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我們》:這是屬於「我們」的故事!
美國影集《這就是我們 This is us》的評價超好,但我一直沒有機會觀賞,直到近期才覺得可以開始來追劇。第一季第一集的劇本架構,非常非常讓人驚艷與驚喜,看完內心高喊:「這根本是我的菜啊!」風趣、幽默、溫馨、而且淚點超多!!
其一,《這就是我們》的劇情簡單講:皮爾森一家的故事。年輕的皮爾森夫婦(傑克和蕾貝卡)生下一對龍鳳胎兒女(凱文和凱特),他們另外領養一名棄嬰藍道爾。傑克和蕾貝卡是白人,藍道爾是黑人,自然引來許多人的側目與衝突。影集分成兩條「主要」支線交錯進行(偶爾會把時間點往更久遠的過去或未來推去),一條線是傑克和蕾貝卡和兒女們的生活,另一條線是長大成人的兒女們各自的人生。
雙線進行的趣味,在於過往發生的事件,會換個方式在年輕一輩的身上重現,兒女們小時候不瞭解父母的辛苦,要到長大後才明白父母親的犧牲與付出。不同世代不同階級不同族群的人,看似天差地別,但擺在一起,卻又能看見彼此的相近,一起愛,一起恨,一起受傷,又一起走過傷痛。
影集中,擔任演員的凱文接到一份新工作時,都會畫一幅畫,試圖理解劇中角色的心境,他對姪女們說:「我這麼畫是因為我覺得這部劇是在講生活,生活充滿各種色彩,我們每人一路走來,為這幅畫增添自己的色彩,雖然圖畫的尺寸有限,但這幅畫其實是朝四面八方,無窮無盡的延伸,那就像生活一樣。
想想很神奇,一百年前,有一個我不認識的傢伙,提著行李踏上這個國家,他生了個兒子,兒子生了孫子,然後生下了我。所以一開始作畫的時候,我假設上面這塊是屬於那傢伙的部分,下面這塊是我的部分,然後我開始思考,說不定我們都屬於畫的一部分?說不定出生前我們就在畫中?說不定死後我們也在畫裡?我們持續增添的顏色,說不定會不斷彼此交疊,直到最後再也分不出你我?就這樣...融為一體,融為一幅畫。
我父親已經不在了,他過世了,但仍在我們身邊,陪著我每一天,冥冥之中自有安排,雖然你現在還不明白,人們終將死去,我們愛的那些人,未來某一天,可能是明天,可能很多年後。這其實很美,不覺得嗎?仔細想想就算人死了,你再也看不到他們,再也無法跟他們說話,卻不代表他們不在畫裡,我想這就是意義所在,沒有所謂的死亡,沒有你、我、他們,只有我們。而這幅混亂、狂野、繽紛、神奇的畫作,沒有起點,沒有終點,眼前的這幅畫,這就是我們。」
凱文這一大段話總結了這整部作品的精神:每一個看似獨立的個體,其實都是「我們」的一小部分。血緣、親屬、人生經歷與經驗的交錯與影響等,構成人類的文明與文化。《這就是我們》是屬於劇中人物的故事,卻也是屬於「我們」(包括螢幕外的觀眾)的故事,如此相異,卻又如此相似,如此遙遠,卻又如此親近。
其二,《這就是我們》第一季的最大懸念是:傑克的死亡。影集很早就透露傑克會英年早逝。父親的死亡對這一家人造成極大的心理創傷,每個人都刻意避談這件事,觀眾只能耐心跟著劇中人物的腳步,才能逐步拼湊出傑克死亡的可能原因(我們要等到第二季後半才知道傑克的死亡之謎)。
其三,第一季最第12集的劇本相當厲害,編劇一直等到這集才完整交代劇中角色為何會成為一家人的原因。好的劇本就是演了12集才發現第一集原來已經埋好哏。縝密的劇本架構加上飽滿豐沛的情感加上溫柔寬厚的心胸,成了《這就是我們》的最大亮點。
《這就是我們》每一集都會突然回溯到某一集的某一點,而且都能講出讓人信服的轉折和觀點。傑克死亡之謎的揭露,也是類似的劇本跑法,所有的線索到了某一刻才終於拼圖完成,而我們已經對劇中角色產生足夠的認同感,影片震盪出的情感力道自然是非常地強悍,淚水一發不可收拾。
其四,《這就是我們》的情緒飽滿,觀賞這部影集,我有刻意放慢追看腳步(太豐沛的情感偶爾也會讓我吃不消),有空時看個一兩集,然後放著,隔幾天再繼續追看下去。我喜歡這樣的節奏,像是偶爾想起,就會去聽聽這家人講他們上下好幾代的生命故事。雖說《這就是我們》是「一個」家族的故事,但它橫跨的時間幅度很長,議題廣泛,看似小品,卻會給人一種史詩作品的感覺。
其五,《這就是我們》的劇本和剪輯強大,演員也挑得很好,每一個角色都有讓人眼睛一亮的時刻和演出,看完兩季想要續看第三季,卻發現 Prime Video 第三季沒有中文字幕...嗯,WHY????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