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2 06:20:01小迷樂

[文作] 老莊口中的環境倫理學

老莊口中的環境倫理學

十月初,環境倫理學之父─Holmes Rolston,Ⅲ造訪成大,開啟了一系列關於當代環境議題的講座,無奈講座的時間我都有課,幸運的是:該課的曾怡禎老師帶領全班參與了第一場次,主題相當引人深省,名為:「野性的呼喚:哲學走向荒野」。Prof. Rolston從哲學角度開始探討,短短兩個小時闡述了大自然對人類而言的種種價值,包括經濟、科學、多樣性、文化象徵等;進而提醒:人之於環境,誠實才是上策,良好的倫理信用是最好的生財之道,良好的環境倫理必然是保存自然環境的永續之道。

Prof. Rolston提倡的環境倫理不禁令我想起老子的「道法自然」1與莊子的「天與人不相勝」2,高中剛接觸老莊時,對其玄妙帶點頹廢的思想有些反感,而如今在環境議題上卻有某種正面的意涵,令人興奮!

有趣的是,當Prof. Rolston正探討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各項價值時,我腦海已經響起國文老師清脆的朗讀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3。Prof. Rolston反倒像是老子的學生,為老子更加深入解釋何謂萬物,萬物又如何賦與人類資源,也許我們可以戲謔地稱呼老子為環境倫理學之爺?莊子亦曾提到:「天地者, 萬物之父母也」4。中國人總脫不開天地,天父地母的觀念像真理一般深植人心,老子《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意即道天地人皆依循自然,老子崇尚自然、遵循自然,更主張回歸自然,這不正是現代環境倫理學中以整個生態系統倫理為中心思想的環境整體主義(environmental holism)6所提倡的?

環境整體主義把環境倫理從生物推廣到包含無生物的整個生態系的兩千年前,莊子早已提到:道存在於螻蟻、稊稗、瓦甓及屎溺中7,正因為如此人類與螻蟻、稊稗、瓦甓及屎溺等皆無不同,正符合Prof. Rolston所言:我們應視萬物如己出、誠實以對,維持環境間的倫理。

老莊更建立人類和天地萬物之間相互鏈合的概念,如《莊子》中「萬物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8、《老子》「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9,強調人類與萬物皆在同一生態地位,故人類應協助萬物自然發展,使萬物各盡其職且皆得所需,是而人與生物、無生物及環境皆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存,這種宇宙觀正是現今環境保護思想的核心,即所謂生態相依性。

莊子曾講過一個印象深刻的寓言,說南海之帝鯈和北海之帝忽一起去拜訪中央之帝渾沌,渾沌非常熱情地款待。告別時,鯈與忽想回報渾沌。他們心想人人都有七竅可看、聽、吃和呼吸,然而獨獨渾沌沒有,於是他們一天為渾沌打開一竅。七天後,七竅開了,而渾沌卻死去了。10當時只膚淺的瞭解任何事情不可強求,不曾想到在環境資源的利用上又何嘗不是如此?人類放肆地改變自然,渾然不知此舉將置自然環境於死地,甚而影響人類自身。現今的社會由於人類抱持著「人定勝天」、「人類可支配萬物」的想法,不斷改造、支配自然,不僅遭到了自然界嚴重的反抗和報復,使自己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且人類也越來越受到自己創造的「人工自然環境」的制約,成為它的奴隸,甚至嚴重到無法回復自然本來的環境。

《道德經》中有言:「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11老子當時就告誡人們文明的發展要順應符合自然的發展、無為而治,並敏銳地察覺到文明發展的負面影響,提醒人類對自身的行為要深謀遠慮,應在不違背自然規律和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活動。此言中更重要的便是知足、順應自然,追求簡單樸實的生活,以最自然的方式與自然相處。在日常生活中減少與環境的矛盾,少私寡欲12、減少物質利益的爭奪,故老子不貴難得之貨13,於是人際關係和諧,生活安定,這就是環境倫理。

Prof. Rolston在書中引用一段極美的故事,太空人Michael Collins在敘述前進月球的經驗時回憶道:「當我飛到月球上時,我如此生動記住的不是我所接近的月面岩石堆,而是當我回頭遙望我脆弱的家時看到的景象-那是一座閃亮而深深吸引著我的燈塔,那是細緻優美的藍與白,那是懸浮在黑色的無限之前的微小哨站」。接著,Collins得出了一個意義深遠的結論:「地球需要像最珍貴的寶物那樣被珍視與被呵護,珍貴如它必須要被永遠地維持下去」14。正對應莊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聖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15。莊子眼中的聖人必須了然天地之美,並且通達萬物與自然的相互關係。因此,地球之美在乎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進一步而能維持永續的環境。

總而言之,人類只是自然環境中的一份子,必須以感恩、回饋的心態面對環境,就如同面對父母一般,維持倫理道德。莊子在《齊物論》中說道:「魚相忘 乎江湖,人相乎道術」16,人之於環境就像魚之於水一般,必須找到一個平衡而能生存,在「適者生存」的概念下重新思考人類生存的適當性。故而,我在認真思考自然環境時,曾想起Prof. Rolston提起的一個觀念:我們思考的不會是權利、也不會是自我中心的藉口,反而是我們身為人類應盡的義務。
 
註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25章》
註2:「天與人不相勝也。」《莊子:大宗師》
註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第42章》
註4:「天地者, 萬物之父母也。」《莊子:達生篇》
註5:同註1
註6:環境倫理學其中一類別,強調整體(如:自然界、生態系統),側重整個生態系統。
註7: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知北遊》
註8:「萬物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
註9:「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德經第64章》
註10:「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莊子:應帝王》
註11:「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第80章》
註12:「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德經第19章》
註13:「不貴難得之貨」《道德經第45章》
註14: ( Rolston,1999:297-298 )
註15:「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聖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莊子:知北遊》
註16:「魚相忘 乎江湖,人相乎道術」《莊子:大宗師》

參考資料
吳威志,《京都議訂書》與莊子環境哲學關聯之初探
莊慶信,一體與和諧 : 莊子與馬秀絲的環境哲學,1994
樓宇烈,老莊的順自然與反異化思想,2001

                                                                                  By 迷 2008.11.15

 

後記:

當初,只為交一份報告
隨手做了份不熟悉的老莊...

回頭想想,卻也感觸良多
老子提倡小國,莊子夢見蝴蝶
而我卻始終夢不見心中最美的世界

那段日子總在幻想...
也許我們也只是某個大生物的實驗品
地球是個非常大的反應槽
操作者改變地球的環境
研究人類會如何反應

就如同我們養微生物一般~~

2009.06.22 06:27 By 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