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氣消歇人閒走,深深夏樹風穿過
七月下旬是巨蟹座的尾巴,宛如觸碰得到時間行走,寫〈鵲踏枝.夏樹〉:「枝幹低垂曙色漏,穿葉斜陽,光影錯如繡。暑氣消歇人閒走,深深夏樹風穿過。」
青春的嫩枒化成枝幹,時有低垂脆弱,無論如何,每一天總會有曙色甦醒;斜陽穿葉,一天過去,年年流光掏洗,光影穿錯,亂針如繡引色,織就出一生的風景。最喜歡「暑氣消歇人閒走,深深夏樹風穿過」這兩句,熾烈瘋狂慢慢過去,暑熱褪消,好的,壞的,所有的浮光掠影都停格在竹杖芒鞋緩緩徐行,一蓑煙雨,斜照相迎;生命如一棵幽深的樹,每一片相似的葉面都收藏著迥異的故事,欲說還休,有一些記憶的行跡,透過翻讀過的書單,如風吹過…… 1.羅曼史的加法
暑假的課程密集,時間加速,讓人不及做其他思索,填補時間縫隙的「下課書」,成為團隊生活的集體記憶。開學前,禹安選了一袋「七月書」,在走馬燈似的旋轉流速裡讀邦妮.嘉姆斯2022年暢銷小說《化學課》,UCLA化學碩士痛失摯愛後發現自己未婚懷孕,被迫離開研究院,成為料理節目主持人,由化學式所構成的購物清單成了家庭主婦最時髦的隨身筆記,燠熱的廚房成了人權實驗的研發基地,讓午後的料理時光變成全美現象級的電視節目,用實際行動告訴大眾「料理就是化學」,而化學就是生活,是構成生命及促使人生產生各種變化的過程,影集改編在奧斯卡影后布麗拉森詮釋下,被譽為2023年最好吃的必追影集。
化學界的理察.費曼與被視為泡咖啡、打雜的工具人,經歷浪漫巧合後相戀,兩位天賦異稟、地位懸殊的化學家,共享著同樣的喜好、品味、幽默與化學鍵的神祕反應,荒謬、慧黠與直視艱難的智慧和勇氣,讀起來鬆鬆、軟萌,脫下「女權自主」的華麗外衫,其實也就是逆轉「1950女性壓抑」、在艱困中尋找自由平等的羅曼史。
「羅曼史」是romance的音譯,從早期為文藝復興打下基礎的封建瓦解,打破階級的浪漫傳奇,到各種稀釋現實性的浪漫婚戀情;慢慢發展出崇尚堅毅獨立,透過離家追尋的蛻變展現自我、追尋圓滿的言情小說,編織出各種今古時代,現實或架空、各種行業的社會體驗和文化想像。閱讀者可以在情緒代入中,擺脫刻板印記,用不同方式去思考和感受,滿足願望,紓減壓力,增強挫折理解與社會歸屬,在小小的幸福感中,學會珍惜此時地。
在平淡日常中,成為心情的加法。 2.人生減法
迥異於言情閱讀的「人生加法」,純粹文學的情緒代入,轉為「生命減法」。無論是身心狀態、奮鬥的目標和結果,以及各種不同時代的錦繡繁華,做為「人生模擬」的小說,常常是一次又一次「失去」的演練與揭露。
2020年埋在疫情裡的專注凝視,曾經深深跌入吉田修一的《國寶:青春篇》和《國寶:花道篇》。過去埋在《惡人》裡不是刻意卻又如交響樂般嚴謹必然的惡;轉進歌舞伎的輝煌、倔強與沒落,以一種深邃的恢弘寫脆弱的「物哀」。出道25週年紀念作《陽光小姐》,回望長崎原爆,透視屬於自己的塵封時空,不得不放棄夢想的佳乃子;入圍奧斯卡金像獎被好萊塢封為「陽光小姐」的傳奇女星和樂京子,在光燦中總看見自己不過是佳乃子的影子;豪放不羈的經紀人市井昌子,打工整理舊物的岡田一心,以及不斷消失又前進的人生,無論是青春的摸索或輝煌的回眸,我們都在跌跌撞撞中慢慢走,有時停頓,有時迷惘,所有失敗的人生在時光中凝焠成意義,不必太多,就是慢慢向前。
