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阿里山鄒族(Tsou)
7.阿里山鄒族(Tsou)
周鍾瑄《諸羅縣志》卷八稱:「其峙於東南者曰阿里山。」註曰:
「阿里山離縣治十里許,山廣而深峻,番剽悍,諸羅山哆囉啯諸番皆畏之,遇諸塗,趨引避匿。」
卷一〈山川〉阿里山註云:
「山極遼闊,內社八:大龜佛、唣囉婆、肚武膋、奇冷岸、畬米基、踏枋、鹿楮、乾仔霧。」
卷二〈社〉又稱:
「阿里山社、踏枋社、鹿楮社、唣囉婆社、盧麻產社、乾仔霧社、奇冷岸社(一作「嶇嶺岸」)、大龜佛社(郡志作大居佛),以上各社俱在縣東南。」
指阿里山番,初有八社,名則稍異。
所謂「阿里山番」,日人鳥居龍藏(1870-1953)《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書》(1902)稱「新高族」,分阿里山鄒族(Tsou)、沙阿魯阿族(Hla’alua)、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三部。佐山融吉《蕃族調查報告書》(1915)則依閩南語音合稱「曹族」(Tsou),為漢文所常用,曹即「人」之意也。
小島由道、河野喜六《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1918)沿鳥居龍藏三部之說,增蘭社一部。移川子之藏(1884-1947)《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1935)據三部分南、北鄒,南鄒復分沙阿魯阿及卡那卡那富二部,謂南北三部或應分族而論,此日據時所論也[1]。至民國百有三年六月二十六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始依族人之請,別分拉阿魯哇與卡那卡那富,為臺灣原住民之第十五、十六族。
其阿里山鄒族者,自言其先來自玉山,相傳酋長阿巴里者,每獵則大獲,為族人所欽,因呼其所狩之山為「阿里山」。族人家種藷與芋、粟,歷世燒畬耕織,以畋以漁。然耕獵之地為氏族共有,歲穫之祭,賴長老共議以均之。至清末有達邦(tapangû)、特富野(tfuya)、伊姆諸(imucu)、魯富都(luhtu)四社[2]。
大正(1912-1925)末,伊姆諸與魯富都頭目死於疾疫,絕嗣而廢社,伊姆諸所屬新美、茶山、山美、里佳歸附達邦社;魯富都之來吉與樂野,或附特富野社,或遷南投縣信義鄉羅娜、久美間,雜布農族以居。
方日據時,達邦社頭目高一生(1908-1954),自臺南師範畢業,擅音樂,歸教於達邦教育所並任巡察。光復時,為首任吳鳳鄉鄉長兼達邦駐在所所長。二二八事起,嘗率眾攻紅毛埤彈藥庫,取彈藥,圍嘉義機場,然亦無所圖,乃令族人歸保山園,及事定,當軸始咎而拘之,以樂信‧瓦旦力保,繳回槍械得免。時臺南縣長袁國欽被指為共產黨,一生坐「窩藏匪諜」及「貪污」罪,並樂信、湯守仁等,同時見殺。一生有女孫曰慧君,以善歌聞於時。其前名伶湯蘭花、田麗,俱為戚屬云。
相傳乾隆中,蒲羌林大社通事吳鳳(1699-1769),為止曹族獵首祭而捐軀,事見劉家謀〈海音詩〉(1855)及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日據明治四十三年(1909)嘉義廳長津田義一為作〈吳鳳傳〉,大正二年(1913)當局建廟祀之,事蹟列小學課文。及政府播遷,尚沿其例。民國七十六年(1987),曹族湯英伸者,旅食臺北,為時所輕侮,憤而殺主家,學者謂吳鳳事蹟為種族歧視之源,輿論大譁。其年九月九日,族人遊行請更「吳鳳鄉」名。明年底,長老教會牧師林宗正率玉山神學院學員毀嘉義車站前吳鳳銅像。七十八年三月一日,內政部改吳鳳鄉為「阿里山鄉」,七月,教育部亦刪課文 。
八十六年,族名依國音改稱「鄒族」。今居阿里山鄉者,分南北村,北有來吉、拉拉屋雅、達邦三村,達邦與特富野二社居焉;南有里佳村、山美村、新美村、茶山村等四村[3]。民國百有三年統計,總人口六千餘人[4]。
參考文獻
1. 周鍾瑄《諸羅縣志》
2. 鳥居龍藏(1870-1953)《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書》
3. 佐山融吉《蕃族調查報告書》
4. 小島由道、河野喜六《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5. 移川子之藏(1884-1947)《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6. 維基百科>鄒族
7. 維基百科>高一生
8.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鄒族】
9.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10.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阿里山鄒族文化之旅
11.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鄒族族群研究
[1]以上參考李壬癸、吳天泰、謝繼昌合編《臺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上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10),第五章〈鄒族〉(謝繼昌撰),頁127-128。
[2]日人小島由道。
[3]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合著《與神木輝映的阿里山民族—鄒族》,頁26,見《認識臺灣原住民族》叢書(臺北市:臺灣原住民族文話產業發展協會,2007.04)。
[4]見維基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