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箏!流派傳承與現代創作
1.徐惠綺,承先
現場演奏會所以形成動人的「魔法結界」,多半歸功於曲目設計。徐惠綺在1992年成立「風雅頌」古箏樂團至今32年,領著一群來自臺灣各專業院校國樂系與古箏專業研究生,以古箏重奏為基礎,兼入中阮、葫蘆絲、人聲,擴及鋼琴、交響樂團,不斷拓寬箏樂藝術表演的可能性。
2022年,從絕美的「聽箏:最美的古典詩詞」演奏會開始,聽箏,確然成為強烈的情感印記,一如曹植〈箜篌引〉:「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秦箏激昂,齊瑟柔軟。糾纏在李商隱詩中「錦瑟無端五十絃」的纏綿溫軟,傳說秦地有個愛瑟人,兩個喜歡音樂的兒子都想將瑟佔為已有,父親只好把瑟一劈兩半,兩個兒子一人一半,「爭」而生聲,別有感觸。2023年,徐惠綺進一步深入「詠箏:聲聲慢」的感性領略。2024年更匯入知性的「賞箏:經典流派傳承的密碼」,像魔法師,鑿開樂音廊道,讓我們隨著曲目,走入箏樂流派,透過箏法的變化,深邃捕捉歷史、地理、人文、語言與戲曲影響。
南派細膩典雅,聽起來柔軟親近,適合先發。〈月兒高〉詮釋「浙江箏派」的典雅細膩;〈潮箏三緒〉層層剝露「潮州箏派」的柔美委婉;演現「客家箏派」的〈出水蓮〉,帶著古調的素樸淨美,因為源流源自中原,又稱「漢調箏派」。接續的北派剛健粗獷,更能強化閱聽情境,「山東箏派」的〈四段錦〉剛健明亮;「陜西箏派」的〈憶長安〉是「真秦之聲」,具有鮮明的陝西地方音樂特徵,情感真摯激烈;「河南箏派」又稱「中州箏派」,〈漢江韻〉的歡快健朗、〈剪靛花〉竭力裝飾出來的熱鬧喜悅,表達出對生活的熱情。
現代創作,由徐惠綺學生林佳儒以在地的九份記憶編作〈憶金石〉,再上追上個世紀六○年代的〈戰颱風〉,都在傳摹真實的生活日常;〈海之波瀾〉和〈行者〉從渡海到行沙,把日常侷限擴大到天涯海角。〈海之波瀾〉曲出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形容〉:「海之波瀾,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塵」,是一場從「形似」深入到「神似」的創作試煉,穿越表象、直抵真實內在,提醒我們專心感受風雲變化的「微光」,像螢火蟲漫天飛舞在夜黯,讓我們在時空榛莽中找到瞬間的感動。
演奏會最後收束在盪情迴腸的現代經典〈化蝶情〉,同時也遞寄出我們的感動,理解箏者如行者,渡海,行沙,化蝶,一生無悔。 2.許菱子,啟後
這場音樂會最特別的是,香港演藝學院名古箏演奏家許菱子共同擔綱演出。許菱子雖是古箏界最具影響力的演奏家之一,但因為經歷文革,生活簡單,思想單純,非常親切,曾經跟著演奏家兼教育家的父母親下鄉餵豬,也學中醫,在鄉下開藥方、針灸,背過不少中醫湯頭歌,形成對生命的尊重、熱愛和珍惜;十年文革後恢復高考,大量的考生卻只招收個位數學生,她卻同時被武漢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錄取,這種從生死邊陲慢慢靠近藝術追尋的精神轉換,當她站在台上和觀眾對話時,簡直就是「魔幻時刻」。
可惜,開場先被介紹成「許子菱」,採訪時,許菱子又先後更正兩次,一次說明自己來台五次、不是兩次;一次又指正她評審的「金鐘獎」是中國最高音樂獎項,不是台灣金鐘。現場有點尷尬,當然也不可能透過各種輕巧可愛的生活故事,讓我們靠近大師;更不可能藉由演奏間隙呈現她和徐惠綺難得的情誼。
許菱子主奏的〈化蝶情〉,不同於徐惠綺的哀婉,有一種特屬於傳統文人崢嶸的堅持和無懼的執著。她的閱讀範圍寬闊,除了音樂,對於《本草綱目》、《李白詩選》、歷史、散文……,永遠興味盎然。她認為,對於一個演奏者而言,健康的體魄和明晰的思考力都很重要,通過人文修養滲透到音樂表現,深度、廣度、厚度和空間感都不同了;和她一起站在台上的導聆人,卻只是複述演出手冊的曲目解說,〈行者〉橫跨絲路時,龜茲應該唸成「ㄑㄧㄡ ㄘˊ」,當麥克風傳出「ㄍㄨㄟ ㄗ」兩個字時,古典的情韻都變成搞笑的趣味。
說真的,現場演奏很棒!我們卻更期待,導聆人在演奏會裡,必須是主宰全場的魔法師,不僅揭開演奏者、演奏曲目和演奏會的深層意涵,更能賦予觀眾想像不到的精采想像。許菱子說:「呼吸是音樂動人的生命和載體,演奏時氣韻貫通,我們的身體和樂器就形成了有機的整體。」
我們活在這個共存的天地,也形成了有機的整體。最後的安可曲,由小朋友領奏的〈採菊東籬下〉,宛如看見生命繼起,希望我們都能彎下腰,謙卑聆聽,所有值得學習的聲音。
謝謝秋芳老師分享;雖然今天很可惜我沒有辦法親自到現場聆賞,但透過您細膩文字、精闢見解,也可感受到惠綺老師、菱子老師在音樂中的情誼與藝術交流!期待下次有機會和老師一同享受美好音樂!
超級想念超級認真的超級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