辻村深月捕捉著年輕人的纖細和獨特,建構出小說宇宙,又讓角色在不同的小說裡穿走,《慢活莊的神明》的小說家、漫畫家、電影導演……等創造者,持續在其他故事裡尋找定位。生命有這麼多的考驗和疲憊,當情感支持、未來期盼和名人寄託都在《謊言疊疊樂》裡成為騙局,如何直視內心幽微憧憬和不斷受挫的想望?所有的詐騙都是在這麼多無法實現又無從拆解的可竊和失落中,同意讓謊言寄生,再慢慢堆積出隨時都會崩塌的希望城堡。我們都帶著無法輕易抹除的欲望與困惑,在疏離和恐慌中靠近,但也在瓦解瞬間相互理解,就憑藉著這一點點溫度,好不容易才透出一絲絲微光。
在不斷失去的人生減法裡,矯飾崩裂,裸現出我們最後所能相信的一點點依憑。這樣就夠了,就是靠這些一點點、那些一點點,我們才又找到力量,繼續前行。 3.不是加法,也不是減法
2024/7/16,葉高華寫了篇小文:「《斯卡羅》的爛,是因為原著小說就已經難看了。我覺得小說難看,不是因為不符史實,歷史小說的意義不在於還原所有真相,而是要填補歷史事件中留白的愛恨情愁,只要別把小說妄稱為『學校不教的歷史」、『發掘被掩蓋的臺灣史」,以看故事的角度來閱讀即可。陳醫師的思維不是讓人物在歷史舞台上展開愛恨情愁,而是要利用這些人物來說:歷史就是這樣啊!小說要好看,終究得說出引人入勝的故事,不能老是靠『很臺灣」或訴求『族群和解」,就會自動變好看。千萬不能因為情節不吸引人,就說這是『小說化歷史」,一旦宣稱是歷史,評價標準可就不一樣了。」(節選),引發了葉高華和陳耀昌的站隊喧聲。
好小說本來是一件找得到標準、禁得起公評的「客觀存在」,台灣小說卻因為台灣認同的立場和詮釋,以及時空變革後的滲透與演進,慢慢變成無法找到共識的「主觀演繹」。就在這曖昧游離的氛圍裡,讀平路的《夢魂之地》。范銘如以「東方未晞,雞鳴不已」論「平路台灣三部曲」:「平路慣常採用後現代的拼貼互文,混雜多種官方或民間檔案、公私紀錄、跨類型的文本、影音、傳說或耳語等,營造出複數且矛盾的角色和事件層向,重構真相的同時內嵌不可呈現的懷疑論。然而大量體裁歧異的典籍章句引述,斧鑿痕跡明顯,掉書袋的沉滯感磨損了作家新穎的取材或視角,隨著前衛技巧的普及,讀者感受上的不耐煩愈甚。這次透過無法以理性解釋的神力操作,反而不受限於確切來源的索引和敘述觀點轉換的合理性,能夠將具有本土色彩的靈異文化轉化成訴說台灣歷史的敘述技術。充斥著魑魅魍魎和鬼話連篇的島嶼歷史,或許正需要透過小說家和讀者們一次次地耙梳審視,一回又一回對鬼影幢幢的過往召喚、超度與除魅,終能如《夢魂之地》的寓言,迎向靈光消失的年代。」(節選)
從「客觀存在」到「主觀演繹」,從「讀者感受上的不耐煩」到「對鬼影幢幢的過往召喚、超度與除魅」,究竟能不能「迎向靈光消失的年代」呢?甚且更進一步的,靈光消失後該如何繼續走下去?其實,無論是讀著小說或不讀小說的我們,始終不知道,答案在哪裡?
下一篇:糰子來襲甜蜜雨,煙煙行去任歡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