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5 06:00:00南山子

《諸子通考》蔣伯潛

    

    臺北:正中書局,三十七年臺初版,七十三年七版。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蔣起龍1892-1956),一名尹耕,字伯潛,以字行,浙江富陽人。父建侯,治先秦諸子書,未竟卒。伯潛光緒十八年生,清末入府中學堂,畢業教閬苑、美新學校,益從李永年學。民國九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國文系,從錢玄同、胡適、魯迅諸人遊,參五四遊行示威,撰文刊《新青年》《東方雜誌》。歷浙江省立第二中學教員、校長,兼第一中學、第一師範、女子中學教職。十五年秋,參與策動浙江省長夏超[1]響應國民革命軍。次年,為《三五日報》主筆,抨擊時政,文名鵲起。日本侵華,移上海,教大夏大學、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兼世界書局特約編審。三十年冬,日本奪上海租界,伯潛歸里,鍵戶著述,嘗為富陽縣立中學教員。日降,為上海市立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主任。陳儀長浙政,引為杭州師範學校校長,伯潛召袁微子(1913-1991共襄校務。中共建國,張宗祥[2]長浙江圖書館,召為研究部主任。嗣膺浙省第一屆人大代表,歷市人大代表。四十四年秋,徙浙江文史館研究員,明年卒,年六十五。有《經與經學》《十三經概論》《經學纂要》《史學纂要》《諸子通考》《諸子學纂要》《中學國文教學法》《校讎目錄學》《字與詞》《章與句》《體裁與風格》《詩與詞》《散文與駢文》。

  是書分〈自序〉〈目次〉〈緒論〉〈上篇〉〈下篇〉凡五段,末有〈說明〉四則。〈自序〉稱早歲讀胡適、馮友蘭(1895-1990諸人哲學史,覺尚未安,欲有發明,垂二十年,未敢命筆,及讀乃父遺稿,心益欿[3]然,謂於諸子其人及著述真偽,未嘗詳考則不能讀其書,未能細讀其書,尤不能知其學。若徒覽近人哲學史或大綱、概論之作,即欲有所評述,非耳食即臆度,因據乃父遺稿諸子人物考〉九篇為上篇,自撰〈諸子著述考〉十九篇為下篇。重覈故籍,補按語以申己意。至民國三十二年蕆事。嗣又補〈論語考〉及亡書、偽書考,以為偽書之待考者,如《太公六韜》《鬻子》《關尹子》《文子》《鶡冠子》,尤甚於它書,並補西漢諸子,遂重為編次,冠以〈緒論〉,上下篇各有附錄二篇,又歷兩載始成書。三十五年五月,序刊於上海。三十七年,臺地由正中書局刊行,標為「大學用書」,梓至七十三年凡七版。伯潛未履臺,其書亦未列禁書,解嚴前為學界所倚重者,在其承五四以辨偽為疑古之學風。惟自終戡以來,不尚古學,此書遂淹不聞。九十九年,林師慶彰教授輯入《民國時期哲學思想叢書‧第一編》。中土於七十四年有浙江古籍出版社之版。百有二年,收入《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百有五年,四川大學輯《近代諸子學文獻叢刊》五十二冊,據正中書局版影刊,列為第七冊。

  書前有伯潛所撰〈緒論〉六篇,曰〈何謂諸子〉〈諸子之開祖〉〈諸子之派別〉〈十家名稱之取義〉〈十家學說之短長〉〈諸子興替之因緣〉。上篇〈諸子人物考〉擴為十二章,列〈孔子〉三章,〈孔子弟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及道家者流〉〈墨子及「墨者」〉〈商鞅、申不害、韓非、李斯〉〈惠施、公孫龍與稷下諸子〉〈蘇秦張儀與屈原〉各乙章,附以〈西漢諸子〉〈諸子大事年表〉。於孔子及老、莊、申、韓、屈原,皆據《史記》原文考論,其餘題「略考」者為建侯所撰,惟〈李斯考〉為伯潛所增。皆正文大字,而後逐節小字按語,低一字行文。伯潛文皆題「伯潛案」又低一字,以為區別。屈原向為辭賦家之宗,自古不以諸子視之,〈屈原傳考〉特存乃父文章耳。

  下編〈諸子著述考〉十六章,大抵以《漢書‧藝文志‧諸子略》為主,列〈儒家之書〉有〈論語〉〈孟子荀子〉〈子思子附中庸〉〈曾子,附孝經、大學〉〈晏子及其他,附禮運〉及〈亡佚之書〉凡六章。〈道家之書〉有〈老子〉〈莊子〉〈管子及太公鬻子〉〈文子關尹子列子鶡冠子〉及〈亡佚之書〉凡五章。次墨家,次法家則商、韓。次名家、陰陽家併列,次雜家則《呂氏春秋》《淮南子》,末章為〈縱橫家農家小說家之書附鬼谷子〉,附以〈《漢志諸子略》十家著述統計表〉〈現存諸子重要著述表〉。惟於兵家無所攷論。

