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季子白盤(五)
虢國問題,至此告一段落。南北虢,實是一虢。疑平王所封虢公,仍是西虢虢季之後,公爵不是東虢子男之爵可以繼承。《新唐書》所述,只有郭氏由來見於《公羊傳》可信,其他都有問題。
西虢「虢季」乙族東向滅焦,遷至焦邑,這是從出土西虢及南虢銅器銘文皆有「虢季」推測。而且符合公爵爵位。
陸渾之戎在洛陽附近,新出土文物,可以證明,這一課,倒是收獲不少。
在此順便祝各位
新年愉快
銘文:虢季作寶鼎,季氏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五、晉之滅虢
晉文侯迎立平王,有大功於周。文侯之子昭侯分封其叔於曲沃,曲沃數伐晉。周使先前所立虢國討伐曲沃,以為牽制。及曲沃代晉為諸侯,遂滅虢。
(一)虢之伐晉
晉之先,乃周成王封其弟虞於唐,傳至穆侯司徒凡九世,穆侯生文侯仇及成師。文侯卒,子昭侯立,封叔成師于曲沃,號為桓叔。晉與曲沃卒分為二,曲沃歷桓叔、莊伯、武公三世六十七年,卒滅晉,代晉為諸侯,其事見《史記‧晉世家》。
晉自昭侯以後,歷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哀侯弟緡,凡五世六君。昭侯、孝侯皆遇弒。方昭侯之薨,曲沃桓叔欲入晉,為晉人所阻。孝侯薨,晉人鑒於前事,先攻曲沃莊伯。及鄂侯薨(前718),曲沃先興兵伐晉反制,周桓王(前719-前697)使虢公將兵伐曲沃而立哀侯(前718),此第一役也。
晉哀侯九年,曲沃武公伐晉,虜哀侯立小子侯。小子侯元年(前709)殺哀侯。四年,又誘召晉小子殺之。周桓王再使虢仲伐曲沃武公,立哀侯弟緡為晉侯(前706),此第二役也。
周釐王(前681-前677)三年,曲沃武公滅晉侯緡,盡以其寶器賂獻于釐王。釐王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前678),列為諸侯,於是盡併晉地而有之。[1]周桓王使虢兩度救晉,所以報晉文侯扶持之功也,虢則由是獲罪於晉。至晉武公之子獻公(前676-前651),遂行滅虢之事。
(二)虢之亡
其事且起於獻公發驪戎,《史記‧晉世家》稱獻公五年(前672)伐驪戎,得驪姬、驪姬弟,俱愛幸之。獻公八年,士蔿[2]說公曰:「故晉之群公子多,不誅,亂且起。」獻公九年,晉群公子既亡奔虢,虢以其故再伐晉,弗克。即《左》莊廿六年:「秋,虢人侵晉。冬,虢人又侵晉。」此第三役也。
晉獻公十年(前667),欲伐虢,士蒍曰:「且待其亂。」十三年(魯莊三十年):「春,王命虢公討樊皮。夏,四月丙辰,虢公入樊,執樊仲皮,歸于京師。」後二載,有神降于莘。周惠王使內史過往享,聞虢請命,反曰:「虢必亡矣。虐而聽於神。」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應、宗區、史嚚享焉,神賜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十七年(魯閔二年)春,虢公敗犬戎于渭汭。舟之僑曰:「無德而祿,殃也,殃將至矣。」遂奔晉。十九年(魯僖二年),獻公曰:「始吾先君莊伯、武公之誅晉亂,而虢常助晉伐我,又匿晉亡公子,果為亂。弗誅,後遺子孫憂。」乃使荀息以屈產之乘假道於虞。虞假道,遂伐虢,取其下陽以歸。[3]《史記‧集解》稱:
服虔曰:「下陽,虢邑也,在大陽東北三十里。」《穀梁傳》曰:「下陽,虞、虢之塞邑。」《竹書紀年》稱:「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虢公醜奔衛,公命瑕公呂甥邑于虢都。」[4]
此是北虢,所引《竹書紀年》即《水經注‧河水》之文。《史記》止稱「取下陽」,《竹書紀年》則稱「滅下陽」。是年,虢公敗戎於桑田。晉卜偃曰:「虢必亡矣。亡下陽不懼,而又有功,是天奪之鑒,而益其疾也。必易晉而不撫其民矣。不可以五稔。」
獻公廿二年(前655),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其冬,晉滅虢,虢公醜奔周。即《左》僖五年:「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杜注:「上陽,虢國都,在弘農陜縣東南。」又十二月:「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5]此滅虢者,即南虢也。前稱虢公醜奔衛,此稱虢公醜奔周,又「亡下陽而不懼」,蓋無南北虢之分,故前稱取下陽,不言滅,至此亡其國,始言「滅」也。東周之虢,自幽王卒至此,凡一百一十五年,至少歷虢公序、虢公林父、虢仲、虢公醜四世。
銘文:虢季氏子組作簋,其萬年無彊,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六、虢國之後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稱:「平王求虢叔裔孫序,封於陽曲,號曰郭公。虢謂之郭,聲之轉也,因以為氏。」虢叔係西虢之後。《春秋》魯莊廿四年(前670):「赤歸于曹郭公。」《公羊傳》:「赤者何?曹無赤者,蓋郭公也。郭公者何?失地之君也。」時距東虢之亡(前767)九十八載,距小虢之亡十七載,而南北虢尚存,則所謂「失地之君」惟東虢之後當之。《逸周書‧王會解》稱成周之會:「郭叔掌為天子菉幣。」郭叔即虢叔,郭字乃後人篡改,此可確者也。《國語》晉獻公時(前676-前651)有郭偃[6]。其後約百年,《左》襄十八年(前555)有郭最。是時已有南郭氏、東郭氏,此單稱「郭」字為異也。
《左》宣十七年(前592)有南郭偃。《左》襄廿五年(前548),齊崔杼有家臣東郭偃,齊棠姜弟也。襄廿八年有北郭子車。昭廿二年(前520)有北郭啟。定九年(前501)有東郭書、哀六年(前489)有南郭且于。哀十四年有東郭賈。《孟子‧公孫丑》出弔於東郭氏。東郭、南郭、北郭氏,即東虢、南虢、北虢之後也。無西郭氏者,西虢東遷為南虢也。
先秦諸子,在春秋者,《管子》有東郭郵、東郭牙。《宴子春秋》有東郭牙、北郭騷。此後《列子》有東郭先生、南郭子。《莊子》有東郭順子、東郭子綦、南郭子綦。《墨子》有南郭惠子(《荀子》並引述)。《商君書》有東郭敝。《呂覽》有東郭蹇。《韓非子》有南郭處士吹竽事,凡此皆虢國之後,而《莊子》《列子》《韓非子》或雜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