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6 06:00:00南山子
魍魎詞演義
魍魎:初作方良,變罔閬、罔兩,類化為蛧蜽、魍魎
魍魎,古作方良、罔閬、罔兩。其為物也,不可實指,後世依聲託事,字既屢變,義亦略殊。其要非人非蟲,為精怪之屬則同。
《周禮‧方相氏》:「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敺方良。」鄭注:「方良,罔兩也。」陸釋文:「方良:上音罔,下音兩。」[1]張衡〈東京賦〉:「斬蜲蛇,腦方良。」李善注:「方良,草澤之神也。」[2]平子仍效古語。
又《左》宣三年:「螭魅罔兩。」杜注:「罔兩,水神。」《莊子‧齊物論》:「罔兩問景。」郭注:「罔兩:景外之微陰也。」[3]俱作罔兩。《史記‧孔子世家》:「木石之怪:夔、罔閬。」《集解》:「韋昭曰:『或云夔一足,越人謂之山繅也,或言獨足魍魎。』」檢《國語‧魯語》作:「木石之怪,曰夔、蛧蜽。」韋《注》:「蝄蜽:山精,好斅人聲而迷惑人也。」[4]魍魎或蛧蜽,皆經類化,古書有類化字者,大都為後人所篡亂矣。
其名屢變者,各得依聲託事也,其義則曰草澤之神、曰水神、曰景外之微陰、曰木石之怪、曰山精。其字从虫、从鬼,屬認知不同。《說文》:「蛧:蛧蜽,山川之精物也,淮南王說:『蛧蜽,狀如三歲小兒,赤黑色,赤目、長耳、美髮。』从虫,网聲。《國語》曰:『木石之怪夔、蛧蜽。』」[5]其貌與今臺地登山客所傳略似,莊生託言影外微陰者,蓋似影非影,恍惚不可端詳者也。造字之義,从而可知也。今行魍魎,類化从鬼部,螭魅亦从而類化矣。釋法:
魍:魍魎也,山川之精物,一曰木石之怪也。从鬼,蝄省聲。
魎:魍魎也。从鬼,蜽省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