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_39_page-0001a.jpg - 部落格文章/插圖

39題: 全身藍色衣服形象…請考生做「最適當」評論

作者黃海建議:複選為宜,科幻文學應有開放的視野,寬廣的思維。

黃海補充對於〈深藍色〉背景的說明:

 (1)課文第二段馬上跟著寫了:「電腦即將接管世界了!人類的智慧還有用嗎?」全世界的媒體和科學家多少年前就發出驚人的警告和疑問,難道即將成為事實?選B是可以列為最優先的,複選也可以更開放。

(2) 維基百科的說法:1997的超級電腦深藍擊敗世界棋王,成為世界矚目大事。查閱維基百科「深藍電腦」的最後一段文字說明是:

   電腦的勝出引來部分人的恐懼,害怕電腦最終會戰勝人類,就如一些科幻小說、電影的橋段;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場比賽只是一項科學實驗,並期望電腦的發展可協助人類解決更多現實的問題。

(3) 霍金警告:人工智慧進化太快,恐將終結人類文明。

參見以下: 可切換使用「中文翻譯」閱讀了解

   BBC報導:   https://www.bbc.com/news/technology-30290540

   Newsweek 報導: https://www.newsweek.com/stephen-hawking-artificial-intelligence-warning-destroy-civilization-703630

(4) 關於AI,1960年代還沒有這名詞,甚至「電腦」一詞也很少見,只在電影中出現,1968年著名的經典電影《2001太空漫遊》,人們見識了電腦失控殺人的可能。

(5) 倪匡作品《筆友》,也是對電腦意外的先見之明(當時還沒有AI一詞), 1969年在香港報紙的連載故事,講的是電腦意外有了智慧和情感愛上人類的故事。原來這具座電腦是由幾個女性操作的,故意進行筆友活動。不料电脑竟有了自己的思想,甚至威脅如不能跟女主角见面,不惜引爆核彈自毁也毀滅世界。當年還沒有網路的時代,寫信交友是社會上使用的通訊方式。當時港台文化出版資訊不通,台灣與大陸也隔絕。台灣科幻小說有自己的發展道路,萌芽於1968年,也是《2001年太空漫遊》在台上映的同一年。

(6) Window10面板的藍色炫光一例,目前科技界流行的也就是「幻影藍」色調。

 

 黃海對考題39的說明:

*猜想也許出題委員的正解答案來自上述(5)的概念思考吧。題目要求選出(比較級)「最適當」的一項,由於科技發展與時俱進,時移境遷,常常出現見仁見智,考生很容易落入考題陷阱或無所適從的猜想,難以得分。科目是國文,然而科幻文學強調的是寬廣開放的思維,科幻文學「複選」為宜。作者寫作本文的故事「原形」來自1997深藍電腦擊敗人類的事件,當時AI一詞才剛興起。因此本題建議:選出「適當」的選項,複選BCD可以全得分。

*或者題目改為:「全身藍色的衣服」人物形象,除了來自「深藍電腦」的名字之外,選出其他適當評論。答:複選BC皆可。

 因為「深藍電腦」的名字已一再在文中出現,已成焦點,不必入選項,可以另擇項目湊成4個選題,去提供選擇。 要比較出「最」適當的評論,必須有一定的基準點,才可以評估見高下,「最適當」也許見仁見智,也受時空背景影響,科技藍調的流行,近年Window10面板的藍色炫光即是一例。對電腦AI發展的未來,人類內心的隐憂不可忽視。我的故事原形,來自深藍電腦擊敗世界棋王的事件。

黃海對評委疑義回覆的回應說明:

*出題者溢解,指:第一人稱「我」並非真正人類,但課文開頭第一段,開門見山指出:

   我這個世界棋王連敗十次…我一個人(我是人啊,否則就寫我是電腦AI)躲在沒人知道的地方放聲哭,出力撞牆滿頭包。(我是人啊,否則怎會自撞滿頭包)

  最後我的腦部植入超級智慧晶片,與深藍決戰,「…我竟不自覺的對機器點頭,我面對的是一個可敬可怕的對手,卻不是人類。」我代表人類與深藍電腦再度決戰。我等於是肉體人提高了智能,不是純百分之百的人。

以上情節進展過程中,以至結束,所有舖陳一直顯示人與機器電腦的對立競爭關係 ,但背後則隐藏了探索(研發)電腦出現情感意識的可能,情節是ㄑ局中有局〉。 

在最後決戰之前,明文指出:在我植入腦晶片(超智人)後,代表人類與機器智慧(非人類)決戰,出題者解讀成:我本來就是偶然有情感的AI。如果我本是有情感的AI,只需要再調整改造增強智慧,就不必明文寫「腦部植入晶片」。(畢竟我是一個肉體人) 如果我本來是AI,開頭寫幾個字交代,何難之有。這樣一篇微小說,不寫清楚反而造成讀者瞎猜曲解。

