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22 09:50:06Hung

04心經第一個漢譯本是由誰翻譯的?

西元五世紀,來自西域龜茲的鳩摩羅什,在中國長安譯出了《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這是目前所留傳下來最早的心經版本。
佛教從一世紀傳入中國後,二世紀起開始譯經,現今所見的漢譯佛典絕大部分完成於魏晉南北朝(三至六世紀)與隋、唐時期(六世紀至十世紀初),這段時期出現許多偉大的佛經譯師。其中以西域龜茲鳩摩羅什、西北印度的真諦、中國河南的玄奘與斯里蘭卡的不空等四位最為著名,在中國他們被稱為「四大翻譯家」,至於其他有姓名記載的佛典翻譯家尚有二百多位。在諸譯師們的努力下,總共譯出佛典2100餘種,6000餘卷。

◎鳩摩羅什廣習大乘經論並主持譯經
最早譯出《心經》的是五世紀來自西域龜茲的鳩摩羅什(Kumārajīva, 334-413),當時所譯出的經名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鳩摩羅什的父是天竺的望族,後成為龜茲(西域古國,現今中國新疆庫車一帶)的國師,娶龜茲王之妹為妻,後生下了他。七歲時他跟隨母出家學習小乘佛教,九歲隨母到罽賓(今克什米爾一帶)學習《阿含》等經。十二歲與母親返回龜茲國,轉而鑽研大乘諸經。在回到家鄉的二十多年間,他廣習大乘經論並為大眾說法,名聞西域諸國。

後幾經戰亂,弘始三年(401)後秦主姚興稱王,敬重他的才學,以國師之禮相待,並邀他住長安的逍遙園主持譯經。鳩摩羅什共譯出《大品般若經》、《維摩詰經》、《妙法蓮華經》、《金剛經》、《大智度論》、《中論》、《百論》、《成實論》等著名的大乘經典35部294卷。

◎譯文融合漢、梵文,易於理解
鳩摩羅什在翻譯上一改過去譯文「多滯文格義」、「不與胡本相應」的現象,由直譯改為意譯,融合了漢語與梵文,辭藻華麗,使誦習佛經者能易於理解接受。其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聞名者有僧肇、僧叡、道融、道生,稱為「什門四聖」。他於西元413年圓寂,火化後據說舌頭不爛,表示他所翻譯的經典,絕對可靠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