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5 08:40:47魔法哥哥

內在英雄的原型


我們的生命在相當大程度上是按照我們有意或無意所遵循的故事情節或藍圖而生活,這樣的情結或藍圖就構成了一系列生活原型。榮格指出,原型是人類心靈中深刻固著的模式,力量強大而永恒存在。就是說,原型是深層次的心理固有傾向,是獸性與原始人性在大腦中的歷史積累,是無法直接感知的,但我們可以通過夢中的或文學藝術作品中的意象來間接感知原型。如果我們仔細審視自己或他人的言語行爲及其對這些言語行爲的詮釋方式,就可以看出形成我們生命的各種原型。
美國原型心理學家卡羅•皮爾森博士在她的專著《內在英雄》裏面介紹了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理論中的六種原型,當然,理論上原型的總數要多得多。原型是透過個人潛意識中的情結呈現出來的,每一個個人情結都可以發展出他的一個具有獨立個性的子人格。每個人都會有一些難以忘懷的往事,特別是那些能夠觸動自己,讓心靈震顫,可以引發無限情緒的個人生命歷史的瞬間,也或許這些事已經被我們忘記了,然而它會隱藏在我們特定情緒的背後變著法地捉弄我們,這樣的心靈往事我們就可以把它叫做情結。因爲在我們生命的歷程經由各種因素鑄成了某些情結,於是就發展了我們多樣化的性格,每一個性格側面似乎有它獨特的生命,與其他的性格側面不同,於是我們把具有獨立個性的那個性格側面稱作子人格。每一個生命都是多樣化的,是複雜而善於變化的,因爲在我們心靈深處有著多樣化的子人格。他們是我們的內在英雄,潛伏在我們身體之中,隨時聽從主導人格的召喚,該出手時就出手,決不含糊。
卡羅•皮爾森博士所描述的原型由“天真者”的全然信任開始,慢慢步入“孤兒”對安全感的渴求,“流浪者”的探索,“殉道者”的自我犧牲, “鬥士”的競爭與勝利,最後是“魔法師”的本真和整全合一。我國傳統魔幻故事裏表現“鬥士”原型的哪吒因鬧海而引來殺身之禍。爲了不連累父母,哪吒殺身成仁,刮肉還母,剔骨還父,徹底斷絕了親子關係,在這段故事裏哪吒表現出的是“殉道者”原型。於是,他成了沒爹沒娘的孤兒,這時哪吒呈現的則是“孤兒”原型。哪吒就是上述“鬥士”原型、“殉道者”原型以及“孤兒”原型的意象發展變化的組合。在許多魔幻故事中,英雄都是孤兒,也稱孤獨英雄,英雄歷經磨難成長的歷史就是自身諸多原型或子人格發展變化的歷史。
再比如《西遊記》裏面的孫悟空一開始是石頭所變,他沒有父母,也從不談情說愛,是典型的“孤兒”原型;超人也是孤兒,父母在另一個星球,他的身份不允許他談情說愛;還有霹靂貝貝,雖在父母身邊,但無法跟他們親近,因爲他身上帶電,比一般的孤兒更孤獨。孫悟空、超人和霹靂貝貝在故事開始都在呈現“孤兒”原型,他們是“孤兒”原型的意象。唐僧取經的故事屬於典型的英雄磨難成長故事。英雄磨難的成長故事由兩個部分構成,第一個部分是“下降”,從顯貴變成平民,也就是從無憂無慮的“天真者”原型到無依無靠無助的“孤兒”原型。跟許多神性英雄一樣,唐僧這個魔幻故事意象在一出生時就險遭殺害。母親爲了救他而把他放進木盆,任其在水上漂泊,最後被和尚救起,取名“江流”。根據弗洛伊德的分析,把一個人從水裏救起是分娩的象徵,江流被救等於是他的第二次出生。這個新的生命是和尚賦予的,和尚的社會地位在當時比窮秀才還低,說明唐僧的“下降”是非常徹底的。第二個部分是“上升”,“孤兒”踏上探尋生命寶藏的“流浪者”原型之旅,於是就有了唐僧取經故事,取經路上他歷經坎坷,經由大無畏的“殉道者”般的犧牲和奉獻以及百折不撓的“鬥士”般的堅持到底的勇氣,最後修成神佛,成就了“魔法師”樣整全合一的英雄偉業,這樣“孤兒”從普通人就變成了神性英雄。
在青少年未來的職業生涯裏,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環境的改變,人際的更叠,崗位的變化,職務的升遷或自主創業的契機,他會經由以下四個方陣,經由不同生命原型的實踐或子人格的成長變化,走出自己的探尋內在英雄之旅。儘管他們的經歷在次序和主題上會有所不同,但都必須先充分完成一個階段,也就是在一個方陣裏摸爬滾打,才可以進入下一個方陣或成長階段。因爲每一個階段都包藏著相應的人生發展的功課,這些功課是必須要完成的。
1、面對變化的混亂和困惑並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挑戰,這是死亡和新生方陣,是每個人的生命歷程必然會遭遇的不適應期。在這裏主人公在經歷了由天真者到孤兒的尷尬際遇之後,他要扮演混亂突擊隊的角色,趟過人生的冰河,走出迷茫;
2、爲適應新境遇做出切實可行的改變計劃,這是夢想和計劃方陣。處於這個方陣的青少年扮演大夢想家、小實幹家的角色,他要爲流浪者繪製藏寶圖,因爲他要去尋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他要做好準備,背起行囊,重新出發;
3、不但要戴上思考帽,還要穿上行動鞋,像鬥士那樣勇往直前,堅持到底,這是英雄傳奇方陣。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是現實主義者,而非理想主義者,與困難作鬥爭,其樂無窮,是鬥士原型的顯現;
4、殉道者般投入已經適應了的並已經技巧純熟的工作領域,這就是第四方陣——希望之鄉。呆在這裏真的很不錯,因爲適應了,因爲熟悉了,因爲有安全感了,然而它缺少變化的新奇與刺激,於是那些喜歡冒險和洋溢創造力的人也把這個方陣命名爲直布羅陀的岩石。
在心理學上,關於“直布羅陀的岩石”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刻板印象”。所謂的“刻板印象”是指原型經過無數次洗滌馴服過的版本,他們的力量來自原型而且已臻爐火純青境地,看似安全和易於掌控,不過卻因缺少變化而使生命力萎縮。當事物停止成長和改變時,也就意味著死亡的來臨。然而“刻板印象”背後的原型是充滿力量和生命的,要成長就要走一條螺旋式上升的內在英雄探索之旅,釋放內在的潛能,使生命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