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3 14:25:32hatsocks

《魔球》:數字背後的奇蹟。

奧克蘭運動家球隊經理比利,受限於經費,球員名氣與素質無法跟大球團,例如洋基相比擬。他與耶魯高材生彼得攜手合作,透過數據挑選球員,組成一支具有冠軍潛力的新隊伍。然而,比利有別於以往的作風,引起許多的反對聲浪......

數字與人性

《魔球》是一部點開來看就會停不下來的佳作。電影探討數據與人性。影片中,比利儘量與球員保持距離,不與他們有太多的情感糾葛,日後若是要交換球員才不會傷感。儘管球員也很清楚明白在不同球隊間來來去去有著商業與戰略的考量,但看到片中球員得知自己將被交換到其他球隊時,他們臉上的落寞神情,依然令人感傷。

比利既然要依據數據來組成一支隊伍,那麼就得根據數字做出決斷,誰該留下誰該走,沒有二話。以科技挑人才,人與人之間的情份變得淺薄,球員之於球團也只是一項工具,沒有更多的了。

諷刺的是,透過數據挑選球員看來冷漠而無情,但數字本身並不會受到人的外貌、身形、種族、階級、名聲等外在因素所影響,原本不受重視的球員,例如:投球姿勢太難看、青春不再的球星、身體受過傷害而被下放二軍的球員等,反而因數據表現亮眼而獲得重用,有了站上大聯盟舞台的機會。

不受人性普遍存在的偏見所影響,回歸到技能本身,這點卻又是極度的人性與難得。科技只能是惡的嗎?科技會抹除掉人性,傷害球類運動嗎?我們很難給出一個絕對的是非答案,利用數據挑選球員當然有它的實用性,但同樣的,如果只看重數據分析,不求個人表現與賽場的精彩度(依靠四死球上壘搶分),只求勝利,那樣的球賽會否依舊迷人?
(搭配觀賞電影:《傳奇42號》、《紅粉聯盟》:膚色在運動場上被打壓的年代)

心魔

比利年輕時因優異的表現受到球探賞識,比利推掉大學獎學金,接受球團提出的優渥簽約金,直接進入職業比賽。然而,備受矚目的年輕比利,表現並不如預期理想,球場上的表現浮浮沉沉,使得他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怨嘆當年做出錯誤的決定。多年後,成為球團經理的比利,為了改變球團甚至是棒球運動的體質,決定豪賭一場,依靠數據組成隊伍。

球隊在賽季之初表現不佳(教練跟他槓上,不願採用比利提出的先發人選),直到比利強迫教練接受他的決定後(大量交換不適合的球員),這支不被看好的球隊才開始瘋狂連勝,並一舉打破美國職棒最多場的連勝紀錄。

即便比利飽受批評的球隊取得如此亮眼的表現,他對自己的決定並沒有太強烈的信心,一如球隊出賽時,他都會克制自己不去看比賽,覺得只要他去看球賽,球隊就有很大的機會會輸球(覺得自己的人生受到詛咒會帶衰球隊)。一個依靠數據打球的球隊經理(理性),卻又深信球隊的輸贏取決於運氣或魔咒(非理性),聽起來不是很諷刺嗎?

比利不敢看球賽,是他欠缺自信的表現。年輕時對未來(與自己)自信滿滿,上了球場才發現外頭的世界比他想像的更廣大,而他沒有足夠的抗壓性在大舞台上發光發熱。當年的挫敗成了比利心中的魔鬼,這使得他做出重大決定時,都會自我懷疑,害怕自己又再次輸了比賽(球賽/人生)。

想來《魔球》真正想講的不是棒球而是人生,關於嚐過失敗滋味的男子,像個不倒翁般,即便不斷被推倒(挫敗),依舊會反彈回來,穩穩地重新站立。

改變

「你怎麼能不愛上棒球,球迷愛死20連勝,門票銷售一空,熱狗也賣光光,但這不代表什麼。」比利
「比利,我們才剛拿下20連勝。」彼得
「那又怎樣?」
「我們破紀錄了。」
「我在這行已經做了...聽著,棒球我已經玩夠久了,我不是為了破紀錄,也不是為了冠軍戒指,畢竟世界冠軍只有一個。如果最後沒拿到世界大賽總冠軍,沒人會理我們,我太了解這些人,這些成就都會被抹滅。20連勝根本不重要,如果是別的隊拿總冠軍,那很好,他們會喝香檳慶祝,戴冠軍戒指。但如果我們成功,像我們這種窮光蛋球隊,就會改寫遊戲規則。那才要我要的,我要有意義的勝利。」

棒球的美好

《魔球》劇本寫的精巧,即便強調科學與數據的重要性,也懂著兼顧球賽運動的無法預測。兩出局後,球賽才真正開始,一如運動家隊破紀錄的連勝場,最終以再見全壘打收下勝利,完美體現了我們熱愛棒球的原因,再多再精準的數據,都比不過神來一筆的逆轉奇蹟。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