛土(混凝土);在產品出口方面,有蔗糖、茶葉、稻米。

1662鄭成功接收台灣開始統治大部分的台灣,而且開始在台灣生根。
1683
年清朝施琅打下澎湖,鄭克塽投降,清朝開始治理台灣。
1684
年清朝發布渡海禁令,渡海者需要有官方許可證,渡海者不可攜家帶眷,粵民不可渡海。
1732
年渡海令放寬,大量移民湧入安平城【安平城地圖請參照故宮古代資料,站長有給他看過了】 ,開始在鹿港以南打狗以北開墾。
1800
年漳州泉州大量移民從淡水進入,於士林到大稻埕一帶登岸(資料來自大直植福宮)

清朝統治時期產品出口方面,茶葉、蔗糖、稻米、芋頭、硫磺(大屯山區) ,開採煤礦。

1895417日馬關條約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人從貢寮登陸接收台灣。
1895
5月台灣居民成立【台灣民主國】。
1895
9月台灣民主國正式結束。
1918
年日本取消台灣的差別待遇,開放教育共學,日本開始植民湧入台灣北部。

日本統治時期產品出口方面,茶葉、稻米、蔗糖、鹿皮、木材(阿里山的大型木材幾乎砍伐殆盡,阿里山高山鐵路就是為此興建)

教育建設方面,興辦了大學學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制度,實施了與日本相同的無差別教育。

硬體建設方面,建造鐵路、水庫、發電廠、台北機場(松山機場) ,冶金技術。
1945
年日本割讓台灣給蔣介石。
1949
年蔣介石打敗仗輸給毛澤東退守台灣掌控全台。

 

 

 

制度方面1623~1662

荷蘭人統治時期

採取王田制度,鼓勵農耕,將田地租給漢人耕作,1647年引進的121頭印度黃牛在此發揮了極大的功效。

在平埔族方面採取免稅賦,鼓勵交易運作。

台灣的水牛何時引進入台?卻不得而知,確定是荷蘭人時期之後,從菲律賓還是從中國南方引進也難以查證。

隋朝時期,海防考記載台灣『有熊、羆、豺、狼,尤多豬、雞;無牛、羊、驢、馬­』。

 

鄭成功統治時期1662~1683

採取官田制度

將所有的王田制度全部回收,成為官方所擁有,漢人以及平埔族都必須工作,才有飯吃,鼓勵開墾以收取更多稅賦,堆積糧草錢糧,建造戰船與清朝政府做長期抗戰。

開墾方面以軍營為單位向南北開墾,於是有了左營、右營、上營、下營、中營、柳營、新營、林鳳營(林鳳將軍的軍營開墾的)

後來1665年經過軍師陳永華極力爭取,認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文化是沒辦法長久統治下去,所以在台灣才有了第一個學府(學校)位於台南,希望文化能達到長久之治,教化民眾。

由於鄭成功的勞工制度(還不算奴隸制度) ,讓人懷念以往的佃農制度,所以清朝政府施琅將軍攻打鄭克爽(鄭成功的孫子)並無受到居民的阻礙,輕易拿下台灣。

 

 

清朝統治時期1683~1895

清朝政府努力耕深文化和教育,

1719年興建了【彰化八堡圳】讓中部地區的農田供水便利,也讓農民有了更多的收入;站長跑了一趟特地去找八堡圳,結果是林中不見林。

 

1736年大甲社人,林成祖『林俊秀』移民來北部開墾,在土城開鑿了【大安圳】造福了北部農民。

1740年興建台北盆地最大的水利工程【瑠公圳】

1761年修築【土牛番界】保護原住民的居留地。

1837~1839年清朝鳳山縣令曹謹,建造圳渠命名為【曹公圳】,讓高雄鳳山一帶成為良田萬畝。

1885年劉銘傳興建鐵路[基隆-新竹]

 

日本統治時期1895~1945

1908年鐵路縱貫線全線通車[基隆-打狗(高雄)]

1918年開放所有民眾無差別教育,可以與日本人共同就學,師範學院例外。

1919年台灣總督府(總統府)正式完工。

 

 

1920年台灣人林獻堂,向日本政府要求在台灣設立議會堂,讓台灣開啟了新的政治請命。

1930年總督府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的烏山頭水庫完工,嘉南大圳完工,成為全東南亞最大的水利系統,將台灣農業生產推向高峰。

1934年日月潭水庫發電廠完工,將台灣的輕工業開啟一個新的方向。

1937年開始將台灣視為日本的一份子,推行皇民化。

 

國民黨統治時期1945~2000

1974~1980年十大建設陸續完工,核能發電、鋼鐵工業、石化工業、造船廠、北迴鐵路、鐵路電氣化、高速公路(基隆-高雄) 、中正機場,開放國人出國觀光。

1980年新竹科學園區啟動,開始學習高科技產業。

1988年李登輝執政開始農業改革和農業改良(李登輝農業博士) ,將台灣農業推向更上一層樓。

 

 

文字方面:

