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之幽 甲骨文部首03 2013 05 29 calligraphy oracle
尋古之幽 甲骨文部首03 2013 05 29 calligraphy oracle
" 凵"象形字。甲骨文是" 丞"字下部一橫的形體,就像一個下陷的坑坎,
所以" 凵"本為" 坎"的初文,金文略同,篆文像地上挖的坑坎形,並整齊
化,隸變後楷書寫作凵,當是" 坎"的本字。
《說文》:" 凵,張口也。像形。"朱駿聲解釋許慎的話極為精僻,他說:
" 一說坎也,塹也,像地穿。凶字從此。"可見," 凵"的本義為能陷下人或物
的坑坎。至于許慎所說的" 張口",不確。因為這並不是能張能閉的口,而是指
地面的凹陷之處。
" 凵"不能獨立成字,僅作為部首使用。《說文》中的" 凵"部,只有部首
而沒有被統屬的字。其實," 出"與" 去"兩字應歸入"凵"部,因為" 出"本
為一足(止)走出坑坎之形," 去"本為一人(大)離開坑坎之形。
在常用的工具書中,因為有些漢字的楷書結構中含有" 凵"的筆形但又難以
歸部,就只好歸入" 凵"部,如《辭源》中的" 凹"、"凸"、" 函"等字。
本義當為坑坎。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出函幽
" 凵"部首變化的字例
炊口
坎坑的
邊緣
炊底
" 刀"象形字。甲骨文像砍削用的武器刀兵形,金文刀象刀刃向左直之形,
上為刀鋒,下為刀柄,小篆刀上象刀柄,左象刀口,右象刀背,下象刀尖並整齊
化,隸變後楷書寫作刀,作偏旁時寫作?。如:刊、刑、列、別、刪等字。
《說文》," 刀,兵也。象形。"可見" 刀"為古兵器之始。後來,刀的用
途擴大,可以斷物,可以宰牲,亦可以御敵。自戈、矛之屬興起後,刀就列為"
五刃"之一。《國語.齊語》:" 定三革,隱五刃。"書昭注:" 五刃,刀、劍
、矛、戟、矢也。"
" 刀"的本義為兵器。《谷梁傳.僖公元年》:" 孟勞者,魯之寶刀也。"
意思是:魯國的寶刀叫孟勞。另外,古代有一種錢稱為" 刀"或" 刀布"。《史
記.平准書》:" 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索隱》解
釋說:" 謂布,言貨流布。刀即錢,以其形如刀,故曰刀,以其利于人也。"《
詩經.衛風.河廣》:"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有人將這兩句詩譯作:誰說黃
河寬又寬?連把小刀也容不下。這就錯了。這裡的" 刀",既非小刀,亦非錢幣
,而是指小船,後世則常寫為" 舠"(刀)。
" 刀"是個部首字。在小篆形體中,凡以" 刀"作部首的字均寫作,但在
楷書中卻有" 刀"和" "的兩種寫法:前者如" 分"、" 切"、" 剪"、"劈
"等;後者如" 列"、" 刖"、" 刺"、" 刻"等。《康熙字典》《辭源》僅立
" 刀"部(" "歸入" 刀")。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刃切刊刈初則
" 刀"部首變化的字例
紙的量詞,俗以一百張為一刀
" 力"象形字,甲骨文像犁地的耒形,上部為犁地,下部為耕地的犁
頭,古代稱為" 耒耜",金文更顯示出起土之狀,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
書寫作力。
本義當為耒。
《說文》:" 力,筋也。象人筋之形。"許說不妥。" 力"本像犁具
之形。耕田須用力。所以" 力"字就用為" 力量"之" 力"。《詩經.邶
風.簡兮》:" 有力如虎。"馬中錫《中山狼傳》:"一絲一粟,皆我力
也。"又引申為兵力或兵士。《漢書.高帝紀》:" 沛公兵十萬,號稱二
十萬,力不敵。"
" 力"還可以用作副詞,當" 極力"、" 盡力"講。《聊齋志異.促
織》:" 臨視,則虫集冠上,力叮不釋。"有時當副詞" 甚"講。《漢書
.汲黯傳》:" 今病力,不能任郡事。"
" 力"是個部首字。在常用的漢語工具書中,均立" 力"部。在漢字
中,凡從" 力"的字大都與力量、力氣有關,如" 功"、" 夯"、"勞"
、" 助"、" 努"、"動"、" 勁"、" 勵"、" 勢"、" 勤"等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加劬劾勇勒
甲骨文中" 力"的其他寫法
部首變化的字例
" "象形字。甲骨文像人的手臂變曲有所包裏形。金文大同。篆文
整齊化,變成了人曲身伸臂有所包裏形。隸變後楷書寫作。
本義作「裏」解," 裏"自外裏覆,為「包」字初文。
《說文》:" ,裏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裏。"徐鍇說:" 此文起于
人字,曲包也。"" "實為" 包"字的本字,"今字包行而廢矣"(
段玉裁語)。
" "不獨立成字,僅作部首使用。在漢字中,凡由" "組成的字
大都與人有關。如" 匈"字,就是" 胸"的本字。"匍"字,《說文》說
:" 手行也。""匐"字,《說文》說:" 伏地也。"這些都與人或人的
動作有關。當然,也有些漢字只是由於楷書結構中含有" "的筆形而又
難以歸部,就只好歸入" "部,如" 勾"、"句"、"勺"、" 勻"、
" 勿"、" 匆"、" 旬"等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勺勻勾句旬甸匍
甲骨文中" "的其他寫法
" "部首變化的字例
" 匕"象形字。甲骨文像面朝右而側立的人形。《說文》認為" 從反
人"這是對的,金文大同,篆文整齊化,頗像" 比"字的一半,也是" 人
"的形象,隸變後楷書寫作匕。
