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2 10:42:58hatsocks

金馬奇幻《藍色比爾街的沉默》:致所有消逝的聲音。



「願任何人望著自己的摯愛時,無需隔著玻璃。」

堤絲和馮尼是一塊長大的青梅竹馬,他們熟悉彼此的一切,很自然成為一對戀人,堤絲19歲、馮尼22歲那年,他們發生了關係,堤絲懷上馮尼的孩子,然而,一名遭人強暴的波多黎各女子維多利亞控告馮尼強暴,馮尼立即遭到警方逮捕入獄;堤絲相信馮尼的清白,懷疑事件背後另有陰謀,她和馮尼的家人四處奔走,希望能還馮尼一個清白…

《藍色比爾街的沉默》劇情分成兩條支線進行,一條講堤絲家人試圖解救馮尼的過程,一條講堤絲與馮尼的愛情故事,以及馮尼入獄的原因;解救馮尼的故事線可以和Angie Thomas的小說《致所有逝去的聲音》對照觀賞,關於黑人與女性在白人與男性主導的社會生活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例如在百貨公司專櫃上班的堤絲遭受的排擠與騷擾,或是小倆口想找新住所卻處處碰壁的困境(只因為他們是黑人),或是白人男性騷擾堤絲,馮尼出手保護女友,反被警方刁難等;暴力猶如一張蜘蛛大網將黑人族群困在其中,為能活下去,黑人群族常被逼著走「特殊管道」,不是他們喜歡行惡,而是活著有時只能弄髒雙手;《藍色比爾街的沉默》不只講黑人的困境,影片同時藉由維多利亞一角,看見移民者相似的血淚(而低階的人又常常只能相互傷害來保全自己)。

「那一刻我知道我和他在一起,即使他背著我和別人聊天,他仍緊握著我的手。」

堤絲與馮尼的愛情線,讓我們看到美好、充滿可能性的愛情,如何被社會的惡所傷害,而人們又如何秉持著愛對抗邪惡,努力生活下去;電影的英文原名叫做《If Beale Street Could Talk》,比爾街(Beale Street)是紐奧良一條孕育黑人文化的街道,電影的故事背景在紐約,片名卻是紐奧良街道名稱,既是跟作者家鄉的致意,也是訴說如影片發生的事件發生在美國各地,假如比爾街能說話,或許會講出一個個相似的浪漫的卻同時也帶有悲劇色彩的故事吧。

再一次,我覺得自己跟Barry Jenkins導演的頻率不太合,我不會說《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或《藍色比爾街的沉默》拍的不用心,但我確實沒法太喜歡這兩部作品;《藍色比爾街的沉默》之於我的問題在於影片有兩種情緒輪番上演,一會是如王家衛般的文藝抒情,一會又會跳換成寫實手法,使得我的觀影情緒無法連貫起來;再者,敘事節奏好慢,慢得我有點受不了(馮尼和多年不見老友丹尼對話一幕,左右橫移的慢鏡頭尤其讓人不耐),前一天看《幸福的拉扎洛》,同樣是慢節奏電影,但我完全沉浸在影片氛圍中不可自拔,兩部影片之於我的差異在於一個稍嫌匠氣一個渾然天成吧;另外,《藍色比爾街的沉默》旁白偶爾會干擾我的情緒,例如堤絲抱怨肚子裡的孩子造成她生活的不便,旁白講一句電影演一段,有點畫蛇添足,或是旁白提到堤絲母親獨自前往波多黎各拜訪維多利亞,畫面也立刻剪輯母親出現在波多黎各機場,老實說,抽掉旁白並不會影響觀眾理解劇情,旁白在這裡就顯得有些多餘。

(底下會提到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他們(白人)有辦法讓你害怕他們,而且怕到骨子裡去。」

《藍色比爾街的沉默》結局,馮尼平白蒙受冤屈,坐了多年的牢,還得認罪協商背負一條莫需有罪名,指出黑人群體的悲傷與無奈;我沒讀過《藍色比爾街的沉默》的原著小說(James Baldwin著作),當我看到堤絲母親前往波多黎各拜訪維多利亞,希望她能回美國作證好還馮尼一個清白,維多利亞嚴厲拒絕,並說她當初被警方請去指認犯人,馮尼就是她認定的兇手;故事發展至此,我一度以為劇情會大逆轉,以為馮尼真是兇手,用以點出仇視不只讓白人歧視黑人,或許也造成黑人對於白人(或警察)同樣存在錯誤偏見,當下覺得這劇情翻轉未免太顛覆,結果是我多想了。

儘管沒有非常喜歡《藍色比爾街的沉默》,但美得過火的配樂與攝影與幾個橋段設計,依然有打動我,演員群戲也整齊,無論是飾演堤絲的KiKi Layne、堤絲母親的Regina King(終於補完奧斯卡女配角入圍作品)、馮尼的Stephan James等,都有精采而適切的演出。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