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1 06:00:00南山子

乾字演義

 

乾:「上出也。乙,乙,物之達也,聲。」奪為乾濕字,造从倝省聲,以應本義

  《周易》以乾坤為卦名,然〈噬嗑〉:「九四,噬乾胏。六五,噬乾肉。」義已兩見。《毛詩‧中谷有蓷》:「暵其乾矣。」《周禮‧天官冢宰》《儀禮‧士虞禮》並曰乾肉。《禮記‧聘義》亦曰肉乾。《左》襄九年:「與大國盟,口血未乾而背之。」皆奪乾坤義為乾濕字。是以《三國志•王昶傳》作:「乹乹不解。」〈集字聖教序〉則分:「濕火宅之乾燄」與「坤而永大」。《廣韻‧寒韻‧干紐》古寒切:「乾:《字樣》云:『本音虔,今借為乾濕字。』字奪為乾濕字,別造字,以應本義,遂別其字為乾濕、坤耳。

  乾乙,乙部首不可省,省其聲符倝。按:「旦,聲。」是省聲者,實即省聲,甲文、金文,「游」或从㫃省是也。字法當補曰:「乹,乾或从倝省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