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0 02:20:16ka cheng

《一次:影像和故事》

《一次:影像和故事》
Einmal:Bilder und Geschichten
作者:溫德斯 Wim Wenders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2005 年 05 月 01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書裡的介紹其中幾句是這樣的:「二百多幀的照片、四十多段的日記式散文隨筆,是溫德斯在世界各地影片拍攝時或堪景時的旅途中記錄下來的各種經歷,尋常或不尋常的。」

Wim Wenders曾說過:「每一幅圖片都可以是一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


初次在書店裡翻開這本書時看到這一句話,感覺有點老套,也覺得有點自溺,但細看裡面的照片與文字,感覺很不一樣,法國電影新浪潮導演Jean Luc Godard坐在車裡開車的背影、《教父》三部曲導演Francis Ford Coppola與黑澤明在湖邊游泳的情境、《慾望街車》美國名導Elia Kazan得肺癌後坐在病房一角的照片……使我覺得那些電影導演原來也是人,我從來沒有在別的書裡看過那些被封為「電影聖人」的導演們的照片是如此拍攝的,那種隨意與坦誠,使人覺得親切,最後翻開第一頁看到小津安二郎的攝影師厚田雄春的照片,那我就知道,這本書一定要買。因為Wim Wenders把這本書獻給了厚田雄春。

說到厚田雄春,使我想起了Wim Wenders在《尋找小津》(Tokyo-Ga)裡的訪問,厚田雄春最後說到小津安二郎時流下眼淚的情境,他說世界上沒有任何攝影師可以一輩子只跟隨一位導演工作,他就是那位幸運兒。同時也使我想起了Wim Wenders與小津的演員笠智眾一起去到小津的墓前拜祭的情境,墓碑上只寫上一個簡體字「无」,沒有其他任何文字,只有那個字。

也使我想起了Wim Wenders在片中所談到的關於「影像的透明性」的討論,他說小津的《東京物語》使他想起了他的父母與親人,這是超越國界及語言的一種共通性,小津的影像有一種「透明性」,可以看穿事物的本質。這也是為甚麼小津的電影被公認為最「接近」真實的影像。(奇怪的是小津對攝影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在高度安排的畫面中卻能夠顯現出事物的本體,我認為這是他對於觀看事物的態度有關。)

Wim Wenders對「透明性」影像的看法,完全貫穿到他所拍攝的照片之中,他所拍的照片是隨意的,但卻坦誠,一點也不做作,之所以說他不做作是相對於LOMO的攝影態度而言的,LOMO的攝影哲學是不要理會任何規則,盡情享受拍照的快感,他們的原則就是沒有任何原則,但奇怪的是沿著這個原則所拍攝的照片卻是非常做作的,不管是「E沖C」、顏色閃光燈、魚眼鏡、過期底片、沖片時增感或減感的使用、又或者把電影底片裝在照相機之中等等做法,所拍攝出來的照片往往無法預計而又能夠立即吸引觀者的目光,因為真的「很有型」,而這個「有型」正是橫放在觀者與事物之間的一件漂亮衣服,那就是拍攝者的衣裳,他的品味,他的style與態度,但除了品味、風格與態度這些只屬於拍攝者的東西之外,觀者並沒有看到其他東西,在這個講究視覺快感的年代,我們都太急於要表述自己的style,而沒有好好地去「觀看」外界的事物,因為根本不需要,我們只要盡情享受快感就行了,這就是對自我的「坦誠」,同時別人也只有通過「我的style」才能分辨出我是誰。

Wim Wenders認為照片可以是「向前」或「向後」的,照相機前面是事物,後面就是拍攝者,照片拍攝了事物,同時紀錄了拍攝者當下的思緒,一張照片的「透明性」可以同時貫通了事物與拍攝者,觀者看到了事物也同時看到了拍攝者,一個人有沒有對自己坦誠,也就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每一幅圖片都可以是一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

我仍然覺得這句話有點自溺,但作為一個電影導演,Wim Wenders始終著眼於影像背後的故事。
家政 2006-06-12 13:34:20

這個新聞台很難得有回應,真的很感謝大米君.
談到攝影中的主題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攝影中需不需要主題?這或許是很個人的需要.有些人需要,有些不需要.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有些人把玩弄影像或是一時刺激當作是拍照的主題呢?這就是拍照者看待攝影的態度問題.繼續延伸下去的話,我會覺得如果真要追尋一時刺激的話有很多選擇,而且會比攝影更刺激,所以最後我認為態度與風格都不是最重要的,身為一個創作者,如何自覺地運用攝影獨特的語彙來傳達對世界的看法,才是最值得玩味的地方.

大米 2006-06-11 10:42:06

我相信攝影的確要有主題
而非只是純粹玩弄影像
沒有主題的攝影 只是空的
只是一時的刺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