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2 01:21:42阿煌
〈地球逃亡〉與〈流浪地球〉相映---呼喚李安拍科幻
《流浪地球》2019電影創造科幻奇跡,期待科幻大飛越── 呼喚李安!
*
哇哇, 科幻起飛啦!看來《流浪地球》電影把整個地球燒紅了;(估計最終票房250 億台幣)黃海也沸騰了, 真的難掩興奮欣喜之情,《地球逃亡》與有榮焉。祝賀劉慈欣、郭帆、龔格爾,
*
華語科幻電影邁向國際之始
*
希望這次《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跡,帶給科幻大躍進,如果能陸續拍出 《流浪地球》系列故事, 像《星際大戰 》系列電影 ,絕對是21世紀的世界盛事。
*
黃海《地球逃亡》原先納入拍片方案
* *
記得2016年8月《流浪地球》開拍前後,製片人龔格爾曾經來信來電找過我, 希望拍攝我的《地球逃亡》 ,我還真嚇一跳,怎麼可能看上這本書,大劉有更恢宏的《流浪地球》廣為人知。
當下我就說,應該找劉慈欣的小說一起來拍,不好意思單獨拍我的, 大劉已功成名就,我的小說只寫到地球出發逃亡,《流浪地球》故事較為恢宏完善。當時還不知龔先生是製片人 ,我建議兩部小說一起拍,我提到,在電影史上兩部小說合拍一部電影不乏先例 ,一九七O年代的《火燒摩天樓》就是融合兩部小說的元素完成的。
我隨即寫信向大劉說明情況;順便請教他版權費怎麼開 ?他說他賣出《流浪地球》的價格很低, 沒有趕上iP大漲熱潮。於是, 我參考大陸香港幾位朋友提出的價格開了這本書的電影版權費,算是中位數;另一個數目是打包但是後來就一直拖延下來,其實心裡想的是只要能拍成電影就是是贏了,版權費是可以商量的,後來就拖下來未見進一步發展。
*
*
劉慈欣與我多年私誼
*
大劉多年來一直與我保有深厚情誼,21世紀初,我曾經代替臺北的出版社約稿大劉的科幻小說,也協助大劉爭取版稅,他也不斷代收我大陸稿費,星雲獎大會時再交付我;彼此寫了文章相互有評論與推薦作品,也曾同台擔任華語科幻星雲獎的頒獎人(附照片) ,但是他已逐漸成了只能仰視的巨人,我是老人。大劉2014年底隨北京兒童文學團到臺北訪問,兩岸兒文界與大劉和我在台大圖書館前留影,(附照片) 我請臺灣大學科幻社團幫忙,召開座談會,臺北朋友對大劉都早己心儀,仰慕大陸科幻第一人,他謙虛敦厚、不擺架子是咱們共同印象,作家蘇逸平請他寫序,大劉不畏煩忙應命,蘇逸平連聲感激。當時《三體》在臺灣出版未久,但臺灣對科幻或硬科幻只是小眾,出版社當天送了兩套書給與會人士。
2017年冬天星雲獎大會期間,製片人和我,還有 《科幻立方》成全主編, 編輯孫豔,以及一位臺灣來的在北京從事電影工作的康謝康小姐,在北京餐廳餐敘。
當時電影已經開拍, 傳言受到經費預算放棄了我的小說《地球逃亡》。 餐會上龔先生,言談豪爽,笑臉迎人,雖然滿臉鬍渣,彬彬有禮,但對於拍片之事少有提及,大約不好透露內容,我也能體諒。我朋友──在北京從事電影行業的謝康小姐,她說拍電影像賭博,我們都感覺成敗很難說,只能暗中加油,想到《三體》電影的失敗,就只能預祝《流浪地球》勝利成功。
現在《流浪地球》電影燒成半天爆烈火紅, 我衷心希望科幻偉業帶給兩岸好機會,大飛越,與有榮焉。
*
科幻概念雷同,不算抄襲
*
關於科幻概念的雷同或相似是很常見的 ,科學的發現也一樣。大自然的秘密有如一塊大拼圖 ,等著你去找。有人說愛因斯坦如果沒有在1905年發現狹義相對論 ,也會有別的科學家很快的發現,愛因斯自己也知道這情況,狹義相對論本身就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在伽利略和牛頓時代已略有所知,閔可斯基的四度空間和勞倫茲轉換式,是它的重要支柱;因此愛因斯坦十年後推出廣義相對論,才是獨一而空前的。
科學發明發現常見巧合,達爾文和華萊士的演化論,是最有名的例子。達爾文研究多年的演化論還未發表,甚至以為死後才敢發表,接到華萊士的論文手稿,兩人論述觀點一致,達爾文大驚失色,華萊士保持英國人的紳士風度,自認達爾文的論據更充實完備,華萊士始終不計名位。牛頓和萊布尼滋的微積分發明也有誰先誰後的爭議。
《時光機器》可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科幻小說起點。1895年出版至今,數不清的作品是以時間旅行為故事,這是同樣概念的不同表達。《達文西密碼》電影上映前,丹布郎被控剽竊非文學類暢銷書「聖血與聖杯」(The Holy Blood and the Holy Grail)中的重要元素,但是告訴不成立,否則電影上映不了。主要是《達文西密碼》使用的是學術理論的點子,但是告訴不成立。我過去在世新大學的科幻文學課程就一再的提示這點。我曾畫出一個表格 ,把好幾部電影的相關點子,做成一個推測性的糸統影響圖, 很多科幻點子有時有如基因傳遞, 有時是不約而同的巧合。 如果有人說抄襲,是外行人講的話,著作權保護的是「表達的方式」,不保護論點(思想概念)。
