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8 06:00:00南山子

柰字演義

柰:「柰果也,木,示聲。」假為柰何、無柰,義敓,別造字。又依假借義衍奈,別衍那、哪。

  甲文「三牢柰」[1],祭名,字作示上橫木,橫木或作橫束,束木以祭也。或謂為𠭥之初文,檢《說文》:「𠭥,楚人謂問吉凶曰𠭥又持祟,祟亦聲。讀若贅。[2]郭永秉、陳劍二家以柰、奈、祟為一字。按:祭名之柰,當從示,木聲。與《說文》:「柰果也,從木,示聲。」音義有別,斯乃文字演變,偶致字同而義異。徐鉉曰:「假借為柰何字。[3]」按章太炎《國故論衡》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柰何者,猶言如何。依假借義,衍字則有三。

  其一,依假借義,另造奈字,包山出土戰國楚簡已有之。五經無「柰何」字,然有「奈何」。先秦諸子則兩寫並見,《史記》作「柰何」者凡百有六筆,「無柰」九筆,又作「奈何」者六筆,未有作「無奈」者。《漢書》作「柰何」三十七筆,未有作「無柰」者,又「奈何」四十九筆,「無奈」二筆。無柰者,無柰何之略言也。柰奈兩字於《史》《漢》蓋在消長之間,可知今本五經、諸子之有奈字者,已遭篡易也。至《玉篇》:「柰:那賴切。果名。又柰何也。增釋假借義也。又:「奈:奴太切。正作柰。」增假借義所造字。至《廣韻‧泰韻‧奈紐奴帶切:「奈:本亦作柰。《康熙字典》:「柰:俗作奈,以別于柰果之柰。皆非。」蓋柰何、無柰,假借柰字,於義未安,遂省筆作奈,以為區別也。此義純為無奈、奈何而作,不通果名。五經宜無奈字,故許書無錄,《玉篇》錄之者,後漢衍生之新字也。奈構字宜曰:「從大,柰省聲。」省聲者,示字源也。此雖大奈聲近,非可略之為「奈:從示,大聲。」也。

  其二,本義被奪,另造字。《廣韻‧泰韻‧奈紐》:「柰:果木名。俗作切。」《康熙字典‧柰》:「俗作,以別于柰何之柰。」蓋義奪,故別造新以應本義。柰木,復增木,宜為新造俗字。或謂柰為梵譯頻婆,即今之蘋果。檢﹝晉﹞罽賓僧伽提婆[4]譯《中阿含‧大天林經》曰:「住大天林中。」註:「:芒果。又譯為菴羅。」二說不一。慧琳《一切經音義》:「柰林:奴大反。經文更加木作非也。[5]」然柰之衍,實因義敓,更造新字。惟殊方重譯,蘋果、芒果之說,其義非一。

  其三,假借柰字,於義既未安,轉借那字,讀去聲。此溯《毛詩‧小雅‧桑扈》:「受福不那。」〈商頌‧那〉:「猗與那與!」《傳》俱言:「那:多也。[6]《左》莊十八年:「遷權於那處。」注:「那處:楚地南郡編縣東南有那口城。」又《說文》:「𨙻(今作那):西夷國。从邑,冄聲。安定有朝𨙻縣。」《爾雅‧釋詁》:「爰、粵、于、、都、繇:於也」「洋、觀、裒、眾、多也。」數釋俱與無柰、柰何無關,合先排除。

  若《左》宣二年:「甲則那。」注:「那,猶何也。[7]《玉篇》:「那:奴多切。安定有朝那縣。又何也、多也。」據《說文》而增釋兩義,俱平聲。那義「何也」,則與「奈何」乙詞有關。

  《廣韻‧歌韻‧那紐》:「那:何也、都也、於也、也。《詩》云:『受福不那。』那,多也。亦朝那縣名,在安定。又姓,西魏揚州刺史那椿。諾何切」承上諸說也。又去聲〈泰韻‧奈紐〉奴帶切「奈:如也、遇也、那也。本亦作柰。」據此釋則奈那義通,然屬去聲。又〈箇韻‧奈紐〉二字:「:奈何,奴箇切。」「那:語助。」《集韻‧太韻‧柰紐》:「柰:乃帶切。《說文》:『果也。』一曰那也。俗作非是。[8]」又〈箇韻‧柰紐〉:「柰:乃箇切。能也。[9]」「那哪語助。或奈。」綜之:奈何之奈,一承假借義,音柰,義通那。一音乃切,正是「奈何」二字反切,音義通那。那字無論平仄,俱與柰何有關。按《列子‧力命》:「智之所無奈何」《莊子‧達生》:「不務知之所無奈何」《韓非子》:「無奈何」且三見,「無奈何」蹙音為「無那」,檢《全唐詩》用「無那」十九筆,諧律皆仄讀[10],是唐人以「無那」為「無柰何」,亦即無柰也。依《廣韻》釋義,無那通無奈,那奈應同仄聲。然那字平聲,亦有何義。

  那別衍哪字,《後漢書•韓康傳》:「公是韓伯休那?」杜甫詩:「杖藜不睡誰能那?」作語助,《集韻》以那哪俱為語助,《康熙字典》:「哪:乃箇切,音奈。本作那,同,語助也。」蓋三字一義,初用那借義,繼依借義造哪字為別,又溯奈字以造㖠字,示其字源,然非奈義也,今語則又作呢字矣。

 

舊稿閒置經年,2024214日,﹝YouTube﹞發現有相關議題,只有前面11分鐘,附如下。

YouTube﹞史料未及古代的蘋果不叫「蘋果」,古人取了個唯美的名字,日本至今還在用2024213



[1]《合集》1593

[2] 段注無「祟亦聲」三字。

[3]《康熙字典》注文。

[4]僧伽提婆,義為眾天,罽賓國瞿曇氏。東晉中,至長安,助僧伽跋澄譯《婆須蜜經》。太元十年(385)與冀州沙門法和至洛,法和請重譯先所出《阿毘曇八揵度》《鞞婆沙阿毘曇》。十六年,慧遠邀至廬山,重譯鳩摩羅跋提《阿毘曇心論》《三法度論》。隆安元年(397),遊化建業,明年,罽賓沙門僧伽羅叉執胡本,請譯《中阿含經》六十卷,又重譯《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擅《阿毘曇心論》,中土奉為毗曇宗始祖。

[5]卷五十三,玄應《起世經》卷十。(V25/4210/80

[6]又〈小雅‧魚藻〉:「有那其居。」雖無傳,陳奐《詩毛氏傳疏》以為同訓。

[7]﹝清﹞阮元校刊《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影嘉慶20年南昌府學刊本)頁363下。

[8]按:「一曰那也」四字當移於最後。

[9]按《廣韻》此是「奈何」之奈字,作韻紐字。《集韻》必改作柰字,勉強。

[10]其中,李後主〈一斛珠〉:「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又,李清照:「無那,無那,好個淒涼的我。」係諧詞韻

甲骨文摹字,取自【書法字典】

上一篇:鶚字演義

下一篇:塞字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