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8 02:12:45 阿煌

生態思維與科幻文學─鳥瞰台灣三十年來的科幻作品特色

生態思維與科幻文學
─鳥瞰台灣三十年來的科幻作品特色
…黃海…

科幻小說,是一種童話特質文學,它與兒童文學、科學教育、環境教育的關係呈現的是交集狀態。

省視台灣科幻文學的發展,從1956年香港亞洲出版社出版趙滋潘《飛碟征空》等三本「科學故事」,並在台發行,播下種子,內中以大量的科學數據和知識,串連成太空旅行見聞錄,據趙滋潘後來回憶說,當時三本書發行量可觀,一時成了暢銷書;這也顯示科學教育文本對於待開發台灣的魅力,雖然它與科幻小說重視想像趣味和哲理意涵有些差距,趙滋藩這三本書卻成為台灣科幻(科普)小說的濫觴。直到1968年張系國、張曉風、黃海三人,先後發表了科幻創作,正是美國太陽神系列太空船積極展開登月行動之時,科學萬能的氣氛瀰漫全球,著名的經典科幻電影《二00一年太空漫遊》在台首映,也帶來太空風潮;迄1970年代中期,有關百慕達三角、史前文明、外星人、飛碟等書風行世界,呂應鐘翻譯出版最多、旅美學人張系國譯介世界科幻名作並兼創作,倪匡的大眾化科幻小說也在此時以排山倒海之勢進入平面媒體,大量刊載並出版,加上電影《星際大戰》、《第三類接觸》的推波助瀾,形成科幻熱潮。

此後,台灣的科幻出版與創作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大陸在文革結束之後興起的科幻創作也達到產量高峰,「科幻小說」或「科幻文學」這一概念和名詞,兩岸終在1980年前後不約而同形成共識。科幻與科學教育的關係可說是如影隨形,科幻帶動了科學教育的環境和氣氛,不言可喻。直到二十一世紀之交,台灣隨著電子媒體興起,印刷平面媒體的衰微,科幻文學與傳統文學併同消沈,也許今後作家將逐漸融入電子媒體,以其為主要發表陣地。

回顧中文科幻小說創作或出版在中國大陸發展之時,從二十世紀初的魯迅、梁啟超等學者,就對科幻小說寄予厚望,希望承擔科學教化的重任,以達到科學救國的目的,我曾說科幻成了化了裝的「賽先生」;大陸改革開放以後,迄一九八0年代逐漸與台灣科幻小說遵循同樣的藝術追求方向,少年科幻則不忘負載科學教育的主題。1990年代張系國創辦《幻象》雜誌,舉辦科幻獎,主流文學作家也紛投入兼寫科幻,如葉言都、黃凡、宋澤萊、張大春、平路、陳克華、張啟疆、紀大偉、林燿德、心岱、楊照、洪凌…迭有佳構,九歌出版社的現代兒童文學獎,也常以科幻作品入圍或得獎,形成了台灣科幻文學追求「文以載道」,不與通俗文學合流的傳統;二十一世紀初的今天回顧,台灣科幻文學的一大特色,就是具有生態環保概念與與反烏托邦思潮──包括科技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的反映。

隨便舉列,黃凡獲得聯合報中篇小說獎的《零》、 宋澤萊的《廢墟台灣》,都是主流文學作家的力作,卻可說是《一九八四》的台灣版,後者更將環保概念與反烏托邦主題兼容並蓄,談到核能電廠災難和電視洗腦與思想監控;張啟疆獲得幼獅文藝科幻小說首獎的〈老大姐在注視你〉,將歐威爾小說中的「老大哥」反諷寫成了「老大姐」;心岱的《地底人傳奇》寫出了生態寓言;黃海獲得洪建全文學獎的少年科幻《奇異的航行》講智能老鼠在太空以電腦和機器人管理星球的故事;1989年黃海獲頒國家文藝獎的《大鼻國歷險記》,首度將科幻與童話結合,寫出了生態危機的兒童文學寓言,文中提到的機器人把核子廢料投入太陽焚化爐的概念,張嘉驊2000年七月出版的《宇宙大人》(獲中華兒童文學獎)則承襲了同樣的太陽焚化爐概念,寫出一個滑稽突梯的宇宙故事,是詼諧娛樂的少年科幻童話;這些都是呼應了一九八0年代興起的風起雲湧的環保概念。黃海的「文明三部曲」,三部成人的長篇科幻小說:《天堂鳥》、《最後的樂園》、《鼠城記》,更瞄準生態大災難之後的星球世界,以史詩方式貫穿了三部小說的時空。

九歌兒童文學獎,近年已成為台灣兒童文學的重鎮,取代一九八0年代之前的洪建全兒童文學獎,得獎諸多作品,不乏科幻佳構,大致脫離不了生態議題和科技文明災難的省思,劉台痕的《五十一世紀》寫臭氧層破壞後,人類躲到地底和海底生活,綠色植物滅種之後的疫病反撲;胡英音的《安妮的天空,安妮的夢》,藉著項練形狀的心念幻真機穿梭生死兩界,探討死亡與生命的意義;張永琛《隱形恐龍鳥》寫死而復生的機器人與科技的善與惡;陳曙光的《戈登星球奇遇記》,以外星人的眼光投射出對地球人摯愛與關懷;陳愫儀的《孿生國度》寫的是缺少感覺的複製人和人進入電腦世界的奇遇;眠月的《少年行星》講的是移民到類似地球的外星球的故事;侯維玲的《二0九九》講的是基因重組人與二十一世紀的生態災難和可怕的戰爭;王晶的《世界毀滅之後》,寫核爆浩劫後主角落入地底變種人掌握,掙扎逃生的經過;王樂群的《基因猴王》講的是一個人腦猴身的生物,在人境與猴類社會之間過的不同生活的掙扎情況和心理困惑,涉及遺傳工程科技帶來的影響。

仔細觀察反省台灣三十年來科幻文學的脈絡,凡是嚴肅的科幻文學,不管是成人與少兒科幻的作品,都不知不覺以生態環保與科學技術的善惡為探索主題,顯示台灣科幻小說具有通俗文學的非通俗化特點。

──發表於《國語日報》2006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