有一次,為了準備接受公共電視訪問,談中國早期科幻小說發展,翻閱大陸出版物,才發現我在1970年寫的《來自一九七0年的人》,講冷凍人復活之後,爸爸比兒子年輕的故事,而大陸的葉至善(葉聖陶兒子)早在一九五七年就由《中學生》雜誌連載了類似的冷凍人的故事,結局是二十二歲的弟弟抱住十歲的哥哥,那時這本雜誌臺灣當然看不到的。我是從《拾穗》雜誌介紹的科學報導觸發靈感:美國在一九六七年有一位貝德福教授,死後屍體被用攝氏零下一百九十七度的超低溫冷藏起來,希望將來更進步的醫學技術來到時,把他解凍再醫治復活。
*
最絕妙有趣的雷同
*
美國曾有一個科幻極短篇,寫出這樣有趣的故事:有一位科幻作家不知為什麼他寫的點子老是被另一位科幻作家提早寫出來了,這位科幻作家不服氣,打算去殺死對方 ,沒想到這樣的念頭也被對方寫出來了。這故事就在諷刺科幻概念常有雷同,不足為怪。
*
大劉《流浪地球》與我的小說有同樣的點子,我的點子來自科學家的說法(黃海博客2014有專文「談兩岸科幻小說本質差異」)。最近網路看到日本《妖星哥拉斯》1962年的電影,也有相似概念。我自青少年十六歲肺結核住院,之後開刀五次住院三年,1962年才從醫院出院,生活困頓,這電影臺灣好像沒映演過,也沒聽說過,如今網路時代得以挖出訊息。
*
地球太空船的邏輯探討
*
《地球逃亡》出版前,我曾找了一位年輕的科幻作家朋友鄭文豪寫了序,他是中央大學天文物理碩士,那時即將赴美攻讀物理博士,他在序文中指出地球逃亡的過程可能會帶來氣象和地殻的變異,擔心地球難以保全。我之後查到海因茲合貝爾《星星原子人》(Heine Haber :STARS,MEN AND STOME ; 1967,香港/今日世界社)一書48頁「假如我們使地球旋轉比現有速度快十七倍,在赤道上的離心力就會抵銷引力,那時候,地球會開始分裂,海洋和陸地會一塊塊飛走,彷佛陣陣火花由砂輪上爆出去。」後文還有詳細解釋。所以《地球逃亡》這本書在我心裡有些疑慮,缺乏自信是一定的。
*
偽科學、類科學、想象科學: 被科幻所用
*
我們應該想到長居美國的張系國教授所說,科幻小說裡的科學大部份是偽科學,只是用以擴充幻想的工具;他所謂的「偽科學」並無貶意,當作「類科學」「想像的科學」之意;所以,我的廣義科幻定義是「超現實合理化」,但是我也贊同王晉康的「核心科幻」說法。1992年葉永烈將《地球逃亡》編入世界科幻名著文庫由安徽少兒社出版;二十一世紀初網路初興,科幻作家劉婕連網路找到我,她能與作者連系感到興奮,我則受到鼓勵,2010年我到美國去,電話中曾與她聊了很長的科幻話題。這年《地球逃亡》也由鄭軍推薦遼寧少兒社出版。
*
同樣的點子,不同的樣子
*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同樣的點子,不同的樣子》,收入《科幻文學解構》一書,也說明創新科幻點子難找。翻開科幻史,從一九五0年代以後,科幻中能被開發的新領域越來越少,現代科幻作家不若威爾斯時代幸運,比如他事先從物理學家盧瑟福知道原子內部潛藏超大能量,1914年就在《全球釋放》中預測了核子戰爭勢將帶來全面毀滅;而反烏托邦和外星人入侵的題材,也是他首創的。
*
我也曾經在公開場合不斷的呼籲,趕快編一本有關科幻概念的大辭典,搜集所有歷來的科幻小說的梗概,作為研究科幻史和寫作的重要工具書 ,提供讀者作者參考。大陸因為我的這文章開視重視,決定開始動起來做這件事。
我甚至畫出一個表格 ,把好幾部科幻電影的相關點子,做成一個系統影響圖,(見圖) 說明科幻點子有時會像基因傳遞, 有時是所見略同的巧合,研究科幻值得再三思考的。
《科幻文學解構》2014印行, 也獲得2014星雲獎金獎 (最佳評論獎)。(封面封底,見圖)
*
台灣發展科幻電影的可能性----呼喚李安
*
正向思考一個嚴肅問題:
臺灣有可能拍出硬科幻電影嗎?
李安《少年PI奇幻之旅》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攝影獎,最終票房六億美元,是他的最高紀錄,但在藝術成就上已達頂尖地位,前幾年傳說李安要重拍《二00一太 空漫遊》,也許這回《流浪地球》的成功會激發李安的科幻動念,兩岸合作科幻大飛越,未始不可能。
其實臺灣也有正宗科幻電影,1995《袋鼠男人》就是,只是並非硬科幻,一般認為只有硬科幻大片才能達到展現國力的全民矚目,歡騰悅目,否則只是類同文藝片。
我們也必須思考人文情懷的科幻,或者更能感動人心,垂諸久遠,經歷時間淘洗。《二00一年太空漫遊》就是進入哲學意境的電影,《星際穿越》除了硬科幻構設,它的人文情懷和背景音樂讓人低回不已。《銀翼殺手》則讓人回味無窮。
幾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科幻作家雷姆《索拉力星》小說,講的是太空船中發生的類似靈異事件的故事,有著宇宙與生命意義的探索,富於人文哲思,俄國和美國分別於1972和2002拍成電影。其實除了大場面科幻,也可以兼走小而美的路線,只要具有深度和內涵。
期待兩岸科幻大躍進,大飛越。
(黃海/2019/2/22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