  伯潛少從錢玄同、胡適、魯迅諸人遊,其說雖能辨梁啟超、胡適之不足,大抵仍為五四反古學風所囿。如〈說明〉稱:「《論語》《孝經》及本在《小戴禮記》中之〈中庸〉〈樂記〉〈大學〉〈學記〉〈禮運〉諸篇,舊皆列於經部,今以其性質與諸子為近,且可以考見自孔子以迄西漢儒家之學說,故列入。」又其〈人物考〉列孔子為第一,據講學乙事而推孔子為諸子之祖,著述考亦列《論語》《孟子》《孝經》〈大學〉〈禮運〉,乃陰藉諸子研究之名,抑孔孟地位、貶經為子,實承五四反經思想之緒餘,作侮聖之言,讀此書者,不可不辨也。

  〈說明〉又謂:「道家之《列子》,今存者為偽書,故未列入。」其〈諸子著述考‧()列子考》引宋濂《諸子辨》、姚際恆《古今偽書考》、章太炎《菿[4]漢微言》為論,謂襲佛說為最明顯,此則祖述其師馬敘倫〈列子偽書考〉,且列馬氏十六證。末舉《淮南子‧氾論訓》曰:「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所立也,而楊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所立也,而孟子非之。」遂謂楊子貴己、為我,旨在「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指今本《列子》述楊子之說,乃純以恣情縱欲為旨,且仰企桀紂若不及[5]按:《淮南子》說楊子本旨,與今《列子》合符,伯潛於《列子》實未深考,竟同劉向《敘錄》作懵懵之言。又以屈原附於蘇秦、張儀之後,謂為諸子之一家,此說是為異耳。余於其書,正文則徵引文獻可參,論斷則多不敢據,約略附錄四篇尚為信實。



[1] 夏超(1882-1926,字定侯,浙江青田人,杭州武備學堂畢業,光緒三十二年入光復會、中國同盟會,為同盟會浙江支部會長。民國元年,為杭州警察局局長兼浙江省警務處處長。袁氏稱帝,超與周鳳岐、呂公望逐浙江將軍朱瑞,推屈映光為臨時都督。映光密電擁袁,超復合政軍界,迫映光辭職。推公望繼為都督,公望欲罷超警職,為超所推翻。十三年,孫傳芳率兵入浙,北洋政府以超為浙省政府主席。十五年,國民革命軍北伐,中路入江西,孫部抵抗。中共杭州地委與國民黨浙江省黨部,使超宣言自治。十月,國民政府以超為革命軍第十八軍軍長,即調駐杭保安隊赴嘉興、嘉善。孫軍入浙攻嘉善、迫嘉興。超敗退杭州,為宋梅村部所俘見殺。(維基百科)

[2] 張宗祥(1882-1965,本名思曾,慕文天祥,改名宗祥,字閬聲,號冷僧,別署鐵如意館主。浙江海寧人。少與蔣百里共學,鄉梓稱:「文有張冷僧,武有蔣百里。」光緒廿八年中舉人。歷教硤石開智學堂、桐鄉桐溪學堂、嘉興府中學堂和秀水學堂,講授地理。三十三年,應聘至浙江高等學堂,兼兩級師範學堂、杭州府中學課。中共建國,為西泠印社社長、浙江圖書館館長。校勘古籍三百餘種,有《冷僧書畫集》。

[3]《說文‧欠部》:「欿:欲得也。聲。讀若貪。」《孟子》:「如其自視欿然。」張鎰曰:「欿音坎。內顧不足而有所欲也。」段注《說文》:「《孟子》假欿爲坎。謂視盈若虛也。」音苦感切坎,又枯含切龕。又感切頷,義並同。

[4]《說文‧艸部》:「菿:大也。艸到聲。」段注以為各本作「草木倒」,意不可通。其注云:「《毛詩》:『倬彼甫田。』《韓詩》作『菿彼圃田。』〈釋古〉曰:『菿,大也。』

[5]《菿漢微言》 民國四、五年間,章太炎口述論儒、釋、道三教學術一百六十七則,由弟子吳承仕筆錄,章氏審定成書。初在北京刊行鉛印本,八年收入《章氏叢書》。主要反對以今廢古、以西貶中。蔣氏所引曰:「《文子》亦出張湛偽造,與《列子》同出一手。(P43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