使用楷書,或稱為楷體(一般簡稱繁體字) ,與中國大陸(CHINA)所使用的簡體字有別,楷書是2千多年前秦始皇所制定的官方使用文字。

簡體字沒辦法像繁體字一樣用來隱喻,而且代表的意思又不一樣了。
中華的[]
=[草十十土干]原意是許多人居住的茂盛土地,干戈而來的,後來茂盛之意還是延續下來使用,但是也作用在人身上,把原來的形容詞增添了名詞的作用(指事)
=[化十]干戈之意,戰國時代[]又有俾女的含意(包含戰國之前) ,也是兇器之意,不吉利的意思(假借) ,源自[化戈]的假借用字。

國家的[]

=居住的城池,堅固城堡之意;原文來自史記提到[九主] ,法君、專君、勞君、等君、破君、寄君、幼君、授君、固君、固君=堅固的城池,堅甲勵兵之諸侯(君主) ,由於堅甲勵兵所以裡面多了一個[]字,表示強權;成為國君,原文是堅甲勵兵高固城池,不修德的君主=固君‧參照自[劉向別錄]

(會意)[站長懷疑這個繁體字來自周朝]

=墓碑之意,原音為[]字同音,相同為墓葬之意,亡者專用的字,[]=嘴巴,嘴巴含玉是死人才會含玉,因為含玉代表保精血,希望來世投胎有身體可用,後來才又因為窮苦人家沒錢買玉,在墓碑上刻銘文以示追思和敬祖,最後成為墓碑的意思(也是會意字,但是被用來另一種含意,變成假借)

司馬遷於[史記]記載,商朝提倡敬祖風氣;[站長懷疑這個字來自商朝]

象形,把原來的圖形經過修正成為文字。

指事,將物體本身的含意化成文字。

會意,兩種文字結合而形成新的文字。

假借,非原本的意思,由於發音相同,意思有點類似,由於常常借用充當使用,所以就被定型為一種替代的代表字。

形聲,發音與原事物相近所以就訂定為代表的含意,或是結合兩個文字來創造一個發音相近的文字。

轉注,原本的文字已經無法足夠表達新時代的含意,於是再結合另外的一個文字來替代。

 

當時的中原居住地在現在的洛陽以東,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分居部族為黃(西邊) 、黑(南方) 、白(北方) 、紅(東方)、青(中原) ,總共有五大族群,黑帝就是蚩尤,最後取得勝利者就是黃帝。
取得勝利之後居住領土中央,富足之地,中央草木茂盛之地=中華之地

過了大約幾年之後,因為種族的興盛有如夏季草木般的興盛,於是又稱呼為華夏之地。

【黃帝】DC3191~DC3091

    DC3091~DC3013(名字打不出來,很抱歉)

【帝嚳】DC3013~DC2313

【堯】DC2313~DC2225史記:『堯命令羲氏和氏製訂曆法』(正確的時間無法確定,只知道在這時期)

【舜】DC2225~DC2205舜定下度量衡和刑法。

【夏朝時期】DC2205~DC1767年【舜】讓位給【禹】

【商朝時期】DC1767~DC1122

1899年清朝時期劉鶚發現在中藥材料上-[龜板]上面的細小符號,和友人王毅榮經過研究判定之後確定是一種文字,兩人於是追問中藥鋪老闆一路追問到河南安陽縣的一個山腳下,於是這兩位先生姓分的將附近中藥店的[龜版]全部買下,當然也包含挖掘了一些當地的新鮮出土[龜版]

研究的歷程驚動了全國的學術界,掀起了一個熱潮。

所謂[龜版]就是在死掉的烏龜腹部甲殼,由於上面所記載的文字圖形也出現在其他大型動物的骨頭上面,所以稱呼為【甲骨文】

經過研究和尋找,發現所記載的內容包含了,曆法、禮節、制度、紀事、與殷商時期相同,所以判斷為商朝所遺留的文化佐證。

 

【周朝時期】DC1122~DC222

【秦朝時期】DC249~DC207

DC221~DC210【秦始皇】將度量衡統一(數字以6為進位,6匹馬為一乘,因為不知到正確的年代,只知道是在位期間所執行的政策)

秦始皇併吞了其他國家之後,正式的統一了華夏之地(之前都是諸侯分屬之地)

DC214秦始皇統一文字,他將已知道的8種文字(楷書、隸書、草書、甲骨文、金文=鐘鼎文=篆書)所有書籍只留下楷書、隸書、草書三種,其他的全部焚燒掉,包含活書本(教書識字的老師)也一併坑殺。

 

【漢朝時期】

孝景帝下令修正曆法(修正少許的誤差每220年誤差一天,站長懶的計算哪一年)

 

還在整理中請見諒

以上資料來自有;史記、觀光局、澎湖天后宮、大直植福宮、國立歷史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國歷史前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順益原住民博物館、淡水紅毛城、赤崁樓、Discovery、許多網站資料共同整合而成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旅遊最前線」

上一篇:人口結構&文化

schiujo 2010-04-22 12:30:17

本篇內所提的都在本所的研究範圍內
提供資訊給你參考也歡迎你帶團來參觀(免費的呦)
http://www.ihp.sinica.edu.tw/
http://www.ihp.sinica.edu.tw/~museum/tw/main.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