如果說:我植入腦部晶片之後,不算百分百純人類,說得通,但出題者 竟然全面顛覆否定一開始我是人,並而自創假設,創造了原課文不存在的前提,說:我不是人,我本來一直就是AI,而且有情緒、會哭、會沮喪,因為運算能力不如深藍,所以連敗十次,我自撞牆滿頭包…,我是血肉人類耶?指稱我本是有情緒的AI。

  作者在另一部落格文章(破解〈深藍的憂鬰〉局中局,111年新北教甄國文試題38 跨紅線/離奇驚艷)指出:出題評委可能缺少所謂Cyborg的概念,對於人體加 裝機器(或晶片)之後的人類,可說是Cyborg,人機混合體,他並未處理這個概念, 或沒有這個概念。錯誤的邏輯造成錯解,以致溢解、跳解。跳脫原創故事,自創第二故事,大大踩了出題的紅線,其實出題沒錯,是評委自創的故事答案有誤。所以,造成以下評委的推論,就不足為奇了。

       *

    今晚7/13我終於悟出出題者邏輯思路關鍵所在的盲點,原來根據他對38題的疑義答覆說: 

  在我的腦部植入超級計算能力的電腦晶片之後, 我決定與深藍電腦再一次交手,以圖扳回失去的自尊,代表人類與機器智慧的決戰。」可見「腦部植入超級計算能力的電腦晶片」仍被視之為「代表人類與機器智慧的決戰」。事實上是以「腦部植入超級計算能力的電腦晶片」代表人類。

得知評委其關鍵邏輯的運作認知如下: 

   「腦部植入超級計算能力的電腦晶片」仍被視之為「代表人類與機器智慧的決戰」。實上是以「腦部植入超級計算能力的電腦晶片」代表人類。(這是評委缺少所謂Cyborg的概念所致的推論)

    原來,肉體人類與植入腦晶片之後的人,兩者之間被砍斷了關係,只強調晶片,先模湖掉是誰的腦部加晶片,也完全忽略原有的人類棋王智能,再而反過來,顛覆一開場我是人,指稱世界棋王其實是AI。所以植入腦晶片的是AI不是人類, 這樣的推導邏輯可以成立的話,原文的主軸探索人與電腦的關係和未來,偏離了焦距, 必須刪除原文的有關人與電腦的關係的敘事,比如人類對電腦可能接管世界的恐懼、決戰之前行禮,原文「我竟 不自覺的對機器點頭,我面對的是一個可敬可怕的對手,卻不是人類。」這段話也必須刪除。

如果評委新銓釋可以成立的話,有一個驗證方式,就是將開頭的「......我一個人」改為「我這個機器人」,代入原文,是否可以全數套用,說得通故事嗎?

  也許可以完成更微少字數的科幻,或者另創一平行科幻故事,不管多長多短,也許很有趣,但必須處理我這個AI棋王已有感情意識的情節,在故事中如何演變。

 *

      再推演下去,出題者的新詮釋指向科學家要在追求證明第二個有情感意識的電腦深藍,於是:

     出題者再假設說我這個棋王AI是偶然有了情感的,這個意思是:科學家未發現,我會哭,科學家也未發現,撞牆滿頭包,科學家也未發現,出題者自己參與創造了不同故事的設計,偏離原故事主線,必須解決情節的合理性,有很多地方必須重寫,一旦重寫,則跳脫原來文本的範圍,等於是進入平行世界的另一個故事,情節會顯得混亂蕪雜。只能出複選題:

假設世界棋王是 AI,還有其他的可能嗎?

*1998現實中已經有人類植入通訊晶片,文本中「超智的我」代表人類出戰電腦,情有可原,是合乎邏輯的。出題者用「我」是AI去解讀,在原有故事軌道可能難以合轍。 比如原文本說: 深藍電腦已經進步到有著人類形體的外貌和四肢,可以自由走動說話, 就像一個聰明絕頂的俊美青年,但我們卻無法了解深藍是不是有了意識──機器 人產生心靈的奧祕,是科學家一直窮追不捨努力想解開的千古之謎。 

以上這段話指明:「我」跟科學家的思維原本是站在一起的。 這段話指明,科學家夢寐以求追求的是製造出一部有情感和意識的電腦,如果「我」一開始就是有情感意識的電腦,何必說,我這個棋王失敗沮喪,自己撞牆滿頭包。

images (1).jpg - 部落格文章/插圖images.jpg - 部落格文章/插圖

 *國語日報7/10作者文章〈人與電腦的哭泣〉對39題的簡單說明:

小說的原形來自1997年深藍電腦與棋王的對奕,棋王失利;我延伸了科幻想像:失敗十次的棋王我,最後腦入超智晶片與深藍對奕,深藍外表是個俊美青年,已改造進化,穿著一身藍色衣服,是作者對現實深藍的致敬,也可引申為人類對AI未來的疑慮與恐懼。霍金不是嚴正警告過:人工智慧進化太快,恐將失控,終結人類文明。至於深藍色背景,也是科技界流行的所謂「幻影藍」,Window10面板的藍色炫光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