有人認為" 匕"字像" 匕首"之形,不妥。因為從甲、金文字看,"
匕"字根本不像"匕首",而頗肖人形,其本義為" 人"。卜辭中" 匕"
與" 妣"實為一字,女名。由人推及獸,如" 牝"從"匕",指雌獸。但
後世本義消失。《說文》認為" 匕亦所以用比取飯"。這是許慎根據小篆
的形體及其通行詞義而判定" 匕"的本義是" 湯匙(小勺子) ",比如《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先主方食,失匕箸(筷子)。"" 匕"字還
可以代表" 箭簇"義,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匕入者三寸。"這
是指箭頭射入三寸的意思。至於" 匕首"義,那是從" 箭簇"義引申出來
的,如柳宗元《古東門行》:" 馮敬胸中函(插入)匕首。"意思是:馮
敬的胸膛被短劍刺入。
請注意:古代還有一個" 匕"字,是" 化"字的古體字。許慎說:"
匕,變也,從到(倒)人。"可見" 匕"與" 匕" 音義皆同。
" 匕"是個部首字。不過在漢字中從" 匕"的字並不多,如"匙"、
" 頃"等。有些字的字義雖與" 匕"的本義無關,但由於楷書結構中含有
" 匕"的筆形而又難以歸部,就只好歸入" 匕"部,如《辭源》中的" 化
"、" 北"等字。
本義為二:○匕亦所以用比取飯。
○匹偶之婦女。遂成為雌性的標誌,如" 牝"指母牛,古
也作匕。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北匙
甲骨文中" 匕"的其他寫法" 匕"部首變化的字例
1
2
" 匚"象形字。甲骨文像口朝左側放著的竹筐子,用以放神主或東西當是"
筐"的初文。金文還畫出了編織的紋路,更像竹筐的樣子,其口也轉向右邊,篆
文線條化,則變成單線的了,隸變後楷書寫作匚,本義為方形受物器。
《說文》:" 匚,受物之器。象形。"段玉裁說:" 此其器蓋其正方,文如
此作者,橫視之耳。"此說不妥。"匚"本像方形的器具之形。正如《六書故》
所說:" 匚,器之為方者也。"本可以口朝上,又怕與" 凵"字相混,所以只好側
立,以便區別。《通
裝有斤、斧之類的工具;" 匜"是古盛水洗手的用具;" 匣"是儲藏東西的用具
;" "是盛米的器具, " 匴"是古代行冠禮時盛帽子的竹器。
" 匚"是個部首字,不能單獨使用。在漢字中,凡由" 匚"組成的字大都與
盛東西的器具有關,除了以上所舉的" 匠"、" 匣"等字之外,還有" 匡"("
筐"的本字)、"匱"、" 匪"(同" 篚"竹器)等。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匝匜匠
匡匪
" 匚"部首變化的字例
" 匚"上橫與左直相齊,左直下角,方而不圓。
方器的邊緣
器口方器之底
方器的邊緣
" "象形字。甲骨文從,區所從的偏旁,像用布、席、筐等物遮掩的樣
子,金旁大同,篆文稍訛,隸變後楷書寫,上橫左出頭,與匚稍異。
本義為掩藏。
《說文》:" " (邪)徯,有所夾藏也。從∟,上有一覆之。" 徯"
為不正的意思。段玉裁認為這句話的大意是:人盜竊財物而夾藏於器中,以防備
有人發現,所以" 上有一覆之"。其實,不必講得如此迂曲。" "就是藏匿
物品的器具。《說文》中的" 匿"就屬於" "部,如《商君書.墾令》:"過
舉不匿,則官無邪人"(過,錯誤的行為。)"匽"(演)字也屬於" "部,
為" 隱藏"義。《漢書.禮樂志.郊祀歌》:" 海內安寧,興文匽武。"
" "一般不獨立成字,僅作部首使用。《說文》《康熙字典》均立" "
部,而《辭海》《新華辭典》則將" "部合進" 匚"(方)部,如"匪"、"
匡"、" 匣"和" 區"、" 匹"、""同在" 匚"。實際上," 匪"、"匡"
、" 匣"應歸入" 匚"部,而"區"、" 匹"、" "應歸入" "部。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匹
區匿
部首變化的字例
" "上橫微出左直之左,左直下角微圓不方。
像藏匿物品之器具
" 十" 會意指事字。甲骨文與" ? "為同一個字,是一根豎棍形,這
是一根有刻度的特殊的豎棍。就物體說,它指出這是一根木棍,就刻度說
,它指出邊上有十個刻度,就長度說,它指出這是一丈。為了區別分這三
個含義,金文便在木棍的中間加上一點,著重指出這上邊有十個刻度,來
表示數目十,這大概是十進位的最初含義,如今十進位習慣上仍用一點來
表示,篆文則演變為一短橫並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十。
《說文》:" 十,數之具也。"這是說" 十"數,是一個很完備的數
。但許慎對" 十"的形體分析為:" 一為東西,∣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
矣。"這只是依據小篆的形體強作臆測,不足信。"十"是完備的數,又
可以引申為" 完滿具足"的意思,如" 十足"、"十分"、" 十全十美"
等。古籍中有時也以" 十"代" 什",那是雜取各種不同事物或不同樣式
配合成一個整體的意思,如" 什錦櫥"等。又如白珽《西湖賦》:" 亭連
棟為十錦。"可見" 十"可作" 什"的通假字。
" 十"是個部首字,有些漢字的楷書結構中有" 十"的筆形,但又難
以據義歸部,只好歸入" 十"部,如《辭源》中的" 午"、" 升"、" 卓
"、" 南"、" 博"等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千午古卉卅阜協
甲骨文中" 十"的其他寫法
" 十"部首變化的字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