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11 16:46:31徐江屏

族群分裂的想像與恐慌

  談起政治,總不免令人氣晦。衝突對立在總統大選以後更加尖銳,各種光怪陸離的狀況並沒有因之選舉結束而終了,不論執政在野還各有各有的攻防盤算,要真想讓台灣回復到應有的平靜,怎麼想都覺得有些痴人說夢,而這夢恐怕還有得做呢!

  政治局勢的演變總讓人覺得不論口頭上說得多麼冠冕堂皇,還得要有段時間的沈澱才好檢驗,光只是把政治人物所說的話抽離出來看,都將失之片段。而政治人物還在迷戀媒體注目報導的嗜血偏好裡,只要越是聳動,只要越能引起討論,從來也不會留意到底是正向或負向的印象。在野陣營的「偽政府說」,陳水扁的「吳容明同意權行使權謀說」,儘皆如此。口口聲聲說的是愛台灣,以全民福祉為優先,到底又做了什麼,又表現出來什麼,恐怕稍加檢驗,就陋象百出了。

  選後這層出不窮的亂象,泛藍與泛綠之間深不可測的鴻溝,表象看來總以為是族群的問題,所以一個個新成立的論政團體,不論標舉著新五四精神,或是強調族群平等,都鎖定族群和諧做為解決台灣未來問題的契機與關鍵。而泛藍無止盡的嗆聲,不分島內島外的嗆聲,無非追求著以大選後因槍擊案與國安機制問題所引發質疑的公平與公義。而泛綠的相對沈默,或是因為對勝利結果的安慰,其實也正悄悄醞釀著一股反撲的力量,在下一場藍綠對決的戰場上,全力反擊。

  一次次的選舉炒做的仍是相對的認同,族群的問題之所以存在,無非是因為在台灣特殊歷史情境裏的國族認同及國家定位仍有懸而未決的隱晦空間,給予政治人物有煽惑鼓動的機會,再加上中國大陸當局不斷的文攻武嚇,始終爭取不到台灣民心,只能把台灣越推越遠,將台灣島民拉扯成兩股主流力量:認同台灣與背離台灣。認同台灣的則還能細分為奮力抗拒與中國統一的與保持目前模糊現狀的兩大類;而背離台灣則紛紛尋求移民的管道。再也很難找到還有願意與大陸站在一起的了。

  這種分裂也就是台灣目前裂成泛藍與泛綠兩大區塊的想像背景,在政治的思維上,中華民國與台灣這原本應該屬於同義詞的長期以來在中國大陸意識型態作用的鼓動下,成了兩個不同的國家認同,泛藍陣營佔領著中華民國國號與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詮釋說明權,不認同對方陣營也高舉起來的種種舉動,老是刻意挑釁地嘲弄,極力將對方推向與國旗國號的認同圈之外。從陳水扁在選前以國歌及國旗為主調的競選廣告遭受嘲弄與批評,就職典禮發送支持群眾小國旗卻得不同以國旗為尊的泛藍認同的狀況就可明顯看出。在雙方缺乏善意與互信的基礎下,任何為族群相互尊重的努力都可能被否定,就因為相互認定之前曾經做過撕裂族群的動作。缺乏同情的了解,在野與在朝只能在意識型態上打圈圈,說要為台灣的未來謀取最大的福祉,恐怕都是緣木求魚了。

  其中關鍵人物還是陳水扁,還是掌握行政資源的民進黨政府,握有權力的人終要接受人民最大程度的監督與挑剔,這是民主制度中最可貴的部份。在野儘管可能不稱職,但反對政府本是在野者的天職,為反對而反對是否得宜總還有民意可供裁量。當在野者驚覺那焦土般的反對終違背民意主流之際,自然也就無法得到民意的信任及權力的付託。老是在意氣上打轉,老像個孩子似的在好茶與乖乖裏打轉,一但到了被民眾看扁的時候,政治人物也得要下